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轉蓬方不定,落羽自驚弦」,淺談宋代落第者的教學與文化活動

2023-12-22文化

引言

在科舉制度向普通民眾開放的宋代,接受教育的人群逐漸增加,而大量落第的士人無法憑借特權走向仕途,只能沈浮鄉裏、下移基層, 以自身的文化優勢,影響著地方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如果士人無法透過政治權力來實作「兼濟天下」的理想,那麽教育是另一種改變社會、實作自身價值的方式,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隱性權力。

一、從教濟貧

從事教育事業,是投身基層的落第士人首要職業選擇,宋代社會對知識文化的尊重使得教師成為了受人尊敬的職業。落第者在教育民眾的同時, 對儒家思想中諸多理念的實踐,也是落第士人在基層社會獲取名望的重要途徑。他們憑借「教」與「行」來影響地方社會,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這二者相輔相成。

宋代的地方教育日趨完善,這給予了許多落第士人實作人生價值的機會。北宋時期就存在中央官學辟舉落第士人擔任學官 ,傳道授業的案例,如知名的理學家胡瑗「累舉進士不中」後在地方講學,後受到範仲淹的賞識,皇祐年間被辟為國子監直講。

由於宋初官學教育與科舉考試內容之間存在偏差,導致了官學不振的現象 民間士人被學校授予教職的案例也並不普遍。 隨著範仲淹實施慶歷新政,地方州縣相繼建立了地方官學,而學校師資需求也就相應擴大,落第者出任州縣學官的現象也就逐漸普遍。

北宋立國以後還並沒有積極地鼓勵地方教育,官學承擔著主要的教育任務,但經過官員申請,對少數私學予以優待,準許開辦少數的官立學校。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地方政府捉襟見肘的財力導致官學式微,而地方的教育、文化需求依然強烈,這就使得地方私學逐漸發展壯大,落第者參與教育的機會也就增多,其中包括家教、書院教育等方式。

家教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教育方式,主要體現在士人對子女的直接教導 。許多落第者就以家教為業,北宋末期的士人吳擇,其父輩為鄉裏賢士,生活富裕,在科舉落第後就是以家教為業。

【苕溪集】記載:「教其子甚嚴,朝暮課試,不憚寒暑,故罕自初及壯無他師,藝業絕人,有稱太學,再以薦書。」

在宋代,有許多落第者終生無法以自身實力實作階層跨越,但自身的文化優勢使得其子孫,可以憑借優良的教育完成父輩的理想。 總之,家教的盛行為宋代落第士人提供了一種人生選擇,這些落第士人身體力行,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人,但僅憑借家教或是私塾教師傳播文化,影響力是有限的。

二、書院教育

書院教育是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教育方式。宋代私學是士人讀書講學,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場所, 其中常有落第士人的身影。

【範文正公文集】記載:「善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楊雄之風,實無愧於天下之士,而朝廷未賜采收,議者嗟惜,可謂遺逸矣。」

類似書院這樣的公共文化機構,不僅僅起到單一的教育職能,此外,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士人與士人之間、 士人與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提升士人在區域社會中的社會名望。這也是落第者參與文教活動,擴大文化影響力的一種具體體現。

作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者,落第士人在教育鄉裏的同時,也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來實踐儒家思想中諸多理念 。對於在地方社會中小有財力的落第者而言,教育大眾有部份功利的訴求,也有傳播儒家思想的責任,而幫扶鄰裏,是實作儒家思想中「仁愛」、「民本」精神價值的具體實踐。

張純臣在落第後以家教為業,享受生活的同時也承擔一些鄉裏義務。在面對社會災難時,即便他沒有躋身官僚群體, 仍以富民、鄉賢的身份,安頓鄉裏貧民,為他自身積累了相當的名望,遂而成為了一名鄉裏善士。

可見,他們在鄉裏的作為不僅僅停留在對知識文化的傳播上,也有對鄉裏人物質層面的資助。「教」與「行」的結合, 是落第士人以民間知識者的身份,為基層社會民眾所做的具體貢獻,而正是這兩者的雙重作用,提升了民間落第者的社會名望。

落第士人從教,無疑是一種普遍的人生選擇,這種地方的教育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理論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上。 知識文化上的教育具有更多的工具性,即以參加科舉入仕為目的,如士人對子孫的言傳身教;而幫扶鄉裏、社會教化詣在建立法度,建構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以達到化民為俗,穩定秩序的作用,如士人扶危濟困。

對於落第者而言,在渴望尋求文化享受的同時,也渴望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能夠走向秩序化,那麽具體的社會實踐便是使社會走向穩定, 建立秩序的一種途徑,因此,他們在教書之外,仍需要去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來證明他們作為儒家士人以「仁」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在社會影響上,他們的教育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也起到了規訓民眾,緩和底層社會矛盾的作用。 士人推崇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能夠在鄉裏傳播,以儒家「禮」為核心的社會秩序,便得以在基層建立。另外,隨著各地私學的普及,教育崗位的增多也為落第士人的治生提供了出路。

三、歸隱治學

以知識文化為誌業是士人的一種普遍選擇,宋代不乏有落第士人歸隱鄉裏,以學術研究、文學創作為生。雖然他們在走入仕途上受阻, 但憑借著書立說也能夠被人所知曉尊崇,他們的學習興趣多種多樣,這直接推動了宋代的思想、文化發展。不同的學習興趣也使得部份落第者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宋代落第士人歸隱後治學的主要內容以經與史為主,他們以「文」為己任,以著書立言為人生的理想 。北宋時期的士人李楠擅長解讀【春秋】,在鄉裏教授學徒數百人。胡銓的侄子胡季懷在科舉不第後絕意科場。隱居在廬陵永和鎮,刻苦學習,著有各類文集,被後人所銘記。

落第者受科舉考試內容的影響,在治學興趣上偏向經史 正是學習與考試內容之間的互補,許多歸隱的落第者並非真正厭倦科場 ,只是治學與應考互不沖突,這些落第士人名為歸隱,實則繼續學習並準備伺機再考。如士人史通,「貢舉不第」後閉門著書,在研學期間著書頗多,著書研學並沒有打消他仕進的念頭,終於在元祐三年登進士第。

落第者為學的興趣不僅僅只局限在儒家經典中,著書也並非均為嚴肅的學術著作。在文化環境相對寬松的宋代, 士人讀書、寫作的內容並未受到較大的限制,因此,落第者的學習興趣也較為多元。

【霍邱縣誌】記載:「六經諸子,歷代史牒,無不研究,往往手自編錄。至於陰陽蔔筮、人倫醫術、天文地理,雖非所長,皆涉獵。」

北宋徽宗年間的士人韓潭,他年少聰穎,對讀書學習有強烈的興趣,他閱讀的範圍不僅限於儒家經典,興趣可謂廣泛。 在親人意外亡故後,積極遊學、參加科舉但屢試不第。這同時,也藏書著書,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後來,他因屢試不第被特奏名授予容州文學,又調延州延縣擔任主簿,但他並沒有前去赴任。以身為鄉居士人為樂。

讀書學習的興趣與習慣對一個士人的思想認知,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對於參加過科考的不第士人,他們通常也以儒學的傳承者自居 。而在宋代,佛道思想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士人的文化品位、思想行為有所觸動。

針對落第士人的身份而言,佛道思想中主張「棄仕」、「修行」的觀念,為處於愁苦時期的落第士人提供了一種擺脫思想困境的辦法 ,因此,在宋代落第者中出現了閱讀佛道書籍,改變信仰以至於棄儒從佛、從道的現象。

宋代儒學的發展對於佛教的諸多思想有所吸納,從落第者閱讀佛學著作,到部份落第士人真正削發為僧, 可以看出一些士人在思想上的完全轉型,即便部份落第者棄儒從佛是受現實所迫。

結語

沒有入仕的落第者的人生選擇各有不同,但部份人無法脫離文化事業,選擇以教育為職業者較為普遍,在地方的私塾、書院中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透過「教」與「行」的結合來影響地方社會,獲取鄉裏的名望。一方面推動了宋代思想、學術的進步,另一方面影響著落第者自身的人生走向,使得部份落第者皈依佛道。

參考文獻:

[1]範仲淹.【範文正公文集】.

[2]馬端臨.【文獻通考】.

[3]陸鼎敩、王寅清.【霍邱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