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泡白茶,不要再隨手抓一把了,記住3組數碼,白茶口感好不苦澀

2024-02-05美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越是簡單的事情,背後的過程,是你想不到的復雜。

就像做飯,不僅要掌握火候,很多技巧和步驟也要掌握。

比如,小時候看母親做菜,下的調料,油鹽醬醋,全都毫無章法。

只是在某個時機,在菜快要出鍋之前,依次放入。

沒有標準,全憑感覺。

根本不像食譜上那樣,刻意註明,鹽放多少克、味精多少克、糖幾克、蝦油幾勺……

難道是全靠猜?

後來明白,真正的大廚,都不會過於追求精確的克重,而是透過日積月累下的烹飪經驗來燒出一道家常菜。

據那些精通燒菜的人說,刻意稱重,便失去了靈魂。

想要做飯好吃,一定要用心,註入靈魂。

況且,每一家的口味鹹淡不同,每位母親的拿手菜也不一樣。

若是千篇一律,豈不是太無聊了?

曾經,還看過一段采訪,對方是某東方畢業的廚師,年薪七位數。

他說,調料不是按克數來算,而是按比例。

多少菜多少鹽多少糖,醋是糖的多少,醬油是鹽的多少,水加到菜的哪裏。

忽然覺得醍醐灌頂,這和我們泡茶的道理,一模一樣。

有很多茶友問:「泡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要放多少茶葉?」

前提是要看,用哪種方式喝茶。

【2】

當下,最常見的三種飲茶形式,分別是玻璃杯泡、蓋碗沖泡,以及煮茶。

而入冬以後,也有人用保溫杯泡茶,代替玻璃杯泡茶。

若想準確拿捏投茶量,首先,準備一個克秤。

克秤,自然是要用來稱茶的。

但村姑陳知道,有些茶友很反感這種行為,覺得不夠隨意。

他們認為,喝茶這種風雅的事,稱什麽重?太破壞氣氛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並且,往往是喝茶時間越久的朋友,越不在乎細節。

真相是,要喝準一款茶的香氣和滋味,並且不想浪費好茶,那麽克秤稱重很有必要。

畢竟,用手指抓幾根,或者隨手抓一把,都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比如,不同的茶類,茶葉條索(條形)大小不同。

光是白茶,白毫銀針和壽眉的體積,就差別很大。

再比如,不同的茶類,所需投茶量也不同。

即使使用的茶具相同,也有各自的標準茶水比例,才能泡出最佳風味。

像是大廚,雖然步驟差不多,但細枝末節的烹飪心得,才逐漸拉開區別。

綜上所述,喝茶前稱重,是很有必要的。

那麽,接下來就以白茶為例,分別介紹不同的飲茶形式,該如何控制投茶量。

【3】

蓋碗泡白茶,是最提倡,也是最通用的方式。

110毫升的標準蓋碗,泡白茶,稱茶5克。

這是我們在日常的測試中,得到的絕佳黃金茶水比例。

以這個茶水比例來沖泡,能泡出大多數人喜歡和適合的口感。

假如你發現,自己喝的白茶,味道太淡了,除了要排除自己喝茶口味重的情況,還要看看是否投茶量不夠。

先前有茶友反映,說:「白露茶的茶味不夠濃。」

最初覺得,或許是對方剛開始喝白茶,對這種口感清潤的湯水,不習慣。

後來才知道,是茶水比例嚴重失衡。

為了泡梗粗葉大的白露茶,茶友特地換了一個容量稍微大一些的蓋碗,大約是130毫升。

又因為它體積蓬松,只抓了一把放進蓋碗裏。

看起來,滿滿當當,但實際只有2、3克。

結果沸水泡開,葉片和茶梗都縮在了底下,茶味不淡才怪了。

水多、茶少,茶水比例的失衡,讓白露茶口碑下滑。

再說了,白茶裏不僅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還有散茶和餅茶,春茶和秋茶……

它們之間的體積差異,非常之大。

隨手撬下來的一片茶餅,看起來沒什麽分量,實際上早就超過了5克。

放在蓋碗裏沖泡,大概率會濃。

如果出湯不夠及時,還會苦澀。

故而,一把小巧的家庭克秤,在茶桌上的地位,至關重要。

借助克秤的精準性,拿捏投茶量,不僅方便了我們,還能得出白茶的原汁原味。

【4】

玻璃杯和保溫杯,是繁忙生活中,最方便喝茶的形式。

玻璃杯,適合夏天。

保溫杯,適合冬天。

雖然品質好的白茶,不應該委曲求全。

但它們倆作為辦公室喝茶一族的「神器」,工作再忙,也能享受茶湯的清鮮淳爽。

用玻璃杯,意味著茶葉和水需要長時間的接觸、浸泡。

很難像蓋碗一般,快速將茶湯倒出來。

是以,在使用玻璃杯泡白茶時,不能再按照蓋碗的茶水比例了。

使用玻璃杯時,比較常見的容量是250毫升左右。

搭配1-1.5克幹茶即可,薄薄地在玻璃杯底下鋪一層。

假如在辦公場合裏,不方便用克秤稱茶,那就遵守「宜少不宜多」的原則來投茶吧。

畢竟是悶泡,減少投茶量,才能避免滋味苦澀。

至於保溫杯泡茶,是在玻璃杯泡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保溫的功能。

所以,茶葉不僅會和水一直接觸,且是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

投茶量要少一些,更少一些,減少茶多酚和咖啡堿的過量釋放。

500毫升的保溫杯,放一片【隨心泡】,2.5克的數量剛剛好。

由於原料是2017的高山春壽眉,本身苦澀物質含量就不高,加上轉化後,湯水更柔滑。

即使是在保溫杯這樣的環境裏,也能還原好茶最真實的口感。

【5】

入冬以後,煮茶是主流。

而品質好的白茶,內含物質豐富,其實不需要放太多茶葉。

遵循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之道,點到為止,過猶不及。

300-400毫升的水,投1.5-2克幹茶,足矣。

其實,相比保溫杯燜泡,煮茶時,茶與水的接觸時間並不算太長。

水沸後,投入幹茶。

再沸,就可以關火了。

從沸騰到關火,頂多就一兩分鐘,千萬不要暴力煮茶。

若想煮出茶味均衡的茶湯,一是要控制好投茶量,另一方面,就是合理調整煮茶時間。

並非茶味越濃,就代表越好喝。

濃淡適宜,才是王道。

或者可以選擇煮葉底,那就不需要稱重了。

蓋碗泡過7沖、8沖後,5克的葉底,全部放到煮茶壺裏。

加500毫升冷水,煮沸,晾涼,就可以喝了。

先泡後煮,能讓一款品質優秀的白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6】

稱重,是對一款好茶起碼的尊重。

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茶葉,因為沖泡時的細節不到位,而被淹沒,被浪費。

優質的白茶,是閃閃發光的。

它的香氣,它的滋味,它的湯感,它的回甘,它的喉韻……

而想要得到最完美的體驗,茶水比例要標準,投茶量要夠。

不要太多,過猶不及。

也不要太少,寡淡無味。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圖省事,讓自己錯過了喝一碗香清甘活茶湯的機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註【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