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越南南芳皇後:美貌讓國王放棄納妃,7年生5胎,身材走樣丈夫變心

2024-04-11歷史

古語有雲:"以色侍人者,色衰則愛弛",這句話放在帝王將相的後宮佳麗身上尤為貼切。

越南的末代皇後阮友蘭,曾以"法屬印度支那第一美女"的身份,得到國王傾心寵愛,更讓皇帝為她打破"七妃"傳統,許下"一夫一妻制"的諾言。

然而,當美貌隨著歲月和生育逐漸消退,曾經海誓山盟的愛情,也如秋日的落葉般雕零殆盡。

這個關於跨文化、愛情與自我覺醒的故事,值得所有女性細細品味。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中國經濟網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阮友蘭出身於20世紀初的越南南部,她的家族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富商。

父親阮有豪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母親出身名門,是當地有名的大家閨秀。

作為家中的掌上明珠,阮友蘭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12歲那年,遠見卓識的父親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女兒送到遙遠的法國,讓她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

於是,年僅12歲的阮友蘭告別了家人,只身前往法國,進入了塞納-馬恩省的一所著名寄宿學校讀書。

在這所學校裏,阮友蘭的出色表現很快引起了師長和同學們的註意。

她不僅學習刻苦,成績優異,更繼承了母親秀美的容貌和高雅的氣質。

異國的文化熏陶,讓阮友蘭的美麗平添了幾分獨特的韻味——東方女性的柔美與西方教育的睿智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端莊典雅中又透著活力與熱情。

彼時的法國正是"東方熱"的時期,對神秘的東方文化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阮友蘭的獨特氣質很快引起了眾人的註目,大家親切地稱她為"印度支那玫瑰"或"印支第一美人"。

阮友蘭就這樣,在法國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贊譽中,度過了6年的留學生涯。

18歲那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許,阮友蘭踏上了歸國的輪船。

1934年的越南正值動蕩之際。

在法國的扶持下,年僅12歲的保大·阮福晪於1926年即位,成為了越南的皇帝。

這位年輕的皇帝也曾遠赴法國求學,對歐洲文化有著深深的向往和眷戀。

讓阮友蘭和保大相遇的,是一場由法國駐越南總督精心安排的舞會。

在燈火輝煌的大廳裏,穿著傳統奧黛的阮友蘭第一次見到了身著西裝的保大。

年輕的皇帝對這位美麗的女子一見傾心,整個舞會期間,他的目光幾乎沒有離開過阮友蘭的身影。

一曲舞畢,保大鼓起勇氣走到阮友蘭面前,邀請她跳下一支舞。

禮儀周全的阮友蘭微笑著答應了。

就這樣,在悠揚的樂曲中,在賓客們或艷羨或好奇的目光中,這對璧人翩翩起舞,譜寫了一段曠世奇緣的開端。

舞會過後,保大對阮友蘭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從此,鮮花、情書、珍貴的禮物,絡繹不絕地送到阮友蘭的手中。

這位年輕的皇帝以他的真誠和熱情,漸漸融化了美麗女子的心。

他們頻繁約會,騎馬遊玩,談詩論文。

兩個年輕人的心,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貼近,直到再也無法分開。

然而,19世紀的越南畢竟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

阮友蘭要想嫁給一國之君,成為皇後,是有諸多阻礙和挑戰的。

當時的越南皇室奉行"一夫多妻制",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的特權,因此有"七宮"之說。

而在法國接受教育多年的阮友蘭,早已接受了"一夫一妻"的思想。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後宮佳麗三千、子嗣滿堂是帝王的象征。

而保大為了迎娶阮友蘭,必須要打破這個傳統,這無疑會引起整個皇室權力集團的不滿和反對。

而且阮氏皇族信奉儒家思想,而阮友蘭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兩種信仰之間存在明顯的沖突,皇後的宗教信仰,關乎皇室在民眾和僧侶中的威望,影響著皇權的穩固。

另外,保大的母親端徽太後對這個兒媳婦也並沒有什麽好臉色,她一直想讓自己的侄女阮氏玉成為皇後,因此對這樁婚事極力反對。

但是,面對真摯的愛情,再多的阻礙和挑戰也阻擋不住兩個年輕人的腳步。

保大對母親表示,自己非阮友蘭不娶。

在他的堅持和法國大使的斡旋下,皇室最終同意了這樁婚事。

但作為交換,阮友蘭不得不放棄天主教信仰,改信佛教。

為了愛情,她欣然同意。

1934年,一場空前盛大的皇家婚禮在皇宮舉行。

保大打破傳統,下旨允許阮友蘭身著明黃色的龍袍,受冊封為正宮皇後。

在大婚當天,保大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許下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諾言。

自此,廢除了"七宮"制度,開啟了越南皇室"一夫一妻"的先河。

婚後,保大賜皇後徽號"南芳",取其生於南方之意,並將皇後的生日定為"長熙節",將結婚紀念日定為"文定節",寓意萬民同慶,海晏河清。

在那個昏暗動蕩的年代,這對璧人的結合,無疑為越南人民帶來了一絲光明和希望。

1939年,應法國政府的邀請,南芳皇後隨同保大出訪歐洲。

她身著淡雅素凈的奧黛,卻以馬褲取代了傳統的寬腿長裙,既突出了東方女性的韻味,又展現了時尚活力的一面。

歐洲人為之驚艷,紛紛贊嘆她的美麗和時尚品味。

英國的【每日郵報】更是在頭版刊登了南芳皇後的照片,並冠以"亞洲最美皇後"的稱號。

就這樣,南芳皇後和保大國王,以他們不同尋常的愛情經歷和美好人格魅力,征服了歐洲民眾的心,也為動蕩的越南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關註和同情。

在那段如夢似幻的日子裏,南芳皇後以為自己擁有了整個世界。

丈夫的寵愛,國民的愛戴,讓她覺得生命已經圓滿。

然而,美滿的生活往往如曇花一現,瞬間即逝。

隨著時光的流逝,南芳皇後先後為皇室誕下了5位皇子皇女。

在那個現代醫學尚不發達的年代,頻繁的生育對女性身體的損害是巨大的。

昔日纖細柔美的身段,隨著一次次生產變得豐腴臃腫;曾經光潔如玉的面龐,也爬上了細細的皺紋。

生育帶來的不僅是身材的改變,更是身心的疲憊。

南芳皇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和活力,變得沈默寡言,日漸消瘦。

與此同時,保大對南芳皇後的愛意也日漸淡漠。

那個曾經為了愛情不惜與整個皇室抗爭的男人,漸漸對妻子失去了興趣。

在他眼中,南芳皇後不再是當初那個活潑美麗、能與他談詩論文的女子,而變成了一個僅僅是生育工具的黃臉婆。

就在這時,一直對南芳皇後心存不滿的端徽太後,突然改變了態度。

她開始慫恿兒子納妃、開枝散葉,以鞏固皇室的統治。

在母親和兒子的默契下,保大將自己年僅28歲的表妹阮氏玉冊封為貴妃。

這個訊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打碎了南芳皇後心中最後一絲幻想。

曾幾何時,保大信誓旦旦地許諾"一生一世一雙人",為了這個諾言,他甚至不惜與母親和整個皇室抗衡。

然而,當新歡出現,當權力的天平開始傾斜,這個男人就毫不猶豫地食言了。

南芳皇後眼睜睜地看著曾經的誓言變成泡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那些海誓山盟,那些甜言蜜語,如今看來是多麽的脆弱而不堪一擊。

她終於明白,在權力和欲望面前,愛情是多麽的微不足道。

南芳皇後並非沒有尊嚴和骨氣的女人,面對丈夫的背叛和婆婆的刁難,她本可以據理力爭,用自己皇後的身份和地位,去爭奪本屬於自己的一切。

但是,經歷了這麽多風雨的南芳皇後,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天真浪漫的少女了。

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開始思考身為女性的尊嚴和獨立。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皇室的統治岌岌可危,保大在位時便已是風雨飄搖。

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越南北部爆發了八月革命。

在革命黨的壓力下,保大被迫退位,皇室政權土崩瓦解。

失去了皇後的身份,南芳皇後終於可以做回阮友蘭了。

她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丈夫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而是鼓起勇氣,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開保大,帶著孩子到法國生活。

1947年,南芳皇後帶著5名子女,離開了生她養她的越南故土,踏上了遠赴法國的輪船。

她要去到一個沒有人認識她的地方,去開始全新的生活。

這個決定,需要莫大的勇氣。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帶著一群孩子獨自生活,是多麽不容易啊。

何況,她們還身處異國他鄉,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

但是,南芳皇後別無選擇。

她不能再這樣活下去了,不能再讓自己和孩子們生活在背叛和侮辱之中。

她要為自己,也為孩子們,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法國一個僻靜的小村莊裏,南芳皇後和孩子們開始了新的生活。

沒有了後宮的勾心鬥角,沒有了皇室的束縛,她終於可以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她親自料理家務,為孩子們做可口的飯菜;她教孩子們法語,輔導他們功課;她帶孩子們去山間野炊,去湖邊垂釣;她給女兒們縫制漂亮的衣裙,給兒子們買有趣的玩具……在充實而平凡的日子裏,南芳皇後臉上重新有了笑容,也重新找到了自己。

在那裏,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南芳皇後,而是一個平凡而堅強的母親,一個獨立而智慧的女性。

她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一個家,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

她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身份和地位,而在於找到真正的自我,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曾經,她迷失在皇宮的奢華和愛情的甜蜜中,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人的寵愛上。

現在,她終於明白,女人的幸福,必須由自己來創造。

唯有學會獨立,學會堅強,才能不再受制於人,不再隨波逐流。

在那個簡陋而溫馨的家中,南芳皇後度過了人生最後的16年。

在這16年裏,保大從未來看望過她和孩子們,即便是1954年保大也移居法國,兩人也再無交集。

這個曾經許諾給她一生一世的男人,就這樣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消失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1963年9月16日,因長期勞累和生育的損害,南芳皇後因心臟病發作,在小村莊的家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

諷刺的是,彼時保大就住在法國,但直到南芳皇後去世,他也沒有來見她最後一面。

這個曾經讓他不惜一切也要娶回家的女人,就這樣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墓碑上,依然刻著"南芳皇後"的字樣。

這個稱號,曾經讓她歡喜,後來讓她哀傷,它見證了她的愛情,她的失望,她的成長。

雖然,它從未真正帶給她幸福。

參考資料

中國經濟網,組圖:世界上最為美麗的五位皇後的傳奇故事,2008年06月01日

http://intl.ce.cn/main/jx/wm/200806/01/t20080601_15695096_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