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健康中國·癌癥防控:王潔教授談肺癌診療四大變化與未來展望

2024-10-12健康

46.6%,關註腫瘤診療的人對這個數碼並不陌生,46.6%這個數碼不僅僅是一個數碼更是中國癌癥防控工作的要求,是通往「健康中國」宏偉目標的重要裏程碑。數據顯示,中國癌癥5年生存率從2015 年的 40.5%上升到了2022 年的 43.7%1。這一上升趨勢表明,中國癌癥防控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到2030 年實作 46.6%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並非坦途。它充滿了挑戰與未知,但我們不能放棄,因為這一目標關乎人民健康,也是「健康中國」對所有患者做出的承諾。

為此,【醫師報】特設「46.6%我們在行動」專欄,邀請那些為實作這一目標不懈努力的專家、團隊和醫院管理者參與訪談。

本期嘉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內科主任 王潔教授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肺癌治療領域實作了從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免疫治療以及抗體偶聯藥物 ADC 的四級跳發展。眾多創新的創新藥物不僅成功完成了從臨床試驗到適應證獲批,再到被納入醫保的歷程,更顯著提升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五年乃至十年生存率,這一成就無疑得益於創新藥研發的強勁推動力。

在肺癌研究領域, EGFR 基因突變、 ALK ROS1 基因融合等關鍵驅動基因的陽性標誌物被發現,為肺癌的精確治療開辟了新途徑。針對這些驅動基因陽性的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靶向治療後,長期生存(超過 5 年乃至 10 年)已成為可能,使得晚期肺癌逐漸轉變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及內科主任王潔教授強調,中國腫瘤臨床實踐的進步始於對循證醫學證據的采納,而肺癌精準醫療的征程則是以靶向治療為起點。靶向治療的突破始於 IPASS 研究,從最初的 EGFR 到後續的 ALK ,再到 ROS1、MET、BRAF、RET、NTRK 等一系列靶點的相繼發現,以及如針對 EGFR 突 變的一代、二代、三代藥物的研發成功,如今患者面臨的是如何選擇最佳治療方案的幸福抉擇,而以往的患者則常因缺乏有效治療而陷入無奈之境。

中國肺癌診療的四大變化

王潔教授踏入肺癌研究大門至今,已近 30 年。這 30 年間,她見證並親自參與中國肺癌診療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循證醫學證據的引入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使得治療更加精準有效。王潔教授介紹:「循證醫學的思潮讓我們知道應該透過隨機對照研究建立的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這是醫生理念提升的重要標誌,我們不再僅僅依賴於個別病例的經驗積累,而是能夠借鑒全球範圍內的高質素研究成果,確保治療方案與國際前沿接軌。這不僅提升了中國肺癌治療的整體水平,也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國際最新的醫療進展。」

第二,肺癌的精準治療始於靶向治療的發展,而靶向治療的裏程碑又得益於IPASS 研究,該研究在亞洲人群中驗證了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靶向治療相比化療的療效。在 IPASS 研究的基礎上,全球首個一代 EGFR-TKI 藥物進入中國,革新了過去只有三板斧(手術、化療和放療)的局面,引領中國肺癌診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時代。

第三,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技術的飛速進步,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的一、二、三代靶向藥物的開發研究在這 20 年裏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與此同時,中國肺癌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們並未止步於EGFR-TKI藥物的研究,而是積極探索其他潛在的分子靶點,如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 、間質-上皮細胞轉化因子( MET) 等,這些領域的顯著進展為肺癌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針對不同患者的基因突變特征和病情差異,醫生能夠提供更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這無疑是肺癌治療領域的一大飛躍。

第四,免疫治療的興起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匯聚了內科、外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的力量,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綜合治療勢力。免疫治療透過啟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不僅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更在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方面展現出了巨大潛力。正如王潔教授所言:「在多學科診療的引領下,我們來自不同專業的醫療人員能夠齊聚一堂,攜手並進,共同為肺癌患者的美好未來不懈奮鬥。」

E GFR 靶點診療發展:從IPASS 研究到第三代 EGFR-TK的不斷叠代和全面覆蓋

隨著 2004 年 IPASS 研究揭示,在攜帶 EGFR 突變的特定亞組患者中,靶向治療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明顯優於化療組,這一關鍵發現確立了 EGFR 突變成為了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的生物標誌物,王潔教授介紹,該研究不僅為 EGFR 突變患者治療療效的預測指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還極大地推動了 EGFR 突變靶向治療領域的進步,使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 EGFR 突變狀態,制定更為精準的治療策略。

至此, EGFR 作為肺癌治療領域的關鍵靶點,其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患者的命運帶來了深遠的變革,從第一代 EGFR-TKI 到第三代 EGFR-TKI 的跨越式發展,每一次叠代都標誌著精準治療理念的深化與實踐的突破。

盡管第一代藥物取得了顯著療效,但耐藥性問題隨之而來。為解決這一挑戰,第二代EGFR-TKI應運而生,然而其不良反應的增加及對 T790M 突變耐藥問題的有限解決,促使科研人員繼續探索。

2017 年,全球首個針對既往 EGFR-TKI 治療失敗且伴有 T790M 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第三代 EGFR-TKI 藥物獲批上市,其卓越的臨床表現及隨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多項研究,無疑重塑了肺癌的臨床診療格局,而且實作了對 EGFR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從早期到晚期的全面覆蓋。

在靶向治療之前,基因檢測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幫助篩選出最適合靶向治療的患者群體。然而,晚期肺癌患者往往難以獲取足夠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約 30%的患者因此錯失靶向治療的機會。針對這一難題,王潔教授及其團隊於2009 年創新性地建立了外周血動態檢測肺癌驅動基因的新技術和無創肺癌診療體系。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極大地緩解了組織樣本獲取難的問題,還透過一系列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更長的生存期。

可見,王潔教授及其團隊的這一創新,不僅是對肺癌診療技術的重要貢獻,更是為中國肺癌患者點燃了生命的希望,彰顯了科研創新在提升患者生存質素與延長生存期方面的巨大潛力。

寄語中青年: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

面對肺瘤領域中堅力量的培養,王潔教授對中青年醫生寄予了厚望。她認為中青年醫生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進步。同時,每個團隊領導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化培養機制,帶頭人應該了解每個人的亮點和局限,取長補短,讓團隊成員相互成就。

王潔教授強調:「我們期待未來的中國醫學界能夠在肺癌領域繼續取得新的突破,為中國肺瘤防治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希望中青年醫生能夠勇攀高峰,成為全球肺癌診療變革的關鍵力量。」

在「46.6%我們在行動」的征程中,王潔教授及其團隊是中國肺癌診療變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為中國肺癌患者的未來譜寫了新的篇章。我們相信,在王潔教授等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中青年醫生將接過接力棒,繼續為中國肺癌診療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聲明: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稿件審批編號:CN-144579

影片審批編號:CN-14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