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們的隊伍嗎?(97)
主 編:崔曉漢
總撰稿:徐焰
顧 問:毛新宇
1944年,當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到處凱歌高奏時,中國正面戰場卻出現了極反常的現象。敗勢已定的日本侵略者又把國民黨打得潰退千裏,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解放區卻得到大發展,這是為什麽呢?
日軍鋌而走險,發動「一號作戰」
從 1943年起,日本開始面臨空前的危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失敗,東南亞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在中國戰場上,侵華日軍雖然還沒有受到根本威脅,但其空軍已喪失了制空權。日本與東南亞海上的交通,也隨時有可能被盟國海軍切斷。一旦切斷,駐守東南亞的幾十萬日軍將面臨補給中斷、孤懸海外的絕境。
為了挽回敗局,日軍決心鋌而走險,打通平漢、粵漢鐵路,以摧毀交通沿線的中美空軍基地,消除盟軍對日本空襲的威脅,同時打通中國陸上交通線,保持本土與東南亞的聯系。為此,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1月24日下達了「一號作戰」命令。4月,「一號作戰」正式發動,成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使用兵力最多的一次作戰。是役出動兵力約51萬人,日軍大本營參謀總長稱之為「曠古之大作戰」,「世紀之遠征」。
這時日軍雖然氣勢洶洶,其實已是強弩之末。中國的持久抗戰,耗得日本元氣大傷,兵源補充也日益困難。日軍征兵時的身高最低要求,已經從1938年的1.66米降到了1943年的1.46米,體重最低要求也由1938年的56公斤降至1943年的47公斤,成了名符其實的「小日本」。不足十五歲的未成年人也被應召入伍,甚至殘疾人也未能例外。日軍的後勤補給越來越差,戰爭初期每人每天可供應大米1.68斤,還有雞鴨魚肉。到1944年,許多日軍的主食就變成了雜糧,副食也只有腌魚、南瓜和蘿蔔,有的部隊甚至連飯也吃不飽。此時的日軍無論是士氣還是戰鬥力水平,與發動「七七」事變時的日軍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別。
國民黨空前潰敗,引起世界震驚
國民黨抗擊日軍「一號作戰」的兵力達到100萬,作戰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1944年4月18日至5月25日,日軍以12萬人發起河南戰役,國民黨30萬大軍一觸即潰,在短短37天的時間內連丟鄭州、洛陽等中原重鎮以及其他地區的38個縣。5月27日至8月8日,日軍乘勝調集15萬軍隊展開湖南戰役,再克長沙、衡陽。11月間日軍進占廣西各重鎮,隨即與駐越南的日軍會合,並以一部進入貴州獨山。1945年1月,日本打通了武昌至廣州的鐵路,縱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就此被日軍打通。
國民黨軍由於在湖南遭到失敗,嚴重影響了士氣,加上政府在驚慌中未能很好地組織實施疏散,上百萬難民到處奔逃,使道路堵塞,前方和後方都呈現出一片混亂的局面,中國戰場上出現了自1937年至1938年以來的又一次大潰敗。
在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期間,國民黨軍在兵力數量上不僅擁有很大優勢,武器裝備透過美援也已得到改善,而且占優勢的美國航空兵曾大力出動支援,給日軍白天的地面行軍和後勤運輸造成許多困難。然而國民黨軍卻在日軍近一年的進攻中,損失了60萬軍隊,遺失了面積達30萬平方公裏並有4000萬人口以上的地區。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區和緬甸的各個戰場上都遭到失敗,可是在中國卻取得這樣的進展,引起世界上的震驚。
河南戰役失敗後,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總結說,國民黨軍將帥不和、軍政不和、軍民不和、官兵不和,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這「四不和」只是表面現象,造成國民黨大潰敗的真正原因,就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獨裁統治及其在政治上、經濟上嚴重腐敗。
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廣大民眾生活極其痛苦,國民黨達官貴人卻驕奢淫逸,乘機大發國難財。「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是當時的生動寫照。尤其讓廣大人民痛恨的,就是各地強征壯丁。本來,保衛國家打擊侵略者應是國民的義務,有錢人卻大都行賄不去當兵,保長們就強迫無錢者去,家屬不給任何優待,陣亡者一般又沒有撫恤。許多人紛紛逃避兵役,征兵就幾乎成了用繩索捆壯丁的同義詞。1944年8月下旬,有一支駐重慶機房街的運輸部隊的壯丁們被連長毒打後,血肉模糊地關在屋內。此情況被鄰人發現傳出,整個重慶輿論大嘩。蔣介石得知後也帶人前去視察,看到屋裏慘不忍睹的情景便揮動手杖,對身為中將的兵役署長程澤潤劈頭就是一頓打,隨即將其關押還下令槍斃。這樣發泄暴怒,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年11月27日,在國民政府紀念周上兵役部部長鹿鐘麟報告說,抗戰七年來,前後征壯丁共1100萬人,實際到達戰場者不及500萬人,其余都逃亡或病故。其實,鹿鐘麟這時說的許多「病故」,也就是像在重慶機房街那種情況下被長官折磨致死。
一面是朱門酒肉臭,一面是百姓和下級士兵幾成凍死骨,讓那些沒有兵血喝、發不了國難財的下級官兵出死力拼戰而無怨言,又豈可得呢?
敵後戰場形勢改觀,迎來第二次蓬勃大發展
國民黨戰場上出現大潰敗的時候,敵後解放區戰場卻展開了局部反攻,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也就此出現了一個巨大變化。
在 1941年至1942年兩年裏,各解放區經歷了最困難時期的考驗。根據地人口從1億下降到5000萬,八路軍、新四軍的人數從50萬人下降到只有40萬人。進入1943年,敵後各根據地戰勝了敵偽的進攻和破壞,人口又擴大到8000萬,軍隊數量也有所增加。經過前一段的殘酷鬥爭鍛煉,黨政軍民都積累了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已經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1944年6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命令中要求對現有的47萬部隊進行整訓,迎接日後的反攻。當時日軍為向國民黨統治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華北、華中戰場抽調大批兵力,許多地區的防務由偽軍負責。中共中央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要求各解放區發起攻勢,擴大根據地,消滅孤立的據點,被日軍稱為「遊擊反攻」的局部反攻在敵後戰場展開。
同年9月,鑒於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又丟棄了大片領土,中共中央經研究決定開辟新的戰略區,提出了「敵人攻到哪裏,我們跟到哪裏」。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入河南新淪陷區,開辟根據地,隨後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和延安的幹部大隊也南下湖南,蘇中新四軍則向江南發展。經過半年的反攻作戰,敵後戰場上又解放了1000余萬人口。至1944年11月八路軍、新四軍擴大到65萬人,至翌年4月擴大至91萬人,迎來了抗戰期間第二次大發展。當時的形勢就像歌裏唱的那樣:「邊區的太陽紅又紅」,而國民黨方面卻是日薄西山,這預示著中國的政治局勢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