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至節氣(6月21日)到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今年的天氣很反常,在南方近期很多地方出現了持續的降雨,這也導致溫度偏低。
在我的家鄉,如今最高溫度都是二十幾度。不僅一點不熱,甚至還有點涼快,特別是晚上只有20度左右,風吹過來還有點秋天冷颼颼的感覺。
然而要知道的是在夏至節氣後,馬上就要入伏了。那今年到底哪天入伏呢?民間有種說法「淋伏頭,曬伏尾,公伏母伏怕見水」,那它是什麽意思,今年是「公伏」,還是「母伏」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在民間有句諺語:「夏至三庚入頭伏」,指的就是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就要進入三伏天了。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
這樣的話,今年哪一天入伏就比較好找了,只要從夏至節氣開始,看每一天的幹支歷,其中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了。
而夏至節氣後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了,等到立秋節氣後,所出現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末伏」了。
如果大家不知道什麽是庚日,如今人人都有手機了,在手機上也很容易查到今年的是7月15日入伏的,在7月25日進入中伏,而在8月14日是進入末伏的。到了8月24日就出伏了,整個三伏天是40天。
而且在中國民間關於三伏天,也是有公母之分的,其中如果入伏當天的農歷日期是單數,就是「公伏」,而是雙數,則是屬於「母伏」。今年入伏當天是在農歷的六月初十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
在民間還有諺語:「母伏爽,公伏兇」的說法,指的就是母伏比較涼快,不至於太熱。而公伏就相反,是非常炎熱的。而這也預示著今年的三伏天,不是很熱,具體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這是古人總結的,在入伏期間的不同天氣,對後面天氣的影響,也是古人的一種預測方法。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入伏當天下雨了,就是在今年的六月初十當天下雨了,那麽就是「淋伏頭」,而這樣往往預示著在末伏的時候雨水少,晴天多。尤其是在「出伏」前夕多晴天,而這就是「曬伏尾」。
而且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不管是「公伏」,還是「母伏」,都是怕入伏的時候下雨。因為如果入伏的時候降雨了,就預示著整個三伏天的雨水比較多。
在民間類似這樣的諺語還有不少,比如「雨淋母伏頭,炕頭起蘑菇」,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母伏的頭一天也下雨了,那麽家裏火炕邊都會長出蘑菇來。這種誇張的說法,說的是當年雨水很多,家裏都被雨水給淹了。
另外還有「淋了伏王,一天一場」、「初伏下雨,伏伏有雨」等等,都是說入伏的時候雨水多,預示著後面的雨水就很多,甚至有著「一天一場」、「伏伏有雨」的說法。
以上這些也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並不是一定就準確的。但是在古代這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畢竟在三伏天的時候,南北方也容易出現汛期,就可能會出現大的降雨,從而引發水浸災害,甚至是發生山洪、泥石流等。所以古人的這些諺語,也是參考依據,起到提前預測,防範於未然。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