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權傾朝野的宦官童貫,毫無才華善於逢迎,是北宋亡國的導火索

2024-01-04歷史

«——【·前言·】——»

童貫,字道夫,開封人,其父母不詳。 大約在哲宗後期,童貫凈身入宮,淪為太監,在大宦官李憲手下做事。

李憲一生的時間,主要是在外地領兵作戰。童貫自幼追隨李憲,經常出入關中地區,眼界大開,懂得了很多軍事知識,為日後率軍作戰打下了根基。

童貫十分精明,善於揣摩別人的心思,頗受主人的寵信。公元1101年,哲宗病逝,他沒有子嗣,風流倜儻的趙佶繼承皇兄的皇位,史稱宋徽宗。

一、日益驕恣,目中無人

執政初期,宋徽宗一副誌存高遠的神態。 地位鞏固後,他露出了本性,又開始縱情於酒色玩樂之中。童貫為人精明,豈能看不出皇上的心意。

每次遇到機會,他就在宋徽宗面前提起南方,說那裏有很多奇珍異寶,名貴花卉,還有著名畫家顧閎中、周文矩等人的畫,不妨派人去搜羅。

徽宗越聽越高興,感到甚合其意。他讓童貫以內廷供奉宮的名義去辦此事,到江南尋覓書畫奇珍。

為此,徽宗下詔在杭州設立了明金局,委派童貫為主管。童貫率眾來到杭州府,遇到了遭貶的蔡京,深表同情。

每次,蔡京有什麽美作,無論所畫屏風、床樟、扇帶之類,童貫都派人送到京城,還特地附上書信,說蔡京對朝廷如此忠心。

宋徽宗迷上了蔡京的字畫,把蔡京提拔為定州知州。 一年後,崇寧元年,蔡京升任大名府知府。

崇寧元年五月,宋徽宗將蔡京召回京城,拜為尚書左丞。 蔡京回到朝廷後,馬上拜謝童貫,又投宋徽宗喜好,經常進獻字畫。

崇寧元年七月,宋徽宗拜蔡京為右相。崇寧二年正月,蔡京升為左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如何答謝童貫的提攜呢?

看來只有讓恩人為國出戰,立下大功啦!蔡京在大殿上,把已經平息多年的宋與西夏的關系再次提起,要把神宗時的國恥洗凈,主張收復青唐一帶,擴大大宋版圖。

當時,青唐一帶已被西夏占據多年了,宋徽宗本不想招惹西夏。但一些大臣也趁機隨阿以和,不斷地上奏本,宋徽宗就答應了。

蔡京趁機說童貫在先帝時曾經追隨李憲在關中多年,對西邊邊境和將領們的能力都很熟悉,西攻青唐,只有童貫才能勝任。

徽宗降旨批準了,任命河州知州、大將王厚為總兵,童貫為督軍。 宋軍快到溪哥城了,羌人臧征撲哥驚慌萬分,無路可逃,要獻城投降。

但要求宋將劉仲武將一個兒子作為人質,以驗證宋軍的誠意。那時,眾將領說羌人的心眼太壞,劉仲武不以為然,派兒子劉楊祿前去作人質。

此時,河橋剛剛建完,劉仲武率軍直抵溪哥城下,臧征撲哥連忙獻城迎降,讓宋軍十分驚訝的是。

宋軍如臨大敵的臧征撲哥原來沒有兵馬官屬,出降人員連女人和孩子加一起只有28人。 劉仲武帶著他們回來,獻給王厚。

童貫故意誇大戰功,吹噓臧征撲哥的實力,捷報呈報朝廷,只字不提劉仲武的戰功,劉仲武也不敢爭辯。

當童貫加檢校司空後,在宮中與內侍黃經臣、中丞盧航狼狽為奸,逐漸不把蔡京放在心上。每次有什麽軍情要事、軍官的任命,經常不向蔡京稟報,而是直接報告給宋徽宗。

蔡京與童貫的感情本來很深,但這種越權的情況,經常引起他的反感 ,一怒之下在宋徽宗面前說童貫的壞話。

童貫是宋徽宗的親信,在皇帝身邊安插眾多耳目,豈會不知,從此二人關系產生了矛盾。不久,宋徽宗又要封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

蔡京看到宋徽宗要封童貫擔任要職,連忙勸道:「開府儀同三司不能授予宦官!」他還拒絕簽字蓋印,拒旨不遵。

結果,童貫沒有獲得升遷,對蔡京充滿了怨恨。 一些敵對的官員感覺有隙可乘,連忙落井下石,揭露蔡京罪惡的奏章不斷到達宋徽宗那裏。

中丞石公弼,連續幾十次上奏章,彈劾蔡京欺君壓民,禍害國家。 蔡京看到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連忙上表辭職。

宋徽宗準許,命他以太師致仕,爵位為中太一宮使,表示對元老重臣解職養老的重視。此後,童貫的勢力越來越大,十分專橫。

政和元年,57歲的童貫以督軍的身份鎮守西北,屢次率軍戰勝羌兵,打敗西夏軍,自認為精通兵法,再加上一些阿諛奉承之徒為此添油加醋,更加目中無人了。

一天,童貫想進一步攻打比較強大的遼國。他在西北上表,請求出使遼國偵探實力。讀了童貫的上表,宋徽宗歡欣鼓舞,也想揚大宋國威,擴大版圖。

他下旨加授童貫為檢校太尉,任命端明殿學士鄭允中擔任賀遼國生辰使,童貫為副使。 童貫奉旨回到京城,與鄭允中帶著國書賀禮,向北方進發,到達遼國。

遼國天祚帝召見宋使,之後,童貫在上京玩了幾天,趁機打聽了一些遼朝的情況,安排歸程。

童貫回朝後,與鄭允中共同向宋徽宗匯報遼國的情況。他還把馬植的話說了一遍。宋徽宗十分信任童貫,對這些話深信不疑。

自1118年春,宋徽宗不斷派人出使金國,商談夾攻遼國的事宜。宣和二年秋,宋金立下【海上盟約】。

金取遼的大定府,宋取遼的燕京,滅遼後,宋把每年給遼的歲幣獻給金國。 宣和三年,方臘在江南睦州青溪聚眾造反了。

方臘起義軍發展很快,才短短兩個月,就先後攻占睦州、歙州、衢州、杭州。宋徽宗決定先結束伐遼之議。

任命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提拔常德軍節度使譚稹為兩浙制置使,王稟為都統。 宋徽宗調遣西北六鎮邊防軍,共同南征,總計十五萬人。

二、征戰方臘,血流成河

這時,正是方臘起義軍勢力最大的時候。杭州是起義軍的據點,攻打杭州是宋軍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宋軍攻打幾次,因起義軍頑強抵抗,杭州城難以攻破。

童貫等人束手無策。正在這時,投降宋朝的梁山泊宋江的人馬趕到,梁山泊的人馬大多是強盜出身,個個勇猛彪悍,一舉登上杭州城,經過一番大屠殺,占領了杭州城。

童貫也對方臘起義軍采取了招降的辦法。 宣和三年二月,童貫以宋徽宗的名義發出招降詔書,方臘的農民起義軍將士紛紛怒罵狗皇帝,又攻占了處州。

二月七日,童貫率大軍在清河堰攻打起義軍,雙方投入的兵力不下二十萬。童貫指揮宋軍攻打,方臘也集中兵力決戰。

雙方血戰五天,未分勝負。童貫連忙調遣水師來援,第六天,雙方正在激戰時,宋軍水師趕到起義軍側面,起義軍遭到夾攻,退守城中。

四月十八日,起義軍放火燒了所有的官舍民居,學宮府庫,起義軍撤走時,只剩一座空城。此後,方臘起義軍采取了依險固守的戰略,完全陷入了被動。

方臘最後剩下起義軍二十萬人,只知道依險固守,失去了主動權,地盤越來越小。 王稟、辛興宗等一路追殺一百七十裏,到四月下旬,宋軍包圍了方臘最後一個根據地幫源洞。

幫源洞位於險峻的山中,鑿巖為屋,分為三個部份,各處關口塞住險路,排滿滾木擂石。 童貫看到樹木叢雜,怕中埋伏,下令滿山放起大火。

大火燒上山去,宋軍和梁山泊人馬趁機進攻。洞內深澗幽徑,道路復雜,宋軍擊潰了起義軍,卻找不到方臘等人。

一怒之下,宋軍斬殺萬余俘虜,仍不知道方臘藏在哪裏。有個小校與幾名同伴,抓住一村婦,打聽到方臘等人的住處。

一面派人去報告宋軍,一面闖進密洞與洞中的方臘親兵廝殺起來。 宋軍得到訊息,蜂擁而入,方臘被宋軍小校生擒。

這個小校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宋軍圍困洞口,方臘、相國方肥和文官均被俘虜,方臘的妻子邵氏等也被俘虜。

幫源洞內,起義軍家屬都在裏面,再加百姓竟藏有五十多萬人。宋軍和梁山泊人馬爭先恐後地攻入洞內,燒殺淫掠。

方臘起義軍被消滅後,童貫將方臘軍的首領們押送京城,處以淩遲酷刑。大批起義軍俘虜,一律就地屠殺。

宣和三年二月,金國不斷派使臣催促宋朝履行【海上盟約】,宋徽宗故意拖延,想坐山觀虎鬥。 宜和四年,遼天祚帝逃到賣山,留守燕京的耶律淳稱帝。

宋徽宗急忙派童貫、蔡攸率十五萬大軍去收復燕雲。結果遼軍不肯投降,宋徽宗下令班師。不久,遼帝耶律淳病逝,宋徽宗再次出兵。

當時,燕京城已經被宋軍包圍了,燕京城,唾手可得。童貫看見遼軍拒不投降,童貫下令燒營撤退,將多年來在北方邊境積攢的糧草軍需都扔掉了。

十二月,金軍攻占燕京。兩國經過多次談判,宋朝只收回燕京等六州,條件是:宋朝把給遼的歲幣獻給金國,每年還要加納一百萬貫的「燕京代稅錢。」

金軍撤軍的時候,擄走,宋朝燕京等六州人口、財富,只得到一座座空城。 宣和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即位,金國副元帥粘罕回京師朝見。

此時,金國的朔、應、蔚三州守將趁機投靠宋朝,負責宋朝京東兩河地區的大臣譚稹認為是個大好機會,派河東宋將李嗣本率軍進駐朔、應、蔚三州。

此事惹惱了金人,粘罕率金兵撲來,李嗣本嚇得逃回京東兩河地區。粘罕又平定了朔、應、蔚三州。當時,譚稹正忙著搜刮奇珍異寶。

宋徽宗一怒之下罷免了譚稹。 宋神宗臨終時曾留有遺訓:收復燕雲之地者封為彼地之王。宣和七年六月,童貫被封為廣陽王。

十月,粘罕率金軍從雲中進攻太原。宋徽宗派童貫前去太原督軍。童貫以為金人只是為了邊境之事,忙派部將馬擴、辛興宗前去談判。

粘罕指責宋朝謀取朔、應、蔚三州,還指責宋朝接納金國叛臣張覺。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趙桓即位為宋欽宗,大赦天下。斡離不率領東路金兵直逼黃河。

黃河北岸宋軍因平時從不訓練,上馬後騎不穩當,紛紛用兩手把鞍。北岸宋軍一見金兵,不戰而逃。

南岸守橋者看到金兵,連忙燒斷橋纜,北岸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金人到河邊,好不容易找到幾只小船,整整渡了五天才渡完。

金兵撲向京城,占領了西北的牟駝崗。牟駝崗是宋軍的養馬場,糧草豆料堆積如山,養有戰馬兩萬匹,都成為金兵的戰利品。

三、總結

宋徽宗半夜二更逃出通津門,這時,主戰派要求宋欽宗禦駕親征,宋欽宗命童貫為京城留守,童貫抗旨不遵,率二萬勝捷軍追上宋徽宗。

宋徽宗過浮橋,禁軍攀望痛哭。童貫怕耽誤時間,命勝捷軍放箭,射死一百多禁軍侍衛。童貫、蔡京、梁師成等奸臣隨宋徽宗南逃,梁師成等人對宋徽宗說傳位之事辦錯了。

宋徽宗也不把宋欽宗放在眼裏,想在東南地區上台,奪回皇位。 不久,侍禦史孫覿上書奏請誅殺童貫、蔡京等叛臣。

宋欽宗準備派聶昌以發運使名義,前去處置蔡京、童貫等人。童貫死後不久,金兵再次南下。

攻破汴京,虜走徽、欽二帝,把開封150多年積累的財物和人口幾乎席卷一空,北宋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