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兵工廠缺少材料,一農民對司令員程子華說:我出800斤銅錢

2024-04-10歷史

八路軍兵工廠缺少材料,一農民對司令員程子華說:我出800斤銅錢

「同誌,你們要的是啥樣子的銅?銅錢行嗎?我家裏有八百多斤銅錢,能用的話,你叫上點兒人,都給拿走吧!」

1944年,一個衣著樸素的中年農民,突然攔住正走在街上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代司令員程子華,對他說出了上面那句話。程子華大吃一驚,反問道:「老鄉,你說啥?八百斤?咋這麽多?」他說著,不知不覺的喜上眉梢。如果這個老鄉真的有幾百斤銅錢,軍區兵工廠的燃眉之急,可就解決了。

程子華將軍

數日之後,程子華司令用一碗白水面條招待了這位農民。雖然只有一碗清湯寡水的面條,但是程司令和老鄉卻吃得非常高興。老鄉甚至表示,這是他這一輩子吃過的最踏實的一頓飯。那麽,八路軍的兵工廠到底出了什麽事呢?老鄉的捐獻到底起到了什麽作用呢?為何老鄉自己會覺得踏實呢?這還要從抗戰爆發說起。

八路軍的修械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路軍作為當時中國的正規軍,在待遇上不但不如國民黨的中央軍,就是連地方軍閥都不如。八路軍的津貼,總部首長為5.5元,普通士兵為1.5元,幾乎談不上什麽購買力。另外,槍支彈藥更是缺乏,蔣介石為了削弱八路軍,在武器補充上經常是口惠而實不至。弄得當時很多的八路部隊中,兩三個人都分不到一條槍。

八路軍

平型關戰役之後,八路軍打出了威名,開始在華北大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根據地。1937年11月1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山西省五台縣石咀村普濟寺成立。包括115師的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等部隊在內的共三千多名戰士,在聶榮臻司令員的帶領下,依托五台山開展遊擊戰爭。一時間,晉察冀根據地的抗日工作幹得風生水起。

為了解決部隊的彈藥問題,晉察冀軍區設定了專門的供給部。供給部由查國禎任部長,專門負責武器制造、物資管理和機械管理。在供給部的號召下,各個師、旅、團、遊擊支隊以及地方軍政府,都開始招募工業人才,開辦自己的機械廠和兵工廠。很快,一批大大小小的兵工廠,就開始像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雖然這些兵工廠器材簡陋,產能不足,但是也為後來建設大兵工廠奠定了基礎。

在五台縣跑泉廠村建立的修械所,算是軍區內比較大的,但是情況也不讓人樂觀。修械所的工人,滿打滿算只有八十多人,車床也只有兩台。修械所的主要產品是刺刀、地雷和手榴彈,手槍、步槍之類的簡單槍械,可以修理,但沒法制造,子彈也只能是用現成的彈殼重新裝藥生產。

不過,就是這樣的簡陋兵工廠,也難以保證正常生產。1938年8月,日軍展開大掃蕩,修械所不得不多次搬遷。之後隨著戰爭形勢的好轉,修械所增強了一些產能,並且改稱晉察冀軍區供給部第一修械所,開始正式仿制日軍的手槍和步槍。

晉察冀軍區兵工廠

1939年4月,晉察冀根據地成立了工業部,修械所和兵工廠都劃歸工業部統一管理。此時,一大批從北平、天津來的知識分子進入兵工廠,成了各個技術戰線上的骨幹。大量有技術研究能力的兵工廠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有13個之多。這些工廠分工明確,有的專門負責生產手榴彈,有的則專門生產槍支。當然,也有專門生產子彈的,這就是比較著名的9連。

子彈工廠9連

之所以子彈工廠被稱為9連,而不是某廠,是因為在1940年1月,晉察冀根據地將境內的所有兵工廠進行了統一整編。按照聶榮臻司令員「集中領導、分散經營,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原則,兵工廠實行了連隊建制。比如原來的第一修械所,就被改制成了「1連」。

聶榮臻元帥

9連最早成立於1941年,廠址在河北省平山縣北蒼蠅溝村,連長是任九如。當時,根據地的人才已經有了相當規模,所以9連的所有人員加起來,有150人左右。其中主要的技術工人,除了第一修械所支援的一批人以外,還有一些是任九如從閻錫山的兵工廠中「挖腳」挖過來的。剩下的普通工人,則是附近的農民、煤礦的暴動工人和八路軍戰士。之後到了1944年,工人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三百多人。

受自身條件所限,9連的子彈生產,主要還是采用復裝的方式,也就是用發射過的子彈殼重新裝藥來完成。自開始生產以來,9連每個月的復裝量能穩定保持在3.5萬發左右。後來隨著工人技術的提高,到了1944年,9連曾經創造過一天復裝子彈1萬發的記錄。這對於缺槍少彈的八路軍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別看9連生產的東西是最小的,但是其工序的復雜程度卻是最高的。因為制造子彈最主要的兩樣東西:火藥和銅材,都是根據地的緊俏商品。火藥還好說一些,此時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了化工廠,所以能夠滿足一部份火藥的需求。剩下的比較高精尖的材料,就從敵占區的黑市購買;至於銅材,則是由八路軍戰士透過割取敵人電線,或者拆毀敵人鐵路道軌的方式來解決。

但是,還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其一就是激發子彈的底火,其二就是全新的彈殼。

底火非常特殊,由於必須保持既靈敏又穩定,所以配方十分不好掌握。為了找到最好的底火配方,連長任九如親自上場實驗。結果在一次事故中,他的臉部被火燒傷了。不過,這次事故也激勵了9連的所有人員,大家齊心合力,最終攻克了底火配方。

子彈底火

至於全新的彈殼,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只要有質素過硬的銅皮,用車床加工一下即可。當初為了解決復裝子彈不穩定的問題,根據地工業部出錢從外面買來了一部份銅皮,但是價錢實在太貴,八路軍用不起。於是,自己冶煉就成了唯一的道路。

為了能自己生產銅材,晉察冀根據地工業部也是想了不少辦法。華北大地上有零零星星的銅礦,但是受技術的限制,冶煉不出來。於是工業部工礦隊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改進冶煉技術,爭取煉銅;一方面想辦法,從民間的銅制品裏提煉合格的銅材。最後經過一番努力,兩方面都獲得了成功。

古法煉銅

9連雖然僅僅是個子彈廠,但是在抗戰的歷史上,卻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讓人刮目相看。1941年,華北地區的美國銀行家參觀了9連,對工人們自力更生的能力贊不絕口。接待外國友人參觀,這可是晉察冀根據地內的其他廠礦難有的殊榮。

老鄉獻銅錢

1944年,抗日戰爭的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在太平洋戰場難以為繼的日本人,在中國也遭到了一次次迎頭痛擊。在晉察冀根據地的一些周邊地區,八路軍已經開始大反攻,子彈的消耗量巨大。9連為了保證前線的供給,每個工人都背上了定量,加班加點的生產子彈。為了更加接近前線,9連將廠子搬到了阜平縣的吳家莊。

阜平縣

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9連的原材料卻出現了問題。自從八路軍展開反攻之後,日本人被迫開始收縮,原先近在咫尺的鐵路網和電線網,也距離根據地越來越遠。這一下,9連的一大銅材來源斷了,生產子彈的原材料一下子空缺了一大塊。

為了保證子彈的產量,任九如不得不重新開始大規模收集彈殼,幹起了復裝子彈的老本行。但是,舊彈殼畢竟有限,而且有不少因為損耗過大而無法使用。弄來弄去,子彈的產量還是上不來。任九如的心裏十分著急,不得不找到根據地首長,請求支援。

此時,負責軍區整體管理的,是代司令員程子華。就在不久前,他剛剛指揮部隊,粉碎了敵人為期三個月的大掃蕩,正在高興的時候。但任九如的求援,卻讓他的心頭一緊。殺敵他不怕,但是沒有銅材,這讓他如何是好?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

程子華

想了半天,程子華十分艱難地給任九如出了一個主意:向根據地的老百姓發起募捐倡議,讓他們捐出手裏的廢舊銅鐵。對此,任九如大搖起頭。他明白,晉察冀根據地雖然經濟上還算過得去,但是抗戰都打了7年了,好多老百姓已經是家徒四壁。這時候向他們伸手,他怎麽開得了這個口。

其實,程子華司令員又何嘗拉得下這個臉。但是,戰事緊急,他也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於是根據他的命令,根據地還是發出了募捐倡議。

最先響應倡議的,就是阜平縣。阜平縣是抗戰模範區,幾乎家家都是堡壘戶。一聽說八路軍需要銅材造子彈,老百姓們二話不說,砸鍋賣鐵的幫助部隊。有的人,甚至連家裏做飯的鍋都捐了出來。實在沒有東西的,也會弄上一面紅旗,為募捐活動搖旗吶喊。程子華司令員感嘆群眾們的熱情,親自走上街頭感謝大家。

抗日捐獻

在人群中,有個毫不起眼的中年農民,總是在遠處默默的觀看。

此人名叫李盛蘭,以前是個赤貧的佃農,靠給地主家種地勉強糊口。那個時候的他,上無片瓦遮頭,下無立錐之地,生活異常困苦。

但是自從八路軍來了之後,他的生活改變了。根據地鼓勵開荒,李盛蘭因此有了自己的土地,還自己蓋了房子,有了家。同時,八路軍幹部還大力推行減租減息,地主的地租,也因此減少了三四成。在李盛蘭眼裏,八路軍就是自己的大救星。所以在聽說八路軍需要子彈時,他也想捐獻。但是他的情況特殊,所以看了半天,都沒敢過去。

減租減息

很快,募捐就已經有了非常豐厚的收獲。程子華司令員看著差不多了,就準備結束這一天的活動。此時,李盛蘭走到他面前。雖然他不認識程子華,但是也能感覺出,這是一位首長。

緊接著,就發生了本文開始的那一幕:李盛蘭說道:「同誌,你們要的是啥樣子的銅?銅錢行嗎?我家裏有八百多斤銅錢!」

一聽這話,程子華吃了一驚。八百多斤銅錢,這要真的賣了,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看眼前的這個老鄉,並不像富裕人家,哪裏來的這麽多銅錢?他立刻拉著李盛蘭來的一個安靜之處,仔細的詢問起來。

原來,這個李盛蘭雖然貧窮,但是早年間卻也走了一步好運,成了一個隱形富豪。就在日本人剛來的那一年,由於冬天太冷,李盛蘭不得不帶著兩個女兒到附近的山腳下刨樹根。結果這一刨,居然挖出了好幾個瓦罐。他開啟一看,發現裏邊裝得滿滿的全是銅錢。

解放前,華北地區先後經歷了軍閥混戰和日本人的洗劫,後來國民黨撤走後,還來了土匪,可謂災難深重。一些大戶人家,也不得不加入了逃難的人群。但是,太沈的金屬貨幣他們帶不走,所以就會找一些罐子裝起來,埋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由於銅錢的單位價值低,分量又沈,成了他們埋藏的主要貨幣。而李盛蘭刨出來的,應該就是某位財主埋起來的。

李盛蘭將這些銅錢刨出來後,連夜運回了自己住的窩棚。第二天,他就拿上了幾枚銅錢,想去縣城裏換些生活物資。結果沒想到,他的銅錢剛一出手,便被人盯上了。此人自稱是博物館的館員,說銅錢是文物,想要強行索取。

李盛蘭死活不幹,因為他早就看出來,這人哪裏是博物館的,分明就是個地痞。但是,對方卻纏結不休,甚至表示敢不給就讓他下大獄。李盛蘭心裏害怕,只能舍了這幾個銅錢。從此後他決定,再也不拿銅錢出來花了,省得又讓人盯上。後來他自己蓋房,便悄悄的將銅錢轉移了出來,從此再也不動。但是在他心裏,這些銅錢始終是惹禍的根苗。

如今,他聽說八路軍需要銅,立刻決定,將這些銅錢全部捐獻。但程子華卻擺了擺手,表示自己不能要這批銅錢。他對李盛蘭說:「老鄉,這可是好不容易弄來的財富,我們不能要。」

但是,李盛蘭卻非常堅持。他說道:「咱阜平縣是擁軍模範縣,我做些貢獻是應該的。這些錢給咱八路軍打鬼子,不虧。」

見盛情難卻,程子華司令便派了幾個人,去李盛蘭家把銅錢都弄了回來。上秤一約,足有上千斤。他讓宣傳部門找來文物專家,挑了一些品相好、有文物價值的銅錢留給了李盛蘭,剩下的全部熔煉,變成了八路軍急需的子彈。

靠著老百姓的支持,9連的材料危機很快解除了。一批批嶄新的彈藥,成了戰士們手中的殺敵利器。

為了表示感謝,程子華請以李盛蘭為代表的一大批擁軍模範吃了一頓飯。由於物資匱乏,這頓飯僅僅是一些蔬菜和白面條,但是老百姓們卻吃得很香甜。尤其是李盛蘭,雖然銅錢沒了,但是卻也沒了惹禍的根苗,所以吃起面來格外踏實。

像李盛蘭一樣的老百姓,在那個時代還有很多。他們自己並不富裕,卻心系民族安危,肯為了勝利獻出自己的一切。八路軍、新四軍是英雄,而這些樸實的老百姓,也同樣是英雄。他們的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好好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