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凈行所緣之入出息念所緣(一)——【瑜伽師地論】筆記(八五九)

2024-06-25文化

卷二十 )「 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謂緣入息 出息念 是名阿那波那念 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

什麽是「阿那波那念所緣」?「阿那」是指入息,「波那」是指出息,以入息、出息作為所緣的心念,叫作「阿那波那念」。這樣的心念所攀緣的入出息,「等」是指後面所講的五種修習,算數修習、悟入諸蘊修習、悟入緣起修習、悟入聖諦修習、十六勝行修習,就叫作「阿那波那念所緣」。

當知此中 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 入息,二者 中間入息。出息亦二 何等為二?一者 出息,二者 中間出息。入息者 謂出息無間 內門風轉 乃至臍處。 中間入息者 謂入息滅已 乃至出息未生 於其中間在停息處 暫時相似微細風起 是名中間入息。

這裏所緣的「入息」有兩種,一是「入息」,二是「中間入息」。「出息」也有兩種,一是「出息」,二是「中間出息」。「入息」是指和出息沒有間斷,出息結束的剎那,呼吸的風就開始向內流動,直至肚臍這裏。「中間入息」,是指在入息已經結束,出息還沒有產生之前,這中間有個很短暫的,入出息停止的時間,會暫時產生和息相似的微細風,叫作「中間入息」。

如入息 中間入息 出息 中間出息 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 謂入息無間 外門風轉 始從臍處 乃至面門 或至鼻端 或復出外。

和「入息、中間入息」一樣的情形,「出息、中間出息」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地方是,和入息沒有間斷,出息結束的剎那,呼吸的風就開始向外流動,從肚臍處開始,直至面門或者鼻端,或者流動到身體以外。

入息 出息 有二因緣。何等為二 牽引業。二 臍處孔穴 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入息、出息」有兩種因緣,一是牽引業,由過去業所引。二是肚臍的孔穴,或者肚臍以上的所有孔穴,比如口、鼻,這是息的所依處。由這兩種因緣,所以才會有入、出息。

入息 出息 有二所依。何等為二 心。所以者何 要依身心 出息轉 如其所應。

「入息、出息」有兩種所依,一是身,二是心。【披尋記】中解釋,「入出息轉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說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轉,由諸有情業差別故,或時不轉,是故說言如其所應。如下妨難,其義可知。」入息、出息的活動,需要依靠身、心兩種所依,但並不是僅僅依身心活動。因為有情業力的不同,有的時候入、出息不活動,沒有入、出息。

#深度好文計劃#

若唯依身而息轉者 入無想定 入滅盡定 生無想天諸有情類 彼息應轉 若唯依心而息轉者 入無色定 生無色界 彼息應轉 若唯依身心而轉 非如其所應者 入第四靜慮 若生於彼諸有情類 及羯羅藍 頞部曇 閉屍等位諸有情類 彼息應轉 然彼不轉。是故當知 要依身心 出息轉 如其所應。

如果是僅僅有所依身,就有入、出息的話,那麽證入無想定、滅盡定、受生無想天的有情,就應該有入、出息,實際上是沒有的。如果僅僅是有所依心,就有入、出息的話,那麽證入無色定、受生無色界的有情,也應該有入、出息,實際上也是沒有的。

如果是入、出息僅僅只是依靠身、心活動,或者說是有了身和心,必然有入、出息的話,那麽證入第四靜慮,或者受生在四禪天的有情,以及處於胎藏中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屍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毛爪位、根位、形位的有情,也應該有入、出息,但實際上並沒有。「非如其所應」不是有了身心,就一定有入、出息。所以應該知道,需要依靠身和心,入、出息才能活動,而且還應該相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