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夢遊人】|每日一書

2024-07-26文化

【夢遊人】,作者:[奧]赫爾曼·布洛赫,譯者:黃勇,版本: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2024年6月

推薦理由:

赫爾曼·布洛赫1886年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成功的紡織品制造商;1927年,為了專心寫作,布洛赫賣掉紡紗廠;1938年,猶太人身份讓布洛赫難逃納粹迫害,被捕入獄;出獄後布洛赫和他的眾多同胞一樣開始流亡生涯,最終落腳美國,於1951年去世。1931年出版的【夢遊人】是布洛赫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受到米蘭·昆德拉的極力推崇,無論是小說結構上、「嶄新的看待人的方法」上,還是對「象征思維」的理解上,都給他帶來啟發。正如昆德拉所說,這部三卷本、長達900多頁的小說的連貫性不依賴於人物,而是「主題」的延續性。這一「主題」布洛赫在第三卷【1918年:胡桂瑙或現實主義】中有明確的闡述,即「價值崩潰」。雖然在第三卷插入十個哲學論述般的章節確實降低了閱讀小說時的愉悅感,但這種論述符合布洛赫個人對一部藝術作品的預想,也與他對「哲學」的一貫追求相契合。

在第三卷的【價值崩潰(6)】一章中,布洛赫回眸中世紀,那時,還有一個「價值中心」存在:「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人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緊緊依附於這一中心,世界顯得井然有秩且和諧。而在整個社會分崩離析的過程中,各個價值領域也逐漸彼此分離,以至於士兵有士兵的邏輯(或說價值體系),商人有商人的邏輯,畫家有畫家的邏輯,政客有政客的邏輯,每一個都是自主的,然而,「糟糕的是,如果在剛好保持平衡的各個價值領域之間出現這種沖突,且有一個價值領域獲得了優勢並行展壯大到超越所有其他價值……這種優勢會席卷世界,席卷並消滅所有其他價值,就像一群蝗蟲掠過莊稼地一樣。」這一點,如今的我們絕不會感到陌生。也許更糟糕的是,就像布洛赫在【價值崩潰(10)】中所說,「價值崩潰中最小的碎片單位是個人」,當一個碎片化的個人獨立於任何價值,其行為就失去了任何準則和底線,「只能由非理性支配」,第三卷的主要人物胡桂瑙就是這樣的人,至少在小說主體故事發生的時間段內是如此。

分崩離析是一個過程,布洛赫在歷史中選取了三個時間點和三個主要人物來展現這一過程的發展,以及每個人的應對方法。第一卷【1888年:帕瑟諾或浪漫主義】的主人公約阿希姆·馮·帕瑟諾出身於貴族地主階級,後從軍成為軍官。與帕瑟諾相關的首先是制服,「制服就像一個硬殼,將外界和個人既緊密連在一起,又明確分隔開來。這才是制服真正的作用,即表明和確立這個世界的等級和秩序,不讓生活的界限模糊和消失……」帕瑟諾試圖依靠制服來抵抗價值混亂的不確定的世界。而在小說主體,也就是他的三角戀故事中,妓女魯澤娜和同為貴族階級的伊莉莎伯成為帕瑟諾主觀投射出的一種象征。魯澤娜感情熱烈、自由奔放,帕瑟諾迷失其中,但最終,帕瑟諾還是選擇了在他眼中具有聖潔光環的伊莉莎伯,兩個沒有愛情的人組成了基督教家庭,也是帕瑟諾「皈依上帝的信仰承諾」。第二卷【1903年:艾施或無政府主義】,公司小職員艾施同樣試圖在混亂的世界中尋找一個可以分辨善惡的標準,一個可以安放自己孤獨靈魂的托盤,甚至一個可以拯救世界的途徑。但無論是他的放蕩,還是舉報他人的行為,都顯示出其自身的分裂和混亂。在對一個他所謂「純真無罪」、正義、自由的新世界的狂想中,艾施構建起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個人幻覺,最後被胡桂瑙殺害。1918年,世界正陷進徹底的無序和殘酷中,曾經的生意人、如今的士兵胡桂瑙當起逃兵,開始四處遊蕩,後來遇到帕瑟諾和艾施。與兩人不同,「錢」(和其他自我欲求)是胡桂瑙的核心追求,為此他可以無所不作,詐騙、殺人、脅迫女性對他沒有造成任何困擾,仿佛這一切只是一場偶然的遊戲。至此,價值崩潰跌至谷底。

不過在小說最後,布洛赫認為,「價值依然會永遠重生」,並給「人類的合一」(或說救贖)保留了必要的火花。

撰文/張進

編輯/張進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