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舌尖上的昆明雨季

2023-12-13美食

舌尖上的昆明雨季

美食是生活的一劑調味品,人們從最初的只是為了吃飽,到如今為美食賦予更多不同的含義,美食是我們最難割舍的情懷。這世界上大概沒有哪個國家或民族的人,像中國人一樣講究吃了,中國因為土地遼闊、民族眾多,便有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美食的不同追求,也就有了千百種吃法。汪曾祺曾經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老先生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懂吃的人了,作為文學家以外的美食家,汪曾祺絕對不是浪得虛名,他愛吃、會吃,他筆下描寫的吃,仿佛色香味俱全立馬映入眼簾,他吃得極其有門道,又極其富有情懷。他寫的【昆明的雨】便體現出了他作為一個美食家的情懷。

文章用了一大段文字來寫「昆明菌子極多」,摘出幾句來與大家一起欣賞。「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這一句寫牛肝菌的好吃,寫得很特別,調動了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為了吃一頓牛肝菌需要動用那麽多的器官,自然好吃無比;最耐人咀嚼的是「滑、嫩、鮮、香」四個字之間不是我們通常用的頓號,而是用了逗號,停頓的時間變長了,何故?想必是一入口味蕾就被喚醒了,在細細地品,慢慢地回味,短句,字又少,可我們讀著仿佛也嗅到牛肝菌的香味了,口水不自覺地流出嘴邊,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也想品一品這牛肝菌的美味。

同樣是這一段文字,寫幹巴菌:「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幹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幹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裏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麽好吃?!」

該段中,作者首先巧妙地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幹巴菌醜陋的一面,視覺上是其貌不揚的,尤其句子「這種東西也能吃?!」中的標點符號「?」和「!」的連用,更是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懷疑、驚訝。「可是」一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幹巴菌的情感有了轉變,從味覺上寫出了它的美味,尤其「這東西這麽好吃?!」中的標點符號「?」和「!」的連用,更是寫出了作者難以相信和驚嘆的心理。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了汪老第一次見到幹巴菌時的吃驚模樣,第一次嘗到幹巴菌之後的驚詫表情和對美味的難以忘懷。能把不起眼的小吃寫得有滋有味,讓人垂涎三尺,估計也只有汪老了。所以有讀者說,肚子餓的時候,不敢讀汪老的文章,因為他在作品中總是盡現各式各樣的美食:蘿蔔、黃瓜、鹹菜、魚、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線、高郵的鴨蛋、北京的醬菜……

一篇【昆明的雨】因「淡而有味」地寫了那麽多美味好吃的菌子而讓人愈品愈覺得有味道、有道理、有詩意,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生活味、煙火氣,讓我們如飲普洱茶,甘醇清香,回味悠長。

汪曾祺先生喜歡吃,喜歡研究美食,從他筆下的文字,你可以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他的作品是帶有人間的煙火氣息的,那些平淡無奇的食物,透過他的筆,好像立馬就帶著誘人的香氣和好看的色澤出現在你的眼前。【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先生說:「拍攝【舌尖上的中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響。」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制作人。讀汪老的文章,能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寫的是沒事,實是日常的人間煙火。是啊,一碗人間煙火,其實只是一份熱騰騰的飯菜。無論有多麽偉大的理想,生活有多麽轟轟烈烈,人生的最後終究還要回歸生活,好好過日子。讀文章,品人生,學會尋找生活中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