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名塔(4)虎丘塔

2024-07-29文化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

古稱海湧山,傳說是遠古時代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前496年)吳王闔閭葬於此,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山遂改名為「虎丘」。

虎丘占地三百余畝,山高僅34.3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巖聳壑,氣象萬千,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虎丘塔和劍池。

虎丘大門外是一個廣場,上有書寫著「吳中第一山」與「虎丘名勝」的三檐四柱的牌坊,旁邊有刻著「海湧」的石刻。

遠望,即是虎丘塔,如柄利劍,刺向青天。

虎丘的頭山門,黑瓦黃墻,門上方掛著「古吳攬勝」的牌匾,兩側是「山清」,「水秀」匾。

內側掛紅底金字的牌匾「虎阜禪寺」,為清康熙皇帝禦題。

山門之後沿路全是碑刻,記載了許多歷史典故,歷史內涵非常豐富。

「吳中第一山」牌匾,由建築大師貝聿銘題寫,這裏目前是景點的正門。

二山門建於元至元四年(1338年),其結構上承襲了宋代建築的特色。正中主梁為兩根原木拼接而成,故稱「斷梁殿」。

全殿無一金屬構件緊固全為竹木釘,歷經六百多年不倒。殿內有四塊石碑,上面記載著虎丘的歷史和雲巖寺塔的修建情況。

二山門精致秀美,這裏連工作人員都穿戴古裝服飾,給人的懷舊感相當強烈。

在山門的西側有座「擁翠山莊」,總平面呈長方形,此園依山築屋,層造而上,各建築之間點綴峰石花木,有小園林之勝。其外墻的二邊刻有「龍、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蒼勁有力。

山莊北面是冷香閣,是品茶觀景的最佳場所。在其庭中植梅三百株,閣之上下都是五楹,東、西、南三面環以廊,高爽幽靜。

虎丘的茶與泉都是上品,有閑可以品嘗。

順著主道沿石階而上,一路上小景點不斷,每一處都是一個傳說。

如紀念梁代僧人憨憨法師掘井治眼的憨憨泉,幹將、莫邪夫婦為吳王試劍的試劍石等等,其故事內容非常傳神,為景點平添幾分色彩。

經試劍石向上,右側緊依巖壁建有一亭,是「古真娘墓」,真娘本名胡瑞珍,唐安史之亂時南逃蘇州,被騙淪落風塵,自盡離世後,書生王蔭祥為其建墓。

為風塵女子立碑在江浙一帶不少,西湖湖畔的「蘇小小」墓便是如此,自古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讓人回味無窮。因此即便是風塵女子也不例外,要知道這個古真娘墓的墓誌銘竟然還是大文豪白居易所寫。

真娘墓的左側是各種風格的建築群,其中比較有特點是「古石觀音殿」。

殿內布局小巧精湛,古意盎然。在蘇州,園林的建築藝術幾乎隨處可見,各有韻味,比起那些大型園林也不遜色。

石觀音殿旁邊有一個月洞門,上書「第三泉」。

入門只見一狹長池潭涵於丈余絕壁間,一亭窈然其上。亭下,泉水從石麓中滲出,幽深盎然。四周石壁陡峭如削,渾然天成,後人稱其為「鐵華巖」。

第三泉是山間天然泉水,相傳為唐代陸羽所評定,所以又名「陸羽井」。

在上山路的盡頭,是虎丘的主景區。

主景區有巨型石頭平台,叫做「千人石」。傳說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稱生公。在法堂之外講經,有上千人在巨石上列坐聽講,因此得名。

旁邊有孫武亭,著名的成語「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亭。

千人石的正面就是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劍池。

首先看到的是「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

據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歷年間,由蘇州刻石名家章仲玉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

「虎丘劍池」墻的右邊有「二仙亭」一座,原來是宋代建築,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據說這裏曾是呂洞賓和陳摶在虎丘相遇對弈之處,亭內還刻有相關記載的石碑。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氣象為之一變。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池形狹長,南稍寬而北微窄。拱形的石橋高高地飛懸在半空,顯得十分奇險。透過高聳的巖壁仰望塔頂,有如臨深淵之感。

這就是名聞中外的古劍池遺址。

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雲泉」,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池暗生寒氣」,劍池廣約六十多步,深約二丈,終年不幹,清澈見底,可以汲飲。據方誌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還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他的墓裏。

這裏據說就是吳王陵墓的入口。

歷史上曾多次在劍池下發現「墓道入口」,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吳王墓而設計開鑿的。為恐影響上方雲巖寺塔的安全,未深入發掘,入口隨即封沒。

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雙井橋是觀賞劍池風光的最佳之地。

橋位於虎丘劍池上,建於南宋,為單孔拱橋,橋面由塊大青石板鋪就,高懸劍池上方十數米處,橋上有兩個並列的圓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

橋的另一端是「致爽閣」,這裏是虎丘山的最高點。

劍池之後便是虎丘塔。

在塔院門的門洞上方題有「海湧嵐浮」磚額,大意為「海湧山上煙繞雲浮」。

遙望古塔,雄偉壯觀。

雲巖寺舊時為東南一大叢林,廟宇宏偉壯觀,佛塔琳宮、重樓飛閣,十分繁盛,是宋代「五山十剎」之一。歷史上曾七次遭劫,屢毀屢建,主要建築僅存五代所建雲巖寺塔和元代所建的斷梁殿兩處。

雲巖寺塔俗稱為虎丘塔, 有「先見虎丘塔,後見蘇州城」之說。

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為七層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

塔身殘高47.7米,因地基不均衡沈降等原因,向東北偏北方向傾斜2.34米,最大傾角為3度59分,被稱為「中國的披薩斜塔」,也是世界第二斜塔。

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份組成。因年久,木檐和塔頂鐵剎已經毀壞,現存主要是磚砌部份。

塔身、平座等均為磚砌,外檐為磚木混合結構。外壁每層轉角處都砌成圓柱形,每面又以檐柱劃分為三間,當中一間是塔門,左右兩間是磚砌直欞窗。塔內各層頂部用大小不同的鬥拱和磚塊挑疊砌成長方形、方形、八角形藻井,形式和制作都很精致。

塔身由底向上逐層收小,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線輪廓,造型優美。

虎丘塔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樓閣式多層磚石塔的典型代表,是江南樓閣式塔演變過程中的活化石。

盡管經歷了無數風雨和地震,虎丘塔依然斜而未倒,為避免斜塔危機出現,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古塔。後來1981年至1986年對該塔進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

如今已經不能登塔參觀了,遊客只能遠觀和合影留念,頗為遺憾。

塔院內還有大雄寶殿一座,是雲巖寺現存唯一的佛殿。

大殿後面是禦碑亭,宋時稱禦書閣,元時為妙莊嚴閣,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建為禦書亭,鐫有康熙禦詩。

虎丘有著「前山美、後山幽」的說法,可以遊玩的景點相當多,如玉蘭山房、通幽軒、小武當、書台松影、萬景山莊等都各有典故和特色。

虎丘山雖小,而幽美的景色卻能與錦繡名山大川相媲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是蘇州的標誌,名冠吳中,甲於江南。

這裏有海湧山的千年傳說:神秘劍池和虎丘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