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那些年那些事兒之:手工饃

2024-01-10美食

小時候,經常吃的是母親親手做的手工饃,有蒸饅頭,有烙饃,有菜莽、有鍋盔……還有還多還多如今都叫上名來的美食!不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香。

手工饃

那個時候,說真的沒有現在這麽多的添加劑出現,人們日常吃的都是純一色的原汁原味的糧食產品,做出來的食品雖然沒有現在的模樣俊俏,但絕對比現在的要有味道兒,用自己地裏產出來的麥,親眼看著磨成面,發酵用的是面渣頭(那個時候,也很少用發酵粉,每家每戶都會在蒸饃的時候,留下一個饅頭大小的蒸饃面團,扔進面缸裏,下次蒸饃時,拿出來,敲碎了,用水泡了後活蒸饃面,這就是很好的傳統發酵酵母),記得母親總是事先將蒸饃的面和好後,放在一個瓷盆做的和面盆裏,然後在盆上蓋上一個鍋排(用高粱桿做的圓形廚具)蓋了或拿一塊兒濕過水的蒸籠布蓋上後,放在那裏,天冷的時候,為了讓面快點發,會拿棉衣或麥稭將盛發面的面盆包圍起來,這樣可以加快發酵速度。等面開了(發酵好了),就開始揉面蒸饃了。如今依然記得,母親觀察面發不發時的樣子:她會掀開蓋子,用手拽一下面團,如果裏邊有空洞了,就證明發酵好了,如果沒有,就證明還沒發酵好,需要繼續等。

手工饃

那個時候雖然蒸出來的手工饃看著沒有現在的饃白亮,微微發黃,但吃起來絕對勁道,用嘴一嚼,有股兒清新的麥香味兒,現在我要說麥香味兒,可以說沒有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感受得到。那時候的饃饃記憶中從來沒有說像現在的饅頭白的令人難以置信,而又口感極差,放到裂口了,饃皮兒翹起來了,掰開了吃,依然滿口的麥香。

那時候普遍的窮,白面饃只有在過春節的時候才能吃得到,平時吃的都是雜和面,有用高粱的,有用紅薯面的,也有用玉米面兒的,有蒸成窩窩頭的,有蒸成花卷兒饃的。現在人都在抱怨,買不來貨真價實的雜面饃了,那個時候家家都有,都是地地道道純的不能再純的雜面饃了!有時候我就在想,但從幾代人吃的饃饃上的變化就很能說明問題。說明啥問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唄!

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種地積極性,糧食產量不斷遞增,吃白面饅頭成了家常便飯,但隨之而來的是,苯磨(石磨和機器磨面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面粉廠出現了,拿麥子換面粉,最初的添加劑開始出現了!隨之而來的是饃的原有味道消失了。

後來出來上學,參加工作,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漸漸的家鄉的味道也找不到了。記得以前在廠裏上班,住的職工宿舍,吃的大食堂。有一天,到了吃飯時間,去職工食堂打飯吃,大夥兒都圍在飯桌一圈吃飯,一位老工友說:「現在的機制饃真難吃,從前俺娘蒸的饃不就(吃)菜也能吃它三四個。唉,這輩子再也吃不到了!」也不知道他是想起老娘了,還是真的懷念娘做的手工饃了!只見他說完這些話,就兩眼落淚了…一桌子的人,都不再說笑了,只顧默默的低頭吃飯。這那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是呀,現在想想,離家越久,思念越深,尤其是那份飽含著親情的家的味道,這位老同事拿起饃,想到了曾經給自己做過無數次手工饃的老娘!

菜莽饃

鍋盔饃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