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不是阿司匹林!這種常用藥可防血栓,不增加出血風險!研究速遞

2024-06-24健康

一直以來,心腦血管疾病都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有很大一部份心腦血管致死事件的發生,都與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導致相關組織器官缺血密切相關。一直以來,用藥物抵抗血液中的凝血物質(如血小板等)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都是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重要方面。

經常給大家講的阿司匹林,就是這樣的一個預防血栓的藥物,低劑量的阿司匹林(如100mg)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夠發揮抵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作用,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樣的臨床套用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到目前為止阿司匹林,仍然是預防心血管的重要基礎藥物。

但隨著臨床數據的不斷積累,對於尚無心血管疾病,但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高風險患者,到底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的爭議也越來越多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這個藥物,在抗血小板降低血栓形成風險的獲益之外,還可能會增加內出血的風險,這種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問題,如何權衡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藥物副作用風險之間的關系,也是需要積極面對,慎重考慮的問題。

2023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群組(USPFTF)給予最新的證據審查結果,更新了阿司匹林用於無心血管疾病人群一級預防的建議,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不推薦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對於40到59歲的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超過10%的人群,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預防,也需要根據個體情況,充分溝通後決定。

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為了預防疾病的二次發生(二級預防),一般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的抗血小板藥物進行預防,但同樣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可能帶來的出血風險的增加,也是需要嚴格評估和重點關註的。

有沒有一種更安全的藥物,能夠起到預防血栓的作用,但同時不增加出血風險呢?一項近日發表在【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一種已經獲批上市的藥物——乙酰半胱胺酸(NAC),在體外試驗和動物實驗中,都表現出了優秀的預防血栓形成作用,同時也未發現該藥物有增加出血風險的作用。

乙酰半胱胺酸是臨床上已經套用多年的胺基酸衍生物類藥物,該藥物的口服劑型一般用於慢性肺阻病,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肺氣腫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大量濃稠痰液無法咳出的祛痰治療,乙酰半胱胺酸中含有的化學基團可以使黏蛋白的雙硫鍵斷裂,從而降低痰液的黏度,使累積的痰液更易咳出,從而實作有效排痰,祛痰的作用。

除了祛痰之外,乙酰半胱胺酸還具有抗氧化,護肝的作用,在解熱鎮痛常用藥物對乙酰胺基酚(撲熱息痛)中毒治療中,乙酰半胱胺酸能夠抑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與肝細胞的蛋白質結合,減輕肝臟損傷,輕度可以口服給藥,病情危重時則可以透過靜脈滴註進行搶救。另外,在肝衰竭的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治療中,該藥物的不同劑型,不同劑量下,也都是常用的藥物。

2021年釋出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乙酰半胱胺酸具有卓越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在應對多種與氧化應激與炎癥相關的疾病方面,都有著一定的治療潛力,作為一種抗氧劑,乙酰半胱胺酸能夠增肌細胞內谷胱甘肽的濃度,作為抗炎物質,它可以抑制相關炎癥因子的活性,降低相關炎癥物質的水平。

此次發表的新研究中,研究者從血栓形成的機制角度,發現了乙酰半胱胺酸的獨特抗血栓作用機理。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除了血小板的聚集之外,還有其他大量的凝血物質會起到重要作用並推動血栓的形成,其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就是參與血液凝集的一個重要因子,VWF可以同時膠原蛋白與血小板結合,從而形成血凝塊,達到止血的作用。在血凝塊形成的過程中,VWF一頭連線在受損的內皮細胞表面,另一頭連線固定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從而介導了血凝塊的形成。

但當血管內皮的斑塊破裂時,VWF同樣也可以起到促進凝血,形成血栓的作用,正常情況下VWF作為一種長鏈蛋白存在於血漿中,在正常情況下,它的長鏈會團在一起,不會發生凝血作用,但如果斑塊出現破裂時,VWF的長鏈就會伸展開,捕捉血小板聚整合團,從而形成血栓。

乙酰半胱胺酸的抗血栓作用主要源自於其對抗VWF蛋白的作用,其作用靶點與阿司匹林不同,主要作用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而非血小板,但透過上述介紹大家應該可以明白,這種對抗VWF的作用,同樣也能夠起到抑制血栓生成,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在體外實驗中,研究者透過使用人動脈血栓形成的微流控模型測量的血小板累積率和血栓堵塞時間,評估了乙酰半胱胺酸的預防血栓能力,研究結果顯示,使用3mmol/L或5mmol/L的乙酰半胱胺酸處理的人類全血,其血栓形成的時間比對照組分別延長了2.0倍和3,7倍,而更高濃度10mmol/L處理的血液,則未形成閉塞性的血栓凝塊。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用小鼠該類的動物試驗模型,在小鼠體內測量了急性血栓形成,血栓穩定性以及尾部出血的情況,還測量了用藥6小時後,乙酰半胱胺酸在小鼠模型中的持續作用。研究者以400mg/Kg的劑量給藥,顯示乙酰半胱胺酸能夠預防小鼠形成閉塞性的血栓,且未顯著影響小鼠的尾部出現時間,即使是低劑量的乙酰半胱胺酸,也顯著降低了血栓的穩定性。多次註射的小鼠實驗表明,即使是乙酰半胱胺酸從血液中清除後,該藥物對於血栓穩定性的影響,仍然是持久存在的。

總而言之,這兩種臨床前模型都表明,乙酰半胱胺酸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預防血栓形成,而且不會顯著影響出血時間。這項研究發現了一種預防動脈血栓形成的新途徑,與阿司匹林等傳統抗血小板藥物不同,使用胺基酸衍生物或可作為抗血栓治療的一種新手段。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該藥物是否能夠用於人類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用藥劑量多大才能夠起到明確的血栓預防作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怎麽樣,對於出血風險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仍然需要在體外研究和動物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正規的臨床研究來確證,希望這個已經藥物能夠進一步煥發新生,為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預防治療藥物增加更多的新型選擇。

參考文獻:

Christopher A. Bresette et al, N-Acetyl Cysteine Prevents Arterial Thrombosi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Vitro and in Mice,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