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先唐秋月美詩五首:明月何皎皎,秋月光如練

2024-09-13文化

秋月古詩五首:秋月出中天,遠近無偏異

涼爽的秋風終於吹散了暑氣,天地間一片清涼浩蕩的秋意。

天空靜朗高闊,澄凈如洗,秋的月亮也就隨之升上了天空,人們在戶外舒展,很難不看見月亮,無論是缺是圓,會忽然感覺,月亮好皎潔,甚至近在樹梢,在眼前。

月亮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只有秋天的月亮,才會帶給人這種既靜謐,又浩蕩的皎潔美。

尤其是仲秋。

仲秋是傳統秋季的第二個時段,從天文上來講,太陽直射會移到赤道,並繼續向南。此時晝夜的時間相對均衡。也就是跟夏季相比,夜晚會變長,而領略到月光的時間也會充裕。秋季相對春夏季節,少雷雨,空氣中灰塵和水汽減少,空氣能見度高,月亮也就分外分明和皎潔。

在古代,由於照明材料和原料有限,生產力不發達,人們依靠月亮照明,春月朦朧,夏季炎熱,而冬天寒冷,而秋月無疑是人們相對接觸較多的時段。

上古人們對月亮有天然的崇拜,發現滿月和潮汐生育有關,月亮被神化成母系之神,在北方,有著天女生下十二個月亮的傳說,在南方,月亮代表蟾蜍神,永遠不死,並且不斷孕育孵化新的生命。

在有文字記錄的周朝,會有國家級別的祭祀,春分祭祀太陽,而秋分祭祀月亮。雖然秋分那天未必是滿月,但是這種盛大的儀式和民間的月亮崇拜相結合,秋分左右的滿月,也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成為重要的民間祭月時段。

豐收,團圓,喜慶,祝福,祈禱,名正言順,名副其實給了最皎潔的秋月。

有崇拜,有欣賞,有自然之美和心情的互相激射。

湛若止水,皎如秋月。

清暉內融,菱花外發。

洞照心膽,屏除妖孽。

永世作珍,服之無沫。」 漢 · 闕名【鏡銘 其四 】

漢朝人未必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陽的光芒返照到地球上,有著鏡子同樣的作用。

但是自銅鏡誕生起,磨平的鏡面,因能反射太陽的光芒,而照見人的容貌,就被形容成月亮。

最明亮的圓形的鏡子,就像平靜晶瑩的不流動的水,就像最皎潔的秋月。

據說圓月的光輝能在暗夜裏,遮蔽鬼神,所以鏡子,在傳統的風俗中也有這樣的說法,有明鏡的地方,如同懸著月亮,祛除著鬼魅妖魔。

在古人的心中,鏡子是月亮的人工分身,如果不能擁有天上的月亮,那麽也要擁有一面圓形的鏡子。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有一年秋天,高樓停電了,正好窗前有月光射進來。

月光不像燈光那麽溫暖明亮,但是稍微適應之後,發現另外一種幽靜銀白的美。我在床頭,攤開一本書,剛開始字跡還模糊,久了,適應這樣的月光,有些大字還是很清晰的。家裏的陳設,逐漸清晰起來,和白天是兩樣,我靠在床邊很久。

漢朝自然沒有現代化的電力條件,普通家庭,油燈都是昂貴的消耗品,蠟燭更是稀少,只有皇家和貴族才能享用從南方進貢的白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客觀條件限制成就的生活規律。

但是很多女性,未必入夜就能安睡,因為還要趕做布匹衣物。衣服需要針腳細膩,故而白天合適,但是織布機上的勞作,或會延遲到半夜,這一時段用什麽來照明?或是一盞光線微弱的小油燈,有很好月光的時候,輔助勞作。

但是人不能不睡,想必睡覺也是後半夜的事了。

這個女子勞苦,然而卻勞累到興奮,因為窗外有很好的秋天的月光,且月光斜射到了她靠近門窗的床上。她心中有事,憂愁不眠,然後披上衣服走到了庭院裏。

庭院裏月光如水,沒有現代化的璀璨燈光做幹擾,只有天上的明月,或者月朗星稀的天空,以及流瀉下來的如水月光。

那麽古人為什麽望月,有很大的原因,月和月歷同步,月亮圓的時候,一個月過了一半,這是最簡潔的計算時間的方式。

這位女子,看著天上的明月,又一個月在皎潔的月光中流失了呀,如果此時天空是滿月,則更讓人惆悵,因為月亮圓了,而她等待的丈夫還沒有回來。

古人重鄉土,重視春秋兩祭,在外的遊子,只要心有故鄉,只要路費還承擔得起,都會在秋季回鄉一趟,這也是夫妻之間的團圓時段,仿佛加油站,休憩一下再出發。

但是顯然,這位丈夫明顯是沒有回來。是什麽原因呢,至少這個女子,知道,是丈夫寫信或者帶話,說外面很忙碌,不能回家了。

這是個理由,但是在這個女子看來,她已經被遺忘和拋棄了。

月光如水,流蕩著她的相思,也流蕩著她無盡的悲涼委屈。

再仰頭看了最皎潔的圓月後,她回到房間,終於痛哭起來,只有月光寂寞伴隨著她。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 東晉 · 陶潛 【四時】

實際上這首詩並非陶淵明原創,而是畫家顧凱之【神情詩】中的一段。

但是陶淵明獨獨拈出了這幾句,題作四時,可見陶淵明的認同。

那麽我為什麽也認同陶淵明的審美呢,因為陶淵明是個真實接地氣的詩人。

他是個讀書人,也曾雲遊四方,做過幕僚,甚至做過彭澤縣令,這些都不足驚訝,驚訝的是他主動辭官,回到了家鄉,從事最艱苦的農業。他喜歡自然,熱愛鄉村,甘於艱辛樸素的生活,並在其中享受那種勞作之苦和自然之美。後代很多人推崇陶淵明,但絕大多數人都放棄了真正的田園生活,只有他堅持下來,並以托體同山阿成就著身心的歸宿和圓滿。

我相信陶淵明是最能領略四季之美的。

所以,他的認同,具有非常的意義。

春天最美的是春水春雨滿溢了四方水澤,夏天最美的則是天上的雲,多巍峨奇異。

冬天最美的是高高山嶺上松樹的挺拔,秋天呢?

秋天最美的就是月亮,月亮在天空,散發著皎潔明亮的光輝啊。

「望秋月。秋月光如練。

照曜三爵台。徘徊九華殿。

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珰。

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 」南梁 · 沈約【八詠詩 其一 登台望秋月 】節錄

南北朝的沈約,登高台而望秋月,開啟了文人集體登高賞秋月的先河。

我望向秋月,秋月的光如同白練。

照耀著有三只酒杯的祭台,秋月徘徊在華麗的宮殿上頭。

而宮殿上的玳瑁,畫椽和懸掛的玉器,都反射著月亮的光澤,和月光交相輝映。

幾百年後蘇軾寫中秋的月亮,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顯然就是從這種意境中延展開來。

秋月照耀著城市的街巷,樹木亭台,都有一種別樣的美,讓秋月有了照耀人間生活的生動氣息。

「秋月出中天,遠近無偏異。

共照一光輝,各懷離別思。 」南梁 · 蕭衍【邊戍詩 】

正是因為月亮的恒定高遠,月光的皎潔美麗,它更代表了一種大和諧。

秋月閃耀在天中,均勻的月光灑向大地,遠近都沒有區別。

所以人們仰頭望月,因為知道,必有人也在故鄉仰望月亮。

同一輪明月,同一種光輝,所不同的是,人在兩地,心中都會湧起分別後的相思。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