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30年過去了,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真的「渣」嗎?

2024-07-27歷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嵚】

今年是甲午戰爭130周年,也是舉世聞名的黃海海戰130周年紀念日。近年來,隨著中國軍力尤其是海軍的日益強大,人們似乎已經越來越少提及清朝末年那支爭議巨大、但最終成為中國屈辱史註腳的北洋艦隊和那場最終導致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被割讓的甲午戰爭。這也使得老一輩人對於北洋艦隊的戰力印象也停留在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兩部著名影視作品裏。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部甲午海戰題材的老電影裏,曾上演過這樣的「名場面」:北洋水師操練在即,「致遠號」的大炮卻啞了火。細究原因,原來艦上主炮的炮彈裏,倒出來的竟全是沙子。男主人公鄧世昌面對一堆沙子時的悲憤表情,讓多少上了歲數的觀眾,至今記憶猶新。

【甲午風雲】(1962)劇照資料圖

而在三十年後,上世紀九十年代,某匯聚了國內一線老戲骨的北洋水師題材電視劇裏,又有了更炸裂的場景:慘烈的黃海大戰戰場上,「摻沙子」的北洋水師炮彈,準確命中了日本旗艦的彈藥庫,日本艦隊的水手們紛紛跳海逃命,連聯合艦隊司令都嚇得近乎癱倒,誰知這「摻假」的炮彈,居然真沒爆炸。躲過一劫的日艦司令,在劇終時也一聲長嘆,說出了一段名台詞:「如果不是那顆沒爆炸的炮彈,今天屈辱求和的,恐怕就是我們」。

拜這類「名場面」所賜,今天說起那場「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的甲午戰爭,很多粗讀歷史的票友們,張嘴就能說出不少類似的「北洋水師段子」,諸如「炮彈摻沙子」「炮管曬衣服」等說法,早就在各類媒體上滿天飛。卻很少有人想一想:這靠譜嗎?

但是近年來,隨著對於近代歷史史料系統性梳理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些影視資料描寫的歷史並不那麽靠譜。130年過去了,正確認識甲午這段歷史,就要從辟謠一些流言開始。

一、北洋水師輸在「炮彈摻沙子」?

雖然「炮彈摻沙子」的一幕,讓多少影迷憤怒到今天,但這卻是當年這部老電影,一個不小的烏龍。

其實,在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夜,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海軍,包括幾個西方強國的海軍,其所用的炮彈,絕大多數都要「摻沙子」。這種炮彈的學名叫「實心彈」,其內部往往不填充火藥,而是填充沙土。其彈頭尖銳,發射時憑著強大沖擊力砸穿敵艦。

在19世末,海戰的主力是蒸汽機鐵甲艦,能夠洞穿鐵甲艦艦體的實心彈,既價格便宜,又殺傷力強大,因此深受各國海軍青睞。特別是晚清的北洋水師,不但大量裝備實心彈,而且早已實作了國產替代。而甲午戰前北洋水師各艦的實心彈,主要由天津軍械局提供。

定遠號與後世無畏艦在武備等方面差距極大資料圖

所以,拿著「炮彈摻沙子」來證明北洋水師的「腐敗」「落後」,顯然是找錯了物件。

但雖說「倒出沙子」沒有毛病,老舊的炮彈問題,卻真是北洋水師的一大敗因。當時克虜伯公司的炮彈根據研發年代不同,主要分為「1880年前式」和「1880年式」兩類,後者的穿甲彈和開花彈長徑比都大於前者,威力也要大於前者。但在甲午戰爭開戰前,雖然諸如「濟遠」、「經遠」等裝備1880年式艦炮的巡洋艦已經換裝了新式炮彈,但是定遠級的305毫米的主炮,幾乎全配備「1880年前式」炮彈。這也就意味著,僅僅大口徑主炮炮彈的殺傷力就生生地被削弱了一節。

而且作為北洋水師的對手,日本艦隊的更新換代速度,遠遠大於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前,日軍艦隊的巡洋艦,大多是沒有舷側裝甲的穹甲巡洋艦。北洋水師的實心彈一旦打中它,通常都是擊穿軍艦,甚難以甚至無法引發爆炸從而造成結構性破壞。真正能對它形成有效打擊的,是當時不被世界海軍重視,但是在命中後能炸響燃燒的開花彈。但問題是,當時清朝的軍工業,根本沒有生產開花彈的能力。一直到黃海海戰前,北洋水師「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上,每一門305毫米克虜伯炮,只能分到14枚開花彈。

這個數碼對於接下來的戰爭來說,真是杯水車薪。

更要命的問題是,雖然「炮彈摻沙子」是合理現象。但實作「進口替代」的北洋水師,其軍工水平之低,卻是令人發指。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寫給天津軍械局的信裏就指出,其提供給北洋水師的炮彈,很多都尺寸不合格,以至於「曾送懇貴局代為刮修」。甲午戰爭後,定遠艦大副沈壽堃更哀嘆說,北洋水師的炮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難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有多不過引者」。炮彈質素之差,令人瞠目。

反而是對手日本那邊,不但在軍艦方面加速更新,其炮彈更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炮彈裏大多加入了新型的苦味酸炸藥,於是日本的炮彈一旦命中北洋水師戰艦,往往會帶來更大殺傷。比如被擊中的來遠艦,整個戰艦起了大火,艙內溫度迅速到了二百度,很多部位被燒成了鐵架……

比起「炮彈摻沙子」帶來的憤怒,晚清王朝在甲午戰前的保守封閉乃至軍備廢弛,幾乎都刻寫在了一枚枚實心彈上。

二、北洋水師輸在「炮管晾衣服」?

與「炮彈摻沙子」同樣流傳甚廣的,就是北洋水師的「炮管晾衣服」。

不同於出現在電影裏的「炮彈摻沙子」一幕,早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幾年裏,「炮管晾衣服」之說就廣為流傳。比較流行的版本是:北洋水師訪日時,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看到了北洋水師「定遠艦」炮管上晾曬的衣服,因此斷定中日一旦開戰,北洋水師必敗。

在整個二十世紀裏,這則故事被廣泛參照到多部文獻中,從「心靈雞湯」讀物到「口述歷史」讀物,其主題也大同小異,都是以此嘲諷北洋水師軍紀渙散,招至慘敗。

日軍在戰列艦甲板上晾曬衣物資料圖

特別讓無數「80後」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90年代,某「名記」撰寫的「中日夏令營」話題文章,文中在講述「中日少年差距」時,也參照了北洋水師「炮管晾衣服」的典故,原文是這麽講的:

「中日甲午海戰之前,中國的海軍裝備水平不比日本差。可是,當德國專家登上中國戰艦參觀的時候,發現清朝士兵竟在炮膛上晾衣物,再一摸炮膛裏還有灰,當即斷定中國海軍必敗於日本。後來,這預言成為巨大的悲劇現實。 」

和之前「炮管曬衣服」的版本不同,這一版的主人公,從「東鄉平八郎」變成了「德國專家」。時至今日,這篇「中日夏令營」話題的文章,因為漏洞百出,早已活成了互聯網上的笑話。其改動的這段「炮管晾衣服」典故,更不靠譜。

首先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炮管晾衣服」是世界各國海軍的通行習俗,特別是北洋水師的對手,日本艦隊的「吉野號」和「浪速號」,都曾被拍到過「炮管晾衣服」。以此來攻擊某支艦隊「紀律渙散」「素質低下」?那就和「炮彈摻沙子說」一樣外行。

而北洋水師的這則「炮管晾衣服」,其版本來源也十分可笑:首先來自日本作家小笠原的小說【聖將東鄉全傳】,本身就是一部藝術加工後的作品,一開始「晾衣服」的北洋軍艦是濟遠號,後來變成了定遠號。但滑稽的是,定遠艦的主炮距離甲板足有三米以上,就算姚明來了,也沒法把衣服掛上去。

只此一條,就可見這類傳言,內容何等荒唐可笑。

更不靠譜的,則是這段「典故」裏的主人公:東鄉平八郎。按照日本史料的記載,北洋水師訪日時,東鄉平八郎還是吳鎮守府的參謀長。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在現場。他登上北洋水師軍艦,比前文某「名記」筆下「德國專家登上中國戰艦」還不靠譜。

相反,當時的日本【每日新聞】,還盛贊過北洋水師「艦容極為整潔」。但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衍生」出了一大波狠踩北洋水師的文章,而在同時期的中國,北洋水師更被中國國內的「清流」們視做戰敗的罪魁,這一類經不起事實推敲的「黑料」,也就被國內的「大師」們照單全收,以訛傳訛換了各種版本。但是如果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人對此深信不疑,就是一個認知能力的問題了。

然而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從19世紀末到今天,近130年的時間,一則基本沒有任何常識支撐的謠言,在日本方面別有用心的宣傳下,居然能夠忽悠中國幾代人,直到今天還讓某些國人上當。而北洋水師的犧牲,也因此被黑化。這才是今日我輩,無比心痛的事情。

三、北洋水師的戰鬥力真的很差嗎?

比起兩則流言來,更長期遭到口誅筆伐的,就是北洋水師的戰鬥力。

在這件事上,無論是清代清流的筆下,還是北洋水師「洋員」們的回憶,甚至一些北洋水師將士的回憶,都貢獻了不少黑料。比如北洋水師的「閱操」次數嚴重不足,十一年裏只進行了五次「閱操」,與計劃裏差得遠。

而在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也出現了「皆仿綠營習氣」的現象。但種種黑料,大多出現在甲午戰敗後,在晚清上下對北洋水師口誅筆伐的大背景下,許多「黑料」的真實性,其實有待商榷。

但無論這些近代的「清流」「大師」們,給北洋水師扣上多少「黑鍋」「帽子」,不會說謊的,卻是戰報。

以黃海大戰為例,在鎮遠號上親歷黃海大戰的美國人馬吉芬,就親筆記錄了北洋水師將士的精神狀態:「海軍士兵照例是精神抖擻,渴望與敵決一快戰而為高升、廣乙報仇。」而當超勇號中彈起火後,艦上的戰士們依然在冷靜地救火,並且對日艦發起反擊,直到全部壯烈犧牲。

而更能體現北洋水師訓練水平的,是命中率。

在整個黃海大戰裏,以英國【布雷賽海軍年鑒】的統計,北洋水師的火炮命中率在百分之二以上,是日本聯合艦隊的近一倍,甚至要高於二十年後,裝備了測距儀等先進裝備的英德艦隊。

更讓對手日本艦隊冷汗直冒的是,戰鬥日本方面復盤,黃海大戰日本12艘軍艦,中彈位置都集中在艦尾、水線下、中部煙囪三處,全是近代蒸汽機鐵甲艦的要害位置。可以說整場戰鬥,都是被北洋水師瞄著打。只這一條,就生動見證了北洋水師將士高水準的戰鬥素質。

清軍將領葉誌超資料圖

我們更可以對照一下甲午戰爭時期,清軍陸軍的表現。清朝陸軍讓日軍印象極深的,就是「開炮打不準」,幾場重要的陸戰裏,清軍常常搶先開炮,「頗有震天動地之勢」,但結果卻是大部份炮彈跑偏,只給日軍造成零星傷亡。待到炮戰結束後日軍沖近,清軍早已潰散。多場攻防戰都是因此脆敗。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將士的火炮命中率,哪怕能「勻」一半給陸軍,甲午的結果,也許真會覆寫。

但如此高的命中率,為什麽換不來一場勝利?為什麽打不沈一艘日艦?除了前面說過的炮彈問題,日軍火炮的射速,要遠遠高於北洋水師,日軍一百毫米口徑以上火炮的數量,是北洋水師的一倍多。即使拋開航速、軍艦效能、鍋爐維護等客觀因素,單看火力的對比,北洋水師這精準的命中率,實戰意義也就打了折扣。在明顯的火力差距下,打出最後那個眾所周知的交換比。我們只能說,把那時代全世界最好的水兵與將領,都投放在黃海大戰的北洋軍艦上,最後的結果,也很難好太多。

兩個國家工業水平、發展理念上的差距,絕不是將士們戰鬥力的優勢,可以彌補的。這,才是今天我們重看甲午,重要的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

新京報【黃海炮之殤】

陳悅【沈沒的甲午】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

王鶴【黃海海戰北洋水師戰敗原因的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