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回鄉兩頓飯,吃出了幾十年的變化

2024-04-08美食

美食在別人的地方,吃的是口味,在自己的地盤,吃的是回憶。

我的老家常寧,是一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撤縣設市的縣城。衡陽下轄各縣市,多以方位或是「山水陰陽」命名,如衡陽東部為衡東縣,耒水之北的耒陽市。常寧獨樹一幟,自唐天寶元年就以「常寧」為名,寓意「常年安寧」。這個寧靜的縣城,目前還沒通鐵路,好在高速還算方便,每次回去,轉兩趟車就能回到家中。

此番回鄉為了清明祭祀。與親友相聚吃了兩家館子,一家開了二十多年的飯館,名「芙蓉酒家」,另一家新晉私房菜,在潤東學校對面,不打電話還真找不到地兒。兩頓飯,吃出了幾十年的飲食偏好的變化。

中國傳統吃席文化,總會有「幾大碗」。在物質不那麽豐富的年代,席面上能吃到的可以說是當年美味的「至高境界」。傳統的吃席一般還不會去飯店,想我們那兒在新世紀之前,縣城的餐廳屈指可數。最高檔的在招待所,而一般人家吃席,都是請大廚到家裏。這個時候,街坊鄰居就會互相幫襯起來,東家借碗筷,西家借桌凳,以前的碗底刻著字,就是用來區分歸屬的。

芙蓉酒家是一老派餐館,幾道常寧特色菜經久不衰。

「黃雀肉」,酒席經典菜,上好五花肉片裹上蛋液、面粉和成的糊糊,油炸成像「黃雀」一般的酥肉塊。黃雀肉配以粉絲、木耳,是傳統席面上的頭道菜。夾上一塊顏色蛋黃的「黃雀」,一口下去,蛋香下瘦肉彈牙,夾一把爽口的粉絲,古早的豐富口味層次在此刻盡情體現。

蒸雞是最能體現雞肉原味的一道菜,好吃與否完全體現雞肉自身品質。肉質最好的雞腿分給老人小孩,雞翅雞爪分給家裏賺錢的中流砥柱,剩下的再由其他人瓜分。

魚醡是一種醡菜,醡菜是腌菜的一種。新鮮魚塊加鹽、辣椒灰、酒等腌制,要吃的時候用油煎、炸一下,加蔥姜蒜即可食用。魚醡通常是下飯神器,一小塊幹掉一碗白米飯那是輕輕松松。

麩子肉在全國各地常見,有的地方也稱為「粉蒸肉」、「渣肉」。這是一道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美食。

麩子粉,是把大米與五香調料炒香,磨成的粉末。把麩子粉與螺螄肉煮成的糊糊湯,算是一道常寧老菜,當時想點一道常寧另一道特色菜「哈米」,一種用澱粉跟雞雜或是魚雜汆成的糊糊湯,可惜店裏沒了。

絲瓜炒河蚌這道美味小時候我真不愛吃,現在總是諸多懷念。河蚌這種鮮美無比的食材,小時候總覺得有腥味,從腥味到鮮味的轉化,也是幾十年來的成長。

酸藠頭炒臘肉,不配飯真是白瞎了這道菜。

常寧的生炒大腸YYDS,豬大腸處理的幹幹凈凈,裏面的肥油已經剔除大半,但是能把腸和肚之類的,生炒成脆口易嚼之物,是衡陽這一帶人的不傳之秘。在其他地方,大腸和肚條要麽「勁道嚼不動」,要麽「入味嚼的爛」,脆口易嚼只能回家吃到。

雖然服務員極力推薦這道白菜梗炒牛肉,但是我覺得壇子味夠重。

何謂壇子味呢,我哥在樓下看廚房在喊誰要酸蘿蔔,立馬要了一盤。這道酸蘿蔔算我有史以來聞到最臭的「酸壇子味」,以前外婆家的壇子菜,那蓋子一揭開的酸臭味,就是所謂的「壇子味」,把表層的這道酸水洗凈,拌上常寧特有的「田尾豆油」,滾上辣椒灰。

嘗這道菜需要梁靜茹教你吃魚腥草的勇氣,那種臭臭的味道讓我一度懷疑這蘿蔔壞了。但是捏著鼻子一口咬下,那種帶著「酸藠頭和酸蘿蔔」的奇特酸味,特上頭。我在想,這個壇子裏是不是把藠頭跟蘿蔔一起泡的?

一番老味道吃完,再去新晉私房菜,就很難覓到老常寧味道的蹤影了。

私房菜總是博采眾長,以精致和味美取勝。常年居住原生的居民,不像我們難得回一趟家的或是外地過來旅遊的,他們吃膩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地道口味」,總要尋求一些新鮮的刺激。在當地人眼中好吃館子的合集往往摻雜了一些外地口味。

陳皮老鴨,鴨肉中飽吸了生姜和陳皮的滋味,蘸上些湯汁,是一道不錯的風味。

鱖魚有一種特殊的風味,對於味道敏感之人,會覺得隱隱有幾分臭味。因此徽州名菜黃山臭鱖魚,是鱖魚烹飪的代表。在這裏,鱖魚先煎後煮,輔以花甲,鮮味入其中,倒是一種未曾試過的滋味。

牛尾巴是一道口味菜,兩道不辣的菜上來之後,我一度懷疑不在湖南,直到牛尾巴上桌,看似風平浪靜,實則辛辣已暗藏其中。牛尾豐富的膠原蛋白,和略為緊實附在尾骨上的肉,不愧是每日抽扇蚊子練就出來的。

鱔魚炒牛肉將湖南菜切得細碎詮釋得完美。鱔魚和牛肉都切成丁,跟切丁的辣椒、黃椒和西芹炒成了一碗下飯的極品。在湖南,評價一道菜是不是好吃就是「這道菜是不是很下飯」。

這道湯我本以為上面白白一條條的是墨魚條,直到我看到那芝麻般小的魚眼睛,原來是一道銀魚湯。小銀魚做湯可以算是其完美的歸宿了。

春天總得吃點跟野菜相關的東西,這種小筍,用酸菜炒。脆口下飯,佐酒也是極佳的。

常寧的餃子,粉絲與肉和成的餡是最經典的,如果用豬油的話,味道更佳。

故鄉飲食的幾十年,從頗為土氣的擺盤,到精致時尚的菜式,但只要味道好總能深入人心。雖然無法見證幾十年故鄉美食變化的歷程,但是現在頗為古早味的餐廳,客人也是絡繹不絕,那難忘的家鄉滋味深刻烙印在味蕾的深處,美食記憶的傳承從來不會因為創新而怠慢舊時的好滋味,那些滋養味蕾的美妙配方也會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