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以色列猶太人占據的這塊土地,為什麽會引起多方關註?

2024-01-01歷史

1949年1月7日,小寒節氣,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結束。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的結果出乎外界預料,總覺得剛剛誕生在搖籃裏不到一天的小小以色列,居然能扛住周邊五大阿拉伯國家軍隊外加不接壤的沙特也門伊拉克誌願部隊圍攻,還能戰而勝之,是一個軍事奇跡!阿拉伯人表面似乎在實力上明顯更強,更憑借突襲占據了先發優勢,但從戰略準備上看,猶太人卻要充分的多。

在20世紀30年代,猶太人已經確信,英國人不會真心支持他們的復國夢想,就在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在與阿拉伯人和英國人沖突中建立起來的哈加納、伊爾貢、萊希、帕爾馬赫等帶有恐怖主義色彩的軍事組織,成為了迅速組建起來的以色列國防軍中堅。

一直視自己為當然主人的阿拉伯國家,則把更多註意力放在了與宗主國大英的政治博弈上,具體戰術準備則要落後得多。在國家獨立層面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其實處在同一時間段的二戰結束不久,即使埃及這種名義上1922年獨立的國家,國防方面也一直主要由英國人負責。

1948年5月中旬,戰爭開始之時,阿拉伯聯軍總兵力投入只有4.3萬人,勉強與以色列匆忙動員的3.5萬人持平。1949年1月上旬時,以色列動員總兵力已經達到11萬,對6萬阿拉伯聯軍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勝負結果毫不意外,本-古賴恩甚至在1月8號的日記裏興奮地記下了一句話:「一個絕好的日子,戰爭難道就在這一天結束了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猶太人除了軍事上踏踏實實抓槍桿子準備更早,對腳下這片土地滲透經營的未雨綢繆,同樣也比想當然的「地主」阿拉伯人深刻得多,專業得多。謀定而後動,日拱一卒,已經蠶食經營了幾十年。

以色列猶太人占據的這塊土地,為什麽會引起多方關註?需要從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的地理結構關系理解,阿拉伯半島如同巨大的腳掌踩在非洲這顆碩大的頭顱頂上,藕斷絲連。阿拉伯半島雖大,能養活人的農業有用之地卻不多,環境最好的連片農業種植區「新月沃地」彌足珍貴。新月沃地東段,發源於亞美尼亞山結的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匯集伊朗高原紮格羅斯山脈南麓的補水,造就了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核心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最初形成地之一。

新月沃地西段,則沿地中海東端沿岸分布著一系列山水相間以約旦河谷為中心的「西亞裂谷帶」。新月沃地簡單來說,就是延伸到波斯灣的兩河流域,加上東地中海沿岸的西亞裂谷帶,西亞裂谷帶宜居地的末梢,剛好延伸到內蓋夫荒漠。越過內蓋夫荒漠再向南,與亞喀巴灣對接的是阿拉伯「人祖山」塞拉特山脈。在阿拉伯半島,土地平整度是次要的,氣候降雨才是第一要素。如果沒有水,平原之地都會變成沙漠;如果有了水,山地之中也能夠成為人口密集的核心區。山管人丁水聚財,降雨需要「靠山」,細長的塞拉特山脈緊貼著紅海邊,從西北往東南方向延伸變高變寬,進入半島西南角後形成綿的高山和高原,海拔3666米的哈杜爾舒艾蔔峰,占據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最高點。

有高大山體縱深保護,不再受熱帶沙漠氣候影響,就能攔住空氣中的水分,降下地形雨,涵養更多的水源。半島西南角甚至有兩個雨季,年降雨達到1000毫米,形成眾多綠意盎然適宜農業的山川河谷盆地,養活了眾多的人口,被遊牧在氣候高溫幹熱降雨量不到100毫米的低地沙漠其他部落艷羨地稱為「幸福阿拉伯」(「幸福」在阿拉伯語中就讀作「也門」)。而緊貼紅海岸邊平行遊走的塞拉特山體細長部份,水源最為集中的兩個綠洲,則是麥加和麥地那。

至於從塞拉特山脈走低後緩緩向波斯灣傾斜的阿拉伯半島主體,貌似低海拔平原大有可為,其實受熱帶沙漠氣候影響,幾乎全是不毛之地的荒漠。在尚未從沙漠中發掘出石油資源價值的農業時代,偌大一個阿拉伯半島,只有北邊的「新月沃地」和西南的「塞拉特山地」,適宜作為人類成規模聚居的生存空間,典型的「金角銀邊草包肚」。新月沃地的環境條件,本身比塞拉特山地好得多,但過於富庶懷璧其罪,又處於波斯灣與地中海之間東西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各方勢力爭奪激烈。波斯薩珊王朝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此爭鬥了四百多年,雙方你來我往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誰,又阻斷了東西交通商路,倒讓第三方阿拉伯人漁翁得利。傳統商路不通,轉走亞丁灣的紅海航道貿易日漸興盛,地處紅海中繼樞紐的麥加大得其利,逐漸崛起。

公元7世紀,生於麥加的穆罕默德,創立天方教後,以麥地那為基地,打敗了麥加貴族,並用天方教義集權整合了塞拉特地帶的阿拉伯族群,進而向外擴張。不到一百年時間,成就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堪稱後起民族厚積薄發的逆襲經典。整合好的阿拉伯人從塞拉特山地出發,北上東進拿下新月沃地,繼續進取,一度統治伊朗高原幾十年。西出拿下北非後,甚至跨海征服伊比利亞,越過比利牛斯山脈打進了歐洲腹地,此後與十字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演「征服與反征服」的纏鬥戲碼近八百年。一直到15世紀中後期,西班牙人才徹底結束天方教遺留在伊比利亞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的統治。可以說,沒有天方教的逼迫,十字教斷不能走上向西窺探大洋,進而發現新大陸的道路。

甫一新生的阿拉伯帝國,竟能取得如此驚世駭俗的成就,當然要感激穆聖創教整合激勵迸發出的磅礴力量。於是,麥加作為天方教第一聖地,麥地那作為第二聖地的祖庭精神圖騰象征不可動搖。全取新月沃地及其背後的伊朗高原,則汲取了波斯帝國濃墨重彩的文明底蘊,為帝國打造出流光溢彩燦爛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征服北非福地,尤其是尼羅河流域滋養的埃及這一重鎮,更擴充阿拉伯人口總量翻了一番還多,讓有足夠人口基數打底的阿拉伯族群,從此能夠作為人類社會的一支主要力量持續參與文明博弈,而不至於被全盤清洗趕下世界舞台,隨風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塞拉特聖地,新月沃地,北非福地,就是撐起阿拉伯人基本盤的三根支柱,分別為他們註入了精神基點,文明活力,血脈綿延。而三根支柱在地緣結構上的樞紐結合部,正是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正因為其樞紐,導致其成為爭奪熱點。帝國時期,阿拉伯系的埃及馬穆魯克政權、敘利亞的王朝、伊拉克的哈裏發,甚至從中亞呼羅珊趕過來的突厥人都要從這裏分一杯羹。更遑論蒙古西征的旭烈兀大王,其麾下切的不花大將,率兩萬蒙軍也想在此確立統治,最終在阿音紮魯特戰役中被埃及馬穆魯克的忽禿斯擊敗,阿音紮魯特就是現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最大的城市納布盧斯。蒙古人短暫的占領結束後,帖木兒帝國從這裏突擊了埃及,鄂圖曼帝國從這裏深入阿拉伯半島一直攻擊到南端的也門。到19世紀末鄂圖曼的旗幟在阿拉伯的土地上搖搖欲墜時,英國人來了,法國人也來了,猶太人躲在英法的旗幟之下,捧著聖經,默念著【貝爾福宣言】,也悄悄的來了。

二戰後,美國人接過英法的攪屎棍,繼續在這裏大力攪合,站在美爹身邊幫著一起攪合的,正是新生的以色列。當他兩正父慈子孝攪合得高高興興,巴勒斯坦這口大鍋滾燙欲開之時,北方的一頭熊慢慢踱步到了敘利亞,於是,故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