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安夜空】第189期|黃良順:水南

2024-02-26文化

新安


夜空

讓文學喚醒夢想 用藝術點綴人生

水 南

黃 良 順

水南,橫江水之南。對面便是休寧萬安古鎮。

城南的玉幾山蜿蜒到這裏,像一襲長發,隨風一飄,便把河流拂成一個「幾」字,仿若橫江版的「河套」,圍成水南這片曠闊而肥沃的土地。

水南背靠青山,三面臨水,四周通透,千畝良田——妥妥的「風水」寶地。

前些年縣城向南擴張,新建了一條寬闊的大道,從橫江北岸的濱江路直達屯溪。這條大道像一張弓上拉出的一根長長弦線,連線著「河套」東西,成為屯溪至休寧間最美的一段路,盡管道路兩邊還處於不停的「雕琢」階段,今天這裏圍起來,明天那裏隔一段。

新修的路在橫江上架起兩座大橋。東面叫松蘿橋,欄桿正中刻著橋的名字,與松蘿山無關。沿著橋下的水溯流而上,在「幾」字的拐角處便是萬壽山,山那邊是古城巖,很久很久以前的隋朝末年,曾是郡治所在,有過短暫的繁華。萬壽山上的塔叫萬壽塔,清晨的陽光掠過塔尖,斜射在氤氳的河面上,驚起幾只鳧水的白鷺。這便是古時「海陽八景」之一的「壽山初旭」。我每次早晨騎行至此,總會停下來,看一眼,拍張照。

慢下來都是風景。可看江上朝陽粼粼、水花蕩漾,林間村舍點點、粉墻綽綽,還有遠處古橋下那「雙橋夾明鏡」的水中映像。

橋,叫「水南橋」,明萬歷十年(1582)徽州知府高時倡議、邑人黃廷侃捐建,時稱高公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遭洪水沖圮,五十二年(1787),邑人汪檉再次捐資營造。橋長180米、寬6.4米、10墩11孔。古時上有亭閣,供遊人息憩,現已不存。

陶行知十七歲那年,乘船赴杭州廣濟醫學堂學醫,父親自萬安碼頭護送上船,送到水南橋下,方下船告別。父子相別,依依不舍。二十多年後,親人已逝,他回想起橋下別離之情,不禁黯然落淚,寫下【獻詩】(【知行詩歌集】的序詩)一首:「古城巖下/水藍橋(註:原詩如此)邊……我要問芳草上的露水/何處能尋得當年的淚珠?」

1898年至1908年,陶行知寄居在休寧萬安的外祖父家,就讀於吳爾寬私塾。這位人民教育家從徽州啟程,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

那天早晨,我從「北街」的住處出發,沿橫江騎行進入水南,穿過村莊,近距離見到這座古橋時,看見橋頭碑銘上刻著的卻是「水南橋」三字,休寧縣文物保護單位,二〇一二年七月。

「水藍」或許是當年「音譯」誤稱所致,抑或古時的雅稱,挺好的。

不管是雅稱、誤稱,還是現在的橋名,與水南都是密不可分的,橋也是水南人「下屯溪」的路。

先人從遙遠的中原闖入皖南,走進徽州這片被刀光劍影遺忘的福地,他們先是沿著溪水逆流而上,尋得岸邊有片豐腴的土地,便搭個草棚住下來,日出而作,刀耕火種,娶妻生子,瓜綿椒衍,最後聚族成村。

人就像一株株流動的植物,漂流到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停了下來,便開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獨苗成樹,眾木成林。

「上休寧」「下屯溪」,就像住在上下遊的倆兄弟,順流而下,逆流而返,常來常往。

如今的屯溪是市政府所在地,作為下轄的休寧縣,這種地域優越或許已被越來越多的非地理因素取代,就像當年稱兄道弟的同學、戰友,甚至是兄弟姐妹,如今官至高位或富可敵國,一旦衣錦還鄉,還能再稱兄道弟嗎?

時間總是在移人的。地域亦然。不知住在對面萬安街上的那些土著,坐擁這條曾經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如今落寞如野,再看對面田園阡陌、風輕雲淡的水南,其內心感覺是優越還是卑微呢?

很多時候,地域優越也是一種地域宿命。

水南坐擁魚米之鄉,當年應該也是富甲一方的吧?

在「幾」字西面的橫江上也有兩座橋——文昌橋和萬安橋,與東面的松蘿橋、水南橋遙相呼應。萬安橋是十多年前建的,成了貫通水南東西的第一條通道,也結束了水南人千年擺渡進城的歷史(走水南橋到休寧需繞道一圈)。

每一座橋都會烙上時代的印痕。村莊也是。

在水南這片平曠的土地上,有「上水南」「中水南」「下水南」三個村莊,是按照水流方向命名的。這也讓我想起歙縣「南鄉」。新安江自六股尖出,一路環峰繞灘,跌跌宕宕,過了歙縣浦口,進入「上水南」,才開始安靜了下來。江岸逶迤,江水悠悠,過了「下水南」便是浙江區域。

這裏的「水南」是三個村莊,自西而東,首尾呼應,均與萬安老街隔水相望。

我那天騎車過萬安橋,就徑直向東面奔去,所進入的村莊叫「鐘塘」,後來才知道它的俗名就是「中水南」。

村莊和人一樣,從小到大,有不同的名字,「中水南」大概是它的乳名吧?

我並未在村中逗留,而是沿著村中的水圳騎行了一段路,便又回到了馬路,然後過水南橋,走萬安老街返回。

水圳是從萬安壩引水下來,途經水南三村,澆灌了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也靈動著古村的煙火。

在徽州,水圳是古村的肌理,這樣的村莊總不會差到哪裏去。

在一個陌生的村莊裏,能夠穿透時光的塵埃,走進歲月深處,去探觸它曾經的歷史及其承載的一切人和物,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不過晨練騎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也不失為一種風景。

END

作者簡介

黃良順,安徽歙縣人,現住屯溪,有豐富的職業經歷。近年開始寫作,尤以記錄徽州古道見長,自辦公眾號【鄉野閑談】,文字散見於報刊。

黃山日報

文創設計|神獸工作室

策劃|胡青絲

制作|陳夏暑

攝影圖片|倪受兵、黃良順提供

聯合出品|黃山市作協

征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欄目面向全社會征稿,題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動人心的瞬間,請務必記錄下來,投給我們。可配圖!可配樂!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原創正選!要有正能量!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將獲得保底稿酬+閱讀量對應比例獎金。

值班編輯:王婧

責任編輯:胡玉琪

二審:王翠竹

終審:李學軍

往期推薦

【新安夜空】第165期|胡青絲:一方絲巾 連線世界

【新安夜空】第166期|淩金星:山的那邊是瓦上

【新安夜空】第167期|方長英:煙雨徽州弦歌裏

【新安夜空】第168期|鄭武:金色陽產

【新安夜空】第169期|李歡:輕劍快馬,夢回江湖

【新安夜空】第170期|李萍:走馬西班牙

【新安夜空】第171期|許若齊:煙村尋船

【新安夜空】第172期|胡寧:隔壁,有金風吹來

【新安夜空】第173期|王順意:小河彎彎入大海

【新安夜空】第174期|徐方靈:在邊疆綻放青春之花

【新安夜空】第175期|朱來平:塔川秋色

【新安夜空】第176期|汪娜:「黟」見傾心 奔向幸福

【新安夜空】第177期|伍勁標:打糍粿

【新安夜空】第178期|余治淮:高山鼓響香榧香

【新安夜空】第179期|姚中華:在古樸與新潮中流連

【新安夜空】第180期|祖兒:鄉村是一座博物館

【新安夜空】第181期|張建明:新安記事

【新安夜空】第182期|許琦:冬至如歸

【新安夜空】第183期|淩亮:文學之戀

【新安夜空】第184期|張菁菁 :數點梅花天地心

【新安夜空】第185期|汪紅興:一燈浮水灑銀輝

【新安夜空】第186期|梅雯:風裏有了鹽的味道

【新安夜空】第187期|羅菲: 徽州的春節

【新安夜空】第188期|顧雪菲:「魚」你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