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樊雪婧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
清明,作為傳統節日,於中國人而言,它牽絆著一種特殊的情愫,是「杏花零落清明雨,卷簾雙燕來還去」的追思,是「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的生機。
在這一天,人們帶著香燭、鮮花、清明粿,祭祖掃墓,訴說著對先人的思念,也飽含著對春天的期盼。
時光回到千年前,甲骨文中的古人們,如何祭祖,又都帶著哪些東西,他們又和祖先們「說」了什麽?讓我們一同去甲骨文中感受。
祭祖要用幾只牛,古人先占蔔問問
「戊午貞:多寧以鬯自上甲。」——在戊午這一天占蔔,貞問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來的先公。
這片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甲骨文中,記載的是殷王武乙(或文丁)貞問祭祀先公、先王的占蔔,貴為殷王,也要問問祖先,可否用香酒來祭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告訴記者,在甲骨文中,類似這樣與祭祀相關的蔔辭還有很多,從祭祀日期的選擇,所選日期當天的天氣,祭祀的祭品,都要提前透過占蔔的形式來詢問祖先的意見。
當準備要祭祀前,殷王武乙就會一遍遍地向上天、向先祖詢問,我選在這一天舉行祭,可以嗎?在祭祀上甲時會不會遇到雨?在祭祀大乙時不會遇到雨?在祭祀大丁時會不會遇到雨?
十分有趣的是,選擇什麽樣的祭品也會透過占蔔詢問得十分詳細。甲骨文中就有蔔辭記載著,「祭祀要用幾只牛,是三只還是五只;是要白色的牛、黑色的牛還是黃色的牛,是要大牛還是小牛?」
「事無巨細、幾番詢問,更多的體現出對於先祖的尊重和敬仰,就好比請人吃飯,先問問對方愛吃什麽,是一種尊重的表現。」該教授說。
古人祭祀也帶酒,還是郁金香草釀的好酒
古人去祭祀,都帶了什麽?
該教授表示,以商代為例,商人祭祀的物件包括祖先與自然神祇(帝、日、風、雨、社、山、川),尤以祖先的祭祀最為頻繁,祭祀時多用牛、羊、豬、犬為犧牲,鄭州商城遺址曾經發現用狗、用石頭來祭祀的痕跡,安陽殷墟中也曾經發現用馬、羊來祭祀的遺跡。
當然,也有一些更為豐富的祭品,比如酒。他告訴記者,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鬯」就是用黍釀制的高檔酒,可以分為用黑黍釀制的秬鬯和有郁金香草的郁鬯兩類,都常被用來祭祀。嚴格來說,鬯酒在商周時期屬於最高級別的酒,相當於現在最高級別的茅台酒。
在甲骨蔔辭中,還有用紡織品做祭品祭祀的辭例。
「彈啟婦好紤三,
啟婦好紤二,用。往
?」說的就是,是否要讓彈、
、多禦正等多多進獻紡織品於婦好,用以祭祀。
古人還喜歡用車當作祭品。「古人認為坐車馬舒適,也希望給祖先供奉車馬。」他表示,甲骨蔔辭中就有用車祭祀祖先的辭例,東周時期還出現了用車模型來祭祀的現象。【史記•封禪書】就記載著,秦人祭祀四畤,「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
祭祀不只有春天,一年要祭四次
「從甲骨文和考古中的發現,證明商代起人們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幾千年來,中國人敬天法祖,祖先崇拜一直很盛行。」該教授告訴記者,甲骨文中多有記載,商代時,人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財物去祭祀祖先。
時間上更頻繁,一年至少要祭祀四次,按照季節,春、夏、秋、冬各進行一次。除了次數更頻繁,商代祭祀的形式也分為兩大類,墓祭和宗廟祭祀。
「墓祭就是人們在墓葬前進行祭祀,類似於現在大家去陵園掃墓。」他表示,一般認為隨著時間歷史的演進,春祭融合了寒食節等民俗慢慢發展傳承至今,成為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源。
「清明祭祀,並非只是磕頭作揖的簡單形式,更代表一種文明的延續,連線古今的紐帶,祖先和子孫血脈相連,精神相連。」他表示,在這一天,人們祭祖掃墓,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思念,更是希望後人慎終追遠,借先人遺誌鞭策和激勵後者,努力於眼下,奮鬥於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