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創業者」虞先濬:「胰」路前行,勇攀高峰|致敬中國醫師節

2024-08-20健康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隨著近些年腫瘤診治技術迅猛發展,胰臟癌仍是一種早期難發現、治療少靶點,5年生存率與患者預期有較大差距的頑疾。30年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在華山醫院普外科初入醫學殿堂之時,帶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和拼勁,將從事外科領域最難的胰臟癌外科治療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14年前,虞先濬離開華山醫院普外科,來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立了胰腺外科;9年前,他在全國首創胰腺腫瘤內科。他的身上有著「創業者」的堅定信念,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更有著醫者仁心和科學家精神。在從事胰臟癌臨床及基礎的道路上,他帶領團隊始終「‘胰’路前行、勇攀高峰、擁抱精準、走向卓越」,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學科,打造成規模最大、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胰臟癌診治研究中心。

01

做一名優秀的胰腺外科醫生

胰腺手術難度極高,虞先濬經常形象地稱之為「在豆腐上繡花」。「腸子像衣服,胰腺是豆腐,胰管兩毫米,胰液要流動,一旦漏出來,後果很嚴重。」虞先濬打的這個比喻,就是指胰頭癌根治術的吻合環節。胰腺外科是普外科中最復雜、風險最高的專科。胰臟癌手術是腹部外科中範圍最廣、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術式,因此也被稱為外科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而胰臟癌因為其發展快,預後差,被稱為「癌中之王」。

「年輕時候覺得一定要把胰腺腫瘤攻克。」性格上「不服輸、永遠爭上遊」的虞先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要嘗試在這條別人都不願意走的路上,推動學科的進步,創造生命的奇跡。

他在這條充滿荊棘和挑戰的道路上,一走就是30年。回首從醫之路,虞先濬認為戰勝胰臟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做一名優秀的胰腺外科醫生。「畢竟教科書上都寫著:手術根治才能讓胰臟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而做好一台胰臟癌手術,又談何容易?

外科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虞先濬師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倪泉興教授,從手術台上拉鉤開始,不斷磨礪醫術,精進外科手術技巧。從小手術起步,經過一步步訓練,最後才接觸到胰腺手術。「第一天跟著倪老師上台開胰臟癌手術,拉鉤8小時,一動都不能動,又累又餓、頭昏眼花。」虞先濬回憶起他第一次上台開胰臟癌手術,至今仍記憶猶新。

「一名胰腺外科醫生的成長實在太不容易,除了自己努力堅持、刻苦好學,老師的悉心帶教、薪火相傳,更要感謝的是我們的病人。正是我們的病人才造就了我們。」虞先濬身為一名外科醫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必須感恩我們的患者,優秀的胰腺外科醫生成長與養成一定會付出‘血’的代價。面對有時不盡如人意的並行癥與治療效果,我們絕大多數的患者和家屬還是充分信任醫生,甚至理解醫學科學中始終無法破解的難題。」

對此,他深有體會。從醫之初,年輕的虞先濬主刀的第一個胰腺手術是胰體尾癌根治術,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患者的名字,這是一位山東老太太,術後遇上了最棘手的並行癥「胰瘺」,且發生了感染,只能二次手術。

十天後,患者發生了大出血。「當時,她在出血,我的心也在滴血。」又進行了第三次手術,清洗、止血……整整搶救了36天,最後老太太還是去世了。現在他還常常會回想起這次手術。患者家屬沒有埋怨他,反而對他說:「虞醫生,你們盡力了,你們辛苦了。謝謝!」

「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虞先濬感慨地說:「醫生的成長,離不開病人的信任和支持。」

虞先濬表示,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胰腺外科醫生,沒有10年以上「摸爬滾打」是練不成的。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胰腺外科醫生,一定要「眼中有事,心中有思」,對於失敗的病例要總結經驗教訓,並要透過臨床研究以及科技創新,去解決問題,以「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做研究、去創新,最終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國方案」。

在十年磨一劍的耕耘和努力下,虞先濬帶著復旦腫瘤醫院胰腺外科拿出的「上海方案」已達到引領國際的水準。他和團隊發明的「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新方法,將術後胰瘺率從國際上的15%~20%降到7%。銳性淋巴清掃法,不僅清掃淋巴結更徹底,還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並使手術時間縮短近50%。

02

不計個人得失為患者「搏」一下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胰腺外科醫生,你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除了堅定的信念,虞先濬指出,胰腺專業的專科發展需要醫生具備一種情懷,有「搏」一下的能力,更要有「搏」一下的擔當和勇氣,具備關鍵時刻不放棄的擔當和勇氣,才能為患者帶來生命的曙光。

老王是讓虞先濬至今記憶猶新的另一位胰臟癌患者。術後一周,老王出血不止,無奈只能再手術止血,過了一周又「準時」出血,再手術,沒曾想,老王的第三次出血還是來了……

淩晨4點,值班電話「叮鈴鈴」響個不停,接到電話的虞先濬馬上往監護室沖。患者拉著他的手說:「虞教授,我受不了了,您就不要再管了。」「不行,你一定要堅持,再給我們一次機會。」虞先濬形容自己是「不撞南墻不回頭。」這次他給患者嘗試了「DSA 介入止血」的方法。這個療法還是有很大風險,好在家屬選擇完全相信虞先濬。治療搶救過程中驚心動魄,病人曾突發進一步出血,心跳血壓急劇下跌,好在最後,虞先濬終於在「死神」手中搶回了病人的生命,而後出血的血管也堵住了……

如今20年過去了,老王依然健在,歲月靜好的樣子根本看不出來他一度走到了生死邊緣。這就是虞先濬選擇為患者「搏一下」所繪就的美好生活。

03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胰腺腫瘤學科

胰腺外科技術進步的黃金30年,也是虞先濬成長的30年。他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的「創一代」,他帶領團隊圍繞「手術安全-手術根治-手術有效」——胰臟癌患者長生存「三部曲」,研發多種術式和器械、承擔大量國家級科研專案,培育國家級人才梯隊。

以前,外科醫生只能盡力保證「手術安全和手術根治」,但是哪怕手術再幹凈,許多胰臟癌患者往往在3~9個月後出現轉移或腹水,最終遺憾離世。這讓虞先濬開始反思,患者冒著巨大風險接受手術,如何讓手術更有效?

從華山醫院普外科到腫瘤醫院胰腺外科職業生涯的經歷,讓他看待胰臟癌治療有了不一樣的視角。他認為胰臟癌手術需要腫瘤理念引領,將「手術有效」,即患者長期生存作為外科醫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虞先濬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胰臟癌預測預後」的新理念,篩選出預後差的患者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達到縮瘤、降期、提高手術有效性的目的。還可預先篩選出哪些人群對哪種藥物敏感,從而實作精準治療。透過層層遞進的新策略,使外科手術走向個體化綜合治療、精準治療,最終延長患者生存期。

經過不斷探索,如今,來「復旦腫瘤」就診的胰臟癌患者,胰臟癌根治術後平均五年生存率已提高到30%,中位生存期超過30個月,每年進行手術的胰腺惡性腫瘤近3000例,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胰臟癌診治中心,並成為胰臟癌診療領域的標桿,為無數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的學科建設成績斐然,這裏先進的微創外科技術已成為全世界風向標,吸引了很多國外醫生前來學習。為更好地推行胰臟癌綜合治療的理念,中心還建立了胰腺腫瘤內科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心。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胰腺外科從「初創團隊」成長為「內外兼修、臨床科研兼備、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並重」,跨兩院區、擁有152張床位的綜合性胰腺中心,包含胰腺外科、內科、胰腺腫瘤研究所,上海市胰腺腫瘤的重點實驗室,形成涵蓋醫、教、研的復合立體的胰臟癌診療中心。

雖然僅十余年成績斐然,虞先濬卻越來越能感受到身上更大的責任:「胰臟癌患者和家屬的期待不滿足於中位生存期30個月,而是期待成為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這也是我們胰腺外科醫生的追求。現在看來,這條路還很長,還得慢慢走。」虞先濬說,學科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續奮鬥、創新引領。

「我們醫院正在建立國家癌癥醫學中心,作為院長我帶領全院同仁,著力打造更多一流學科,培養更多名醫大家,主動揭榜掛帥,解決腫瘤診治領域的‘卡脖子’難題。」虞先濬表示,胰腺腫瘤學科在短短14年間高質素發展的實踐和經驗啟示我,我們各個亞專科一定要在創新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打出高質素發展的「組合拳」,透過培育和發展醫療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將不斷突破治療和患者生存瓶頸作為己任,既要培養會看病的「專家」,還要培育會研究的「科學家」,力求在腫瘤臨床研究中形成更多可以覆寫國際指南的「中國方案」「上海標準」,在新的征程上,進一步加快研究型腫瘤專科醫院的高水平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