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在湖北修文物 | 3D技術將8塊碎片復原成編鐘 父子聯手修復 青銅重煥新生

2024-03-05文化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在我省,一批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那些經歲月洗禮已殘破、糟朽不堪的古籍、絲綢、青銅器等,在他們的妙手施治下煥發時代光彩。

現在,一起走近我省各個門類技藝精湛的「文物醫生」,看看他們如何匠心守護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歷史文脈。

比曾侯乙編鐘還要早約100年,只剩8塊殘片的曾侯與編鐘如何復原?已知最早的皮甲胄,修復面臨哪些難題?走進湖北省博物館,35歲的文物修復師方晨緩緩開啟話匣子。14年前,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青銅器保護的行列。一副眼鏡、一身白褂、手拿工具,方晨在父親工作過的工作台上,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清理、加固、上色……同樣的步驟重復無數遍,每一步都要一絲不茍。

方晨的父親方國榮是湖北省青銅器修復專家,1980年進入湖北省博物館,曾在歷次曾侯乙編鐘復制專案中擔任技術負責人。

「小時候,我經常到湖北省博物館看父親工作,那時就覺得很有意思。」2009年,方晨跟隨父親學習修復技藝。從興趣到職業,耳濡目染中,方晨從嚴父身上學到了嚴謹和敬畏——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基礎上,賦予它們「新生」。

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內,一件件珍貴文物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流連忘返。其中,紋飾華美、工藝精湛的青銅禮器、兵器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很多人都知道,文物出土時常常會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正是文物修復師的「妙手回春」,讓它們如當初般呈現於公眾。

2009年,在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湖北隨州,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曾侯輿編鐘重見天日。曾侯與編鐘比曾侯乙編鐘還要早約100年,距今約2500年,其中2號甬鐘是全套曾侯與編鐘裏最大、最重的一只,可惜出土時已殘破嚴重,僅剩8塊碎片。

曾侯與編鐘出土時殘破嚴重,僅剩8塊碎片

方晨回憶,當時缺失的部份占據整體面積的三分之二,殘片重量大,固定困難,如果缺乏有效支撐,轉運、展陳時極易再次斷裂。同時,這件半人高的「大家夥」上還有復雜繁多的紋飾,比對復原同樣極費工夫。2019年,他們父子攜手接過任務,方國榮確定了這次修復編鐘的技術路線——透過三維掃描、3D打印技術,並結合熔模鑄造等傳統技藝,還原嚴重殘缺的文物。對於方晨來說,這是接過父親「接力棒」後,最重要的青銅器修復任務之一,曾侯與編鐘沈重龐大,意義非凡,更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

曾侯與編鐘的三維設計模型

盡管編鐘缺損嚴重,但好在有另一件1號甬鐘可供參考。在父親的指導下,為求精準,方晨反復對編鐘殘片的數碼模型進行改進。為了精細復原編鐘紋飾,采用3D打印模型補全紋飾、銘文。復原後的編鐘體重達150多公斤,為了支撐起沈重的編鐘,方案在編鐘補配件內壁設計了橫豎交錯的支撐梁。為了搬動編鐘,方晨和父親時常汗透衣背。

方晨正在焊接曾侯與編鐘的補件和殘片

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件曾侯與編鐘的修復耗時2年,歷經修復工藝設計、三維掃描殘片、3D打印補配塑型、模型修整、翻制蠟模、熔模鑄造、拼對焊接、打磨做舊等流程,煥發千年前的豐姿。

修復後的曾侯與編鐘

秉承匠心 不能一味求快求新

在方晨的工作室內,一件用紙殼拼接的甲胄引起了記者的註意。方晨介紹,這是一件出土於湖北棗陽郭家廟春秋早期曾國墓地甲胄的紙樣,目前正在對原件的漆質殘片進行拼接復原,才特地制作了這件「紙樣衣」。

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國「公墓」,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方晨正在研究的這件甲胄便是出土的珍貴文物之一。

「這是迄今為止已知最早的皮甲胄。」方晨解釋,下葬時甲胄是一摞一摞有序擺放的,但由於盜墓者破壞,甲胄碎片散落在墓中,原有的位置關系已經無從得知。言談至此,方晨十分痛心。盡管甲胄的皮革部份已經全部腐爛,但皮革表面的漆殼仍然保留了甲片的外形。復原它將為中國古代兵器演變史的研究提供實物依據,意義重大。

方晨小心托起甲胄紙樣介紹,這項復原最大的難點,在於找到每一塊甲片對應的位置。他手中的每一小片單獨的紙樣,都是根據原始皮甲片漆殼1比1勾畫剪裁而來。為了弄清它們分別處在身甲、袖甲和裙甲的什麽部位,他比對曾侯乙墓出土人甲進行復原;考慮到實際穿著效果,方晨常常身著紙樣當模特,在活動中不斷調整甲片綴連的合理性。

這個專案從2021年做到現在,仍沒有結束。方晨說,要使原皮甲片漆殼和殘碎片能有依附、能受力、能編綴,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制作一整套與原皮甲片形狀完全一致、能承受一定重力的托片,來代替原來的皮胎部份。再使用具有可逆性的膠黏劑,將皮甲片漆殼黏附於托片之上,依序連綴甲片,完成甲胄復原。

「我們在托片材質上做了很多嘗試,但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我們還要繼續尋找。」方晨坦言,這些文物跨越千年,承載著歷史的榮光,因此,修復工作一定要秉承匠心,經過科學嚴格論證,不能一味求快、求新,「我們會不斷尋找每一件文物最適合的修復方式,尊重歷史,修舊如舊,讓文物重新綻放光華。」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