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埔軍校「怪案」:前6期精英雲集,後17期卻為何再難出有名之將

2024-03-03歷史

1949年12月,黃埔軍校第23期學生被迫提前畢業,被垂死掙紮的國民黨投入到了川西決戰之中。

然而這3000多名末代黃埔生,並沒能扭轉戰爭局勢,甚至都沒能掀起什麽波瀾,給黃埔軍校留下了一個頗為悲哀的結局。

相較於將星雲集,人才輩出的黃埔前六期,黃埔軍校的後17期很少能有優秀將領冒頭,甚至用泯然眾人來形容都不為過。黃埔軍校經歷了什麽,致使前後差距如此懸殊呢?

國共合作創立黃埔

在革命屢屢受挫的長久過程中,孫中山先生終於認識到:必須聯合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一支忠於革命事業的新隊伍,這樣才能徹底打倒軍閥。

1924年1月,孫中山先生在全國代表大會上,將這一思想歸納為 「聯俄、聯共,扶助工農」 的新三民主義思想,這也標誌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成立。

24日,孫中山正式下達了建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通知。由他本人擔任校總理,廖仲愷為黨代表,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校址選在了黃埔長洲島,故也稱為黃埔軍校。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這是黃埔軍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也是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建立黃埔軍校的宗旨。

一時之間全國青年無不積極響應,喊出了「到黃埔去」的口號。但因為此時全國各地大部份地區仍由軍閥所割據,除了能在廣州公開招生外,其余各省的招生工作只能秘密舉行。

在各地都有組織的共產黨人的優勢此時就展現出來了,在招生工作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黃埔軍校在湖南招生由何叔衡、毛澤東所進行,何叔衡在湖南刊登一篇【試述投考黃埔軍校的誌願】。

選拔出透過初試的學生,再撥給他們路費前往上海找到毛澤東進行復試,透過復試的人再送往廣州。

在黃埔一期學生所填寫的「入校介紹人」一欄中,有5名來自湖南的學員的介紹人就是毛澤東。經過黃埔軍校的正式選拔,黃埔軍校的第一批學員被編成四個隊接受訓練和學習。

從這裏可以看出,黃埔軍校的招生過程雖然艱難,但在人才選拔上具有很高的標準和門檻。

這也就註定了能夠進入黃埔軍校學習的,首先是根正苗紅的革命者,其次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與投學而來的學員們理念相同,再加上國共合作共同招生,可謂是盡覽天下英才。

在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先生看著台下一個個精神抖擻的優秀革命者,激昂萬分地說道:「我們的宗旨要造成一支革命軍,富有這種革命誌願的隊伍,必能成功!」

孫中山對於黃埔軍校的政治部和教授部極為看重,政治部由戴季陶、周總理、熊雄等人主管。

在周總理有條不紊地管理下,黃埔軍校政治部對學員的政治教育十分重視,主要圍繞革命宗旨和軍民關系進行。

而教授部由王柏林、葉劍英等人負責,由這些軍事能力傑出的教官制定學員日常訓練、各科目的教學內容。

黃埔軍校十分看重軍紀問題,更是蔣介石後來治校的核心思想。他制定了詳細嚴格的軍校紀律,除了對學生嚴加管教外,黃埔軍校對教職工也有著一套嚴密的規定系統。

正是因為黃埔軍校的從嚴治校,這讓黃埔初期培養而出的軍官們紀律嚴明。在東征陳炯明之時,黃埔軍官所帶領的部隊不拉夫、不搶物、不捐餉,不占屋,嚴格地遵守了三民主義。

綜上所述,黃埔軍校在文化、軍事能力、軍事紀律、革命理念等方面嚴格要求,因此培養出的軍官們大都信仰堅定,文武兼備,在實戰中很快成長為一名優秀將領。

因此黃埔一期生畢業後,大多都成為了國共雙方各自的中流砥柱, 如國民黨中的關麟征、杜聿明、宋希濂、黃維等人,中國共產黨的蔣先雲、徐向前、左權、陳賡、王爾琢等人。

蔣介石接手黃埔軍校

自黃埔軍校舉辦以後,政治眼光深遠的蔣介石立即意識到,自己倘若掌握了黃埔軍校,就掌握了未來的國民黨,自此便不斷嘗試從孫中山、廖仲愷手中接過黃埔軍校的大權。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先生在即將北上之際,攜夫人宋慶齡一同檢閱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演習。

看著虎虎生威,鋒芒畢露的黃埔學生們,孫中山深感欣慰,對著蔣介石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學生諸君,可完成余未竟之誌,則余可以死矣!」

不想孫中山先生一語成讖,第二年便因癌癥於北京逝世,黃埔軍校的大權,落在了蔣介石的手中。

成為黃埔軍校校長後的蔣介石,工作是十分努力的,身體力行地執行嚴明軍紀的治學理念。

為了將這些黃埔將士納入自己麾下,蔣介石將政治上的那一套心理戰術搬到了黃埔軍校,並且卓有成效。

他經常親自召見表現優異的學生,透過增進師生情誼和金錢拉攏,成功將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帶偏了。

許多黃埔學子因感念蔣介石的厚待,潛移默化間將奮鬥目標從效忠革命變成了效忠蔣介石個人。

這也正是蔣介石想要的效果,1926年7月,借著黃埔軍校積累而得的雄厚政治資本,蔣介石成為了北伐軍總司令。

依靠自己這些黃埔學生的優秀表現,蔣介石一躍成為了國民政府的最高統治者。

靠著對其他派系的拉攏、打壓,蔣介石將黃埔系將領安插在國民政府黨軍政各界,在國民政府、國民黨主力軍團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強了自身對全國各地控制和對其他派系的壓制力。

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得黃埔軍校的將領不僅成為了蔣介石的私人軍事資本,還讓他們中相當一批人忘卻了三民主義的核心所在。

1927年,蓄謀已久的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白色恐怖」的浪潮。

作為蔣介石發家的重要資本,黃埔軍校自然也成為了反革命的重災區,400多名加入共產黨的黃埔師生被逮捕。

而那些成為蔣介石嫡系的國民黨將領們,為了報答校長的「知遇之恩」。 將師生情誼拋之腦後,忘卻了最初的信仰,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平民百姓揮動了屠刀。

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迫使共產黨人離開了黃埔軍校,國共合作第一次合作就此破裂。沒有了共產黨人的協助,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素養、軍事指揮能力大大下降。

在蔣介石成為校長後,黃埔軍校所畢業的國軍將領很多都在其影響下,對共產黨報以很大的敵視,如黃埔三期的李天霞,黃埔四期的張靈甫、胡璉、李彌、文強等將領。

蔣介石用人有三大要點: 黃埔系的「天子門生」,自己的浙江老鄉、對他個人的絕對忠誠。

這股風氣也逐漸吹進了黃埔軍校之中,一些黃埔學員不再以救國救民為己任,而是整日殫精竭慮地思考如何獲取蔣介石的看重,以躋身國軍部隊高層。

這種不良之風,對於理想主義者是不可忍受的。認清國民黨本質,加入共產黨的黃埔軍校學子不在少數。

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有黃埔五期的許光達、宋時輪、楊至成、陶鑄、郭汝瑰等人;黃埔六期的羅瑞卿、張宗遜、陳伯鈞、程子華等人。

黃埔軍校的衰落

黃埔軍校的前6批學員,畢業之後大部份都參與了對軍閥的作戰。

軍閥的戰鬥力並不算強,有著強大理論知識的黃埔學子,在對軍閥的作戰中很快便能成長起來,成為統領一軍或一方的將領。

而後17期的黃埔軍校學生,顯然就吃了時間上的虧。先不說黃埔軍校的教學質素下滑,學員在學校接受的軍事素養培訓無法與前6期相對比。

就算是真的天賦異稟,可晉升之路已經被學長們所堵死,這些將領表現得再好也難以實作從基層軍官到將軍之間的跨越。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黃埔軍校所畢業的學員要直面作戰經驗豐富、火力強大的日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還來不及向蔣介石施展自身的才能,便被絞肉機般的戰爭奪走了生命。

而那些黃埔前6期的將領身居高位,並不需要親臨前線去沖殺,傷亡率並不算高。此消彼長下,國軍部隊的晉升階層出現了固化,自然也就造就了「黃埔後17期不如黃埔前6期」的現象。

抗日戰爭中,國軍黃埔將領中出現了杜聿明、邱清泉、宋希濂等的抗日名將。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沈重打擊了侵華日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傑出貢獻。

可由於蔣介石的有意幹預,國軍內部勾心鬥角,拉幫結派之風氣十分盛行。蔣介石偏愛黃埔將領的行為,不僅讓非嫡系將領心存不滿,也讓黃埔系將領內部出現了相互爭鬥的亂象。

如陳誠和胡宗南兩人,都是蔣介石最親信的嫡系將領,但是他們也各成派系,力圖發展自己的實力,因而互相爭奪,積怨很多。

陳誠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後,不僅對黃埔系將領蔣鼎文、湯恩伯原來所指揮的部隊力圖整頓,對於胡宗南所屬部隊也要親自幹預。

黃埔系為了拉幫結派而相互鬥爭,這些人員一旦大權在握,便只想著與其他「山頭」內鬥,這種內耗在戰爭中是十分可怕的。

這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許多敗仗的根本原因。

拿豫湘桂大戰來說,在八個月的作戰中,蔣介石最為倚仗的黃埔嫡系部隊,幾乎都沒能完成蔣介石所下達的戰略目標。

而蔣介石又不肯重罰這些曾經的學生,這更是加劇了黃埔系畏戰怯戰的心理。

蔣介石此人還有一大陋習,經常喜歡越級直接指揮部隊。這使得前線作戰的許多國軍部隊完全依賴蔣介石的調令,喪失了許多有利時機,也給前線作戰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混亂。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黃埔系將領之間的內鬥問題更為突出,頻頻被我解放軍所利用。

雖然屬於同一陣營,但只要雙方存在矛盾,黃埔系及其他國軍將領甚至可以做到對被圍友軍不聞不問,作壁上觀。

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從被圍到被徹底全殲的整個過程,周邊的國軍部隊均選擇了見死不救。同樣在淮海戰役中,被圍的黃百韜兵團被全殲,也是友軍救援不力之結果。

蔣介石對於非嫡系的將領,都抱有天然的戒心,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他也往往只信賴自己的黃埔嫡系將領,非黃埔系的將領難受重用,裝備物資補給更是遠遠比不上黃埔嫡系。

非黃埔系的將領中不乏能征善戰之輩,如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在抗日戰爭時期聞名世界的名將孫立人,華北地區傅作義等等。

然而由於蔣介石的不信任,導致他們與蔣介石離心離德,無法完全發揮出自己實力。

因此在解放戰爭中,非嫡系部隊在面對蔣介石的調令時往往采取消極、滑頭來應對,以圖保存自身實力。

如此派系林立,內鬥不斷的國軍,又如何與軍民一心,同仇敵愾的解放軍所抗衡呢?

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逆轉,被蔣介石委以厚望的黃埔系將領被大量被俘或被擊斃,黃埔系最終迎來了它的衰敗。

1949年12月3日,蔣介石最後一次檢閱了成都黃埔軍校第23期的3000多名學生,隨後不久便乘坐飛機逃往台灣。

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迅速崩塌,這批「末代」學員被迫提前畢業,被國民政府隨意丟在了川西決戰之中。

隨著蔣介石敗逃台灣,曾經輝煌無比的黃埔軍校,也漸漸隱匿於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