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獻忠人生最後一戰:西充鳳凰山之戰有多慘烈?

2024-05-19歷史

引言

晚明起義軍裏能跟李自成相提並論的,唯有張獻忠。

張獻忠囂張一世,走到哪兒,打到哪兒,殺到哪兒。相對於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張獻忠更像一個「殺人魔」。

不過這個「殺人魔」終究給晚明帶來了巨大的麻煩,給日薄西山的明王朝捅上了狠狠的一刀。

當然張獻忠的結局也不好,作為起義軍領袖,他被清軍小卒一箭穿胸,死於鳳凰山。

(張獻忠)

那麽他怎麽就這麽輕易的死了呢?

一、大西政權的黃昏

1644年,張獻忠緊跟闖王李自成的節奏,在成都稱了帝,國號為大西。就這樣,張獻忠在四川度過了稱孤道寡的一年又九個月。

等他在1646年一覺從皇帝的幻夢中醒來時,他驚惶地發現這中華大地的天已經變了。

大明已經亡了,清軍入了關,稱了帝,他們的兵鋒直指南方,其中肅親王豪格的戰刀指向了大西政權所在的四川。

(張獻忠劇照)

雖說張獻忠沈迷於稱孤道寡,但他也知道自家實力是幾斤幾兩,他不認為能把闖王打得大敗的清軍,會打不過自己的大西軍。

同時他也不認為靠著山川地形,自己就能守得住四川這塊膏腴之地。張獻忠開始了自己的最後掙紮。

他讓大將劉進忠扼守廣元,期望他能拖住入川的清軍。

同時他將自己多年搶奪而來的財寶分成兩份,一份留在成都,一份放在彭山江口鎮。

(豪格)

然後他打算去嘉定搶奪那裏的糧食,搶奪成功了就帶著江口鎮的金銀順江出川,然後回陜北老家再圖謀發展,如果不成功就縮在成都繼續想辦法。

結果就是他被楊展打得大敗,江口鎮的金銀全都沈河裏去了,這才有了「張獻忠江口沈銀」的傳說。

這個楊展也是個傳奇人物,當初他差點被張獻忠處死了。

行刑的劊子手眼饞楊展的盔甲,楊展表示可以將鎧甲贈予他,結果劊子手在松綁卸甲時被楊展拿大刀給一刀砍死了。然後楊展跳河逃跑,這才有了現在大敗張獻忠的戲碼。

(楊展收復四川)

楊展大敗張獻忠後,就對張獻忠展開了乘勝追擊,張獻忠在成都呆不下去了,於是一把火燒了成都,不管民房還是官舍,都一片通紅成了火海。

對於百姓,他也是能殺的就殺,當時在成都的牧師看到這一幕,只感覺慘絕心目,血流成河,心如刀割。

等楊展趕到成都時,成都已經是一片廢墟了,就連那片輝煌的蜀王宮建築群都成了一片焦土。

(彭山江口鎮)

後來楊展又追擊張獻忠百裏到達漢州,發現漢州也被燒了,而且被屠了城,他只能救死扶傷,撲滅大火。

他在房湖公園張獻忠安放聖諭碑的地方挖了一個大坑,將搜到的一萬多具屍體埋在了坑裏,並且寫下【萬人墳碑記】。

在擺脫楊展之後,張獻忠率領二十萬人馬向南充方向撤退,並且一舉拿下了川北重鎮順慶,他以此為基地讓人打造船只,而他自己則去打糧,希望打到足夠的糧食後乘船出川。

(聖諭碑)

他在順慶與西充之間瘋狂劫掠當地居民用於自保的山寨,獲得了大量的糧食,打到西充後,他將大營駐紮在了當地的鳳凰山上。

此時的他還做著回老家發展的美夢,他不知道死神已經來到了他身邊。

二、命喪鳳凰山

1647年1月2日的清晨,鳳凰山大霧彌漫,清軍借著大霧的掩護悄悄進入了鳳凰山區,就躲在栗家大山的背後。

(鳳凰山)

豪格帶著幾個騎兵在降將劉進忠的帶領下,悄悄靠近張獻忠的營帳以作探查。

話說這個劉進忠原本是張獻忠派出去抵禦清軍的,怎麽就降了呢?

原來劉進忠對張獻忠濫殺無辜的行為看不下去,因此上書勸解,結果張獻忠非但不聽,反而要把他召回去,劉進忠害怕被殺,所性投了清軍。

張獻忠這時候的心情也不怎麽好,因為又有一位大臣逃跑了,已經不只是第幾個了。

(劉進忠)

【聖教入川記】曾記載,張獻忠剛建立大西政權時有上千名朝官,一開始跑路的時候還有七百人,到他死的時候就剩下二十五人了。

這麽多官員逃跑,讓張獻忠習以為常,他冷靜地提審了跑路官員的妻子。

審訊過程中,有斥候打斷了張獻忠的盤問,他們報告有四五騎清兵正從山谷中迎面跑來。他們不知道來的人裏竟然有大清肅親王豪格。

張獻忠當時不相信這回事,還想殺了這個斥候,還好有人保了下來。緊接著又有三波斥候前來報告清軍的訊息,這回張獻忠終於信了。

(豪格)

他來到馬棚,騎上自己的西域良馬,既沒有身穿鎧甲,也沒有攜帶長矛弓箭,只穿著一身黃袍,拿著一根短矛就策馬向清軍的方向跑去,身邊跟著的只有七八個小卒和一個太監。

濃霧消散時,豪格看見溪對面坡地上跑來了十多個人,不過他並不認識張獻忠。

但劉進忠可是知道哪個是自己前主子的,他一晃眼,發現了那個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黃袍男子,他激動喊道:「他就是八大王張獻忠」。

豪格是個果斷的人,知道機不可失,遂命令手下神箭手覺羅亞雅布蘭搭箭射之,在張獻忠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利箭已經穿透了他的左胸,刺穿了他的心臟。

(張獻忠)

張獻忠一頭栽倒在地,血液流在鳳凰山上,後人說這是「血沃鳳凰」,臨死前他還說了句:「果然是清兵」。

一代豪傑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死了,後世文人為了讓他的死更有宿命感,還給他加了一句詞:「咱生在燕子嶺,死在鳳凰山」。

身旁太監看到張獻忠中箭,尖著嗓子大喊:「大王被射死了」,尖銳的叫聲似乎撕碎了大霧,傳遍了鳳凰嶺。

鳳凰山的大西軍頓時一片混亂,不觸自潰,倉皇逃竄。

(鳳凰山之戰)

三、張獻忠陣亡之後

張獻忠死之後,清軍得到了他的頭顱,而大西軍則是失去了他們的頭領。

此時大西軍能起決定性的高層,只剩下張獻忠的四個義子:李定國、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

他們率領大西軍改弦易轍,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幟,並且臣服於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他們轉戰雲貴川,堅持抗清。

後來李定國孫可望兩人產生嚴重分歧乃至於同室操戈,最終孫可望落敗降了清朝,1660年,他被封為義王,然後病死了。

(網絡圖片)

至於艾能奇則拒絕南明朝廷的冊封,但又堅持抗清,最終在攻占雲南會澤時戰死。

劉文秀在投了南明朝廷後,曾率領軍隊數次擊敗吳三桂,後來孫可望降清後又配合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來經營四川不成,最終病死在昆明。

大西軍最後的殘留力量是李定國所部,他一直堅持抗清到1659年,最終在中緬邊界病逝。

他的舊部誓死不降,後面在當地紮下根來,跟當地人結婚生子,時代居住在以阿瓦河為中心的方圓百裏地區。

(李定國)

他們自稱「掛家」,死後葬在「望鄉台」,墳墓一律面朝祖國。

西雙版納當地人為了紀念李定國,捐資為他修建了一個「漢王廟」,世世代代香火不絕,隔三年小祭,隔五年大祭。

除了孫可望,其他三位義子帶著大西軍獲得了張獻忠時期不曾獲得過的榮光。

(漢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