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天水,不只有麻辣燙!這座西北小城的寶藏你都知道嗎?

2024-03-29美食

麻辣燙火了,最困惑的還得是天水人。

「沒有任何一個天水人會想到,最先出圈的是麻辣燙!」 一位天水朋友對本地麻辣燙熱潮的評價中,隱隱透露出一絲凡爾賽的意味。

原因無他,實在是這座西北小城過於寶藏。麻辣燙店成了排長隊的「景區」, 天水人第一個替伏羲廟和麥積山石窟感到委屈 。就連伴手禮,除了另辟蹊徑火起來的 甘谷辣椒 ,也有 秦安蜜桃、花牛蘋果 等一眾精品。

麥積山石窟。(圖/視覺中國)

一批批遊客在流量的引導下,競相趕赴天水。但似乎可以如此斷言:「 來過天水,卻只吃了麻辣燙,那你就虧大了!

撥開美食升騰的熱氣和麥積煙雨,這片隴上江南的全貌逐漸清晰。「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 這座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城,早在千年前就是西北頂流了。

隴上佳品, 不只有辣椒

即使沒有去過天水,你最近也一定在社交平台上看過這樣的場景——店主端著滿滿當當的燙菜,反復為其刷上紅艷艷的辣椒油,還不忘跟外地食客貼心解釋:「我們的辣椒油看著辣,吃著可香。」

一勺勺辣椒油,仿佛澆灌出了 天水麻辣燙 的靈魂。吃過天水本地麻辣燙,再吃外地復刻版的朋友無一不大失所望:同樣的做法離開了天水,味道怎麽就大相徑庭? 天水種植的辣椒,究竟蘊藏了什麽特殊的魔力?

今年春天飲食界的頂流——天水麻辣燙 (圖 /林澤君 攝)

天水辣椒看甘谷。被譽為 「辣椒之鄉」的甘谷 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全國人民對天水辣椒的深沈熱愛。

相關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以來,甘谷縣13家辣椒企業共銷售辣椒產品約64萬斤,平均 每天就有2萬斤左右的辣椒 「走」出天水

甘谷辣椒的盛名由來已久,甘谷縣自明朝天啟年間就有了培植辣椒的記載,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 ,是中國辣椒栽培最早的縣之一。

能種出 香而不辣 的辣椒,皆因大自然的魔法混合著陽光灑在這片土地上。和普遍印象中西北「大漠孤煙直」的景象不同,甘谷縣的坡地土層深厚,且四季光照充足,夏熱冬涼卻無嚴寒酷暑,極適宜種植、曬制辣椒。

甘谷曬制辣椒的車間,滿地紅艷艷的辣椒 (圖 /視覺中國)

因此,甘谷種植的辣椒普遍具有 色澤紅亮、肉厚油多、味道濃郁鮮香 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甘谷縣辣椒產品年銷量可達7780噸,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多省市,還遠銷馬來西亞、南韓等海外地區。

不過,從天水走出國門的農產品可遠不止辣椒一種,以 花牛蘋果 為代表的天水水果,早已在海內外組團出道。

花牛蘋果可與美國蛇果、日本富士蘋果媲美,是「世界三大知名蘋果」之一,而天水則是花牛蘋果之鄉 (圖/ 視覺中國)

「天河註水」 得名的天水,仿佛受到了自然的格外優待。位於副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上的天水 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 ,不僅是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的最優種植區之一,還培育出了 秦安水蜜桃、天水黃杏、天水大櫻桃 等。

除了優越的氣候條件,橫貫城市的渭河與長江支流「西漢水」還為蔬果種植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共同澆灌出了這顆瓜果飄香的隴上明珠。

伏羲老家,

絲綢之路上的頂流城市

從蘭州出發到天水,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 不小心闖入「江南」結界 的錯覺。

群山屏障之下,天水徜徉於郁郁蔥蔥的山林之中。微潤的空氣和蜿蜒的河流,共同描繪了有別於黃沙落日的西北山水圖。

比百畝山林更加深邃的,是天水的人文底蘊,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八千年歷史看甘肅。」 在天水,你甚至可以近距離感受 伏羲與女媧 的上古傳說。

天水每年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伏羲大典 (圖 /視覺中國)

去天水遊玩,不妨沿著時間的脈絡從 伏羲廟 開啟旅途。天水的兩座伏羲廟,一座位於卦台山,另一座則於明成化年間修建,坐落在天水西關,也是 現今中國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

面積廣闊的伏羲廟景區內,規制井然,牌坊、大門、正殿、寢宮排列有序,院落重重疊套。走進院落,可以看到種植於唐朝的 龍槐 ,經歷了1300年風吹日曬的古樹依舊挺立,古意幽遠。

伏羲廟內景 (圖 /圖蟲創意)

院落中除了唐朝古槐,還有明朝時按伏羲六十四卦種植的古柏。現仍存活的20余株古樹中,每年會有一株被推選為 喜神樹 ,當地人視其為伏羲化身,進行祭祀,稱為 「迎喜神」

春節期間,人們還會將紅紙剪成的小人貼在廟中的古柏上,以香火灸之,寓意消除病痛。 手拉手的紅紙小人則代表著祈求美好姻緣

灸紙人是伏羲廟廟會上的一項傳統民俗 (圖 /視覺中國)

當歷史的指標撥至兩晉十六國時期,耳邊的風聲中隱隱傳來佛號。作為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站,也是連線邊塞的重鎮, 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匯聚一堂 。從西晉伊始,就有來自關中地區的高僧來此傳教講學。

隨著當時佛教在關隴地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僧人來此參禪、講學,天水麥積山一帶也逐漸成為 秦州地區禪修的重要場所 。據【高僧傳·玄 傳】記載:「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山學百余人,崇其義訓……

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 (圖 /圖蟲創意)

僧人雲集的 麥積山 秦嶺西段的一座孤峰 ,在山水環繞中遺世獨立,有著「西北山水林泉之冠」「隴右名山」的美譽。特別是雨霧朦朧、雲霧環繞之時,仿佛仙山雲宮,無怪乎「麥積煙雨」位列 秦州八景之首

麥積山的另一奇景—— 麥積山石窟 也由此而來。麥積山石窟以東崖和西崖為主,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歷經北魏至明、清十余個王朝, 橫跨千年

「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 雖自人力,疑其鬼功 。」直至今日,來到峭壁之下擡頭仰望麥積山石窟的遊客們,仍不禁發出與古人同款的感嘆。

麥積山石窟 (圖 /視覺中國)

自東崖上 ,西崖下,崖壁上的 「瓊樓十二層」淩空棧道 串聯著不同朝代匠人們開鑿的石窟、精心雕琢的佛塑,仿若時空隧道。

現存的221個洞窟,經過歲月的磨礪,保存了歷代佛教造像藝術的精華。其中第4窟展現的 「薄肉塑」 是麥積山石窟獨有的雕塑形式,這種「繪、塑」結合的手法讓飛天造型靈動飄逸,又不乏塑像的立體豐滿。

除此之外,還有面帶 「千年神秘微笑」 的西魏第44窟一佛二菩薩造像、有18塊刻鑿了4000多個賢劫千佛的北朝造像石碑,被稱作 「萬佛洞」 的第133窟等極具代表性的多個石窟。

麥積山石窟內的佛陀造像 (圖 /視覺中國)

從西關伏羲廟,到大地灣史前遺址、放馬灘秦墓群,再到麥積山石窟、明朝胡氏民居建築「南北宅子」, 人類歷史文化的演進,在天水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墨點 。在佛像溫柔的註視下,歲月流逝,而煙火小城繁華依舊。

碳水愛好者的精神老家,

必須是它

不少美食愛好者為了一碗正宗的天水麻辣燙,不遠萬裏奔赴西北。但到了天水, 如果只吃麻辣燙,絕對是天大的損失

天水幾乎每家麻辣燙店外,都擠滿了前來打卡的遊客。(圖/微博@甘肅銀行)

「對於本地人來說,麻辣燙都不算叫得上名兒的美食!」天水朋友想要安利美食的心蠢蠢欲動。對於這個「由碳水組成」的城市來說,對於簡單食材的把控能力早已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跟著天水人吃一天,才知道什麽叫 從早到晚,一「碳」到底 豬油盒、黃饃、呱呱和一碗骨湯或杏仁茶, 既可以兩兩搭配,也能共同組成最瓷實的早餐組合。

天水人早餐的C位,豬油盒 (圖/微博@甘肅銀行)

天水豬油盒 ,雖然長期出沒於街頭巷尾,卻是實打實的「皇室」出身, 源自清朝宮廷的「豬油餑餑」 。面粉和豬油、胡麻油、椒鹽的簡單組合,再經過半烤半煎的烹飪,樸實無華的外表下卻隱藏著無比的酥脆和油香。

「呱呱」「然然」「嘮嘮」「削削」 等,天水美食的疊字名稱雖然內建嗲氣,但吃過才知道它們的硬核之處。 蕎麥和薯仔,撐起了天水美食的半壁江山 ,也讓碳水愛好者從此有了靈魂歸宿。

由蕎麥澱粉制作的 「呱呱」是秦州第一美食 ,看著晶瑩粉嫩,吃起來卻有一種肉泥的筋道和膠質感——一大盆蕎麥粉漿冷卻凝固後,捏碎成小塊,拌上佐料,再附以一大勺紅油辣椒就能大功告成。

天水美食排行第一的「呱呱」,自然也少不了本地甘谷辣椒制作的紅油 (圖 /視覺中國)

「呱呱」位列第一, 薯仔澱粉制成的「然然」 自然也不甘落後。雖說長相相似,但比起呱呱筋道的口感,然然則更加糯香。

離開了早餐餐桌,薯仔搖身一變成了無處不在的 洋芋丸子 。洋芋丸子究竟有多少種吃法?本地人掰著手指也犯迷糊。

據本地人描述,最經典的吃法莫過於 將丸子先炸後煮,裹著辣子塞進餅裏 ,享受碳水pro max的幸福快樂。就連火遍全國的麻辣燙裏,也不能少了洋芋丸子的身影。可以說,在天水,沒有一顆定西洋芋,會無用武之地。

△洋芋丸子,天水人的心頭好。樸實的小薯仔也能被烹飪出風味絕佳的美食,這就是天水魔法。(圖/小紅書截圖)

如果要問為什麽要將炸過的丸子再煮一遍,那就是「極少有人喜歡吃硬的丸子,就像天水人的性格一樣,可以硬,但大部份時候都軟糯實在」。

△麻辣燙裏的洋芋丸子。(圖/微博@甘肅銀行)

蕎麥和薯仔之外, 天水美食的另外半壁江山,就扛在了小麥肩上 。作為主食愛好者會集之地,天水的小麥有100種出道方式,包括且不限於 搟面皮、牛筋面皮、搟面皮夾餅、面魚、漿水面 等一系列經典「節目」。

雖說紅油涼拌的搟面皮是大眾接受度最高的街頭美食,但頗具甘陜特色的 漿水面 也一定不容錯過。「漿水」出自每家人自己的漿水缸,經薺菜或芹菜在缸中與面湯一同高溫發酵得來。

微酸的口感 不僅清爽解膩,也是夏日消暑的不二法寶。

漿水面 (圖 /視覺中國)

從石窟到市井,坐在街頭吃過一碗漿水面,在這座西北小城溫潤的氣候裏,縈繞在身邊的是最熱辣滾燙的煙火氣。

曾連線南北、溝通關內塞外的絲路小城,努力舒展懷抱,擁抱著再次為它而來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