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人真的會功夫嗎?秦漢的遊士與遊俠有多厲害?

2024-06-03歷史
從戰國至漢武帝前期,遊士和遊俠在數百年間出入諸侯王廷,對那個時期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戰國時,商君、張儀、範雎、李斯遊說各國,為主君盡心謀劃;荊軻、鄭國等以刺客和間諜之姿書寫傳奇。秦統一之後,韓信、陸賈、張良等人則對西漢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
秦漢之際的遊士與遊俠,有救世之崇高理想,功成名就之後便退隱民間,呈現出自在飄逸的俠士之氣。秦漢為何出現了這麽多遊士與遊俠?歷史上的真實遊俠跟電視劇裏有何差異?遊俠精神對後世有什麽影響?澎湃問吧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曲柄睿,一起聊聊秦漢的遊士與遊俠。
曲柄睿,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秦漢史和中國思想史,出版專著和發表論文多篇,致力於歷史普及和非虛構寫作,著有【忽如遠行客:秦漢的遊士與遊俠】。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真實的遊士、遊俠什麽樣
@小兔兔:遊俠和遊士是否必須周遊四方?
曲柄睿:倒是談不上必須啦,有些俠客也在鄉裏稱雄。不過我們一般遵從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的傳統,稱呼他們為遊俠。所以走出去,自然沒問題。留下來,也是同樣可以的。至於士,倒是在異邦顯名的例子比較多。
@雲走過的音樂:遊俠的經濟來源是什麽?
曲柄睿:有些俠客先是豪強地主,後來成為俠客的,那他們的產業就是祖上積累下來的。還有些人是先成了俠客,後成了豪強。那他們的產業就很可能是透過不太合法的手段得來的。還有一些商人,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作遊俠,他們的經濟來源就是經營所得。最後就是有些遊俠既沒有產業,也沒有經濟活動,他們就依附到一個大貴族或者大俠客門下,吃穿用度由主人供應,自己成為附庸。
到了兩漢之際,我們看到「客」這個字逐漸從朋友變成依附民的意思。比如馬援就曾經帶領自己的賓客種地。種地談不上是俠客行,不過確實也算是日常生產的一個環節吧。再後來,到了南北朝,「客」就純粹是一種附庸人口了。「客」這個字,也就脫離了最初的歷史涵義。說到底,想當俠,先致富。
@活著,等風來!:古人真的像電視劇裏一樣都會功夫嗎?
曲柄睿:好問題!我其實也想知道!現在我們看到戰國秦漢時期有很多醫學書籍,教人一些導引術,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氣功或者體操。還有一些神仙傳記,說吃某類食物可以令人身輕,估計就是會輕功了。古人因為親近自然,有很多事都需要親力親為,所以日常的身體鍛煉,恐怕比今天坐在寫字樓裏的人要充分一點,可能也更強壯一點。
漢初,隨侍皇帝身邊的郎官,是他的警衛部隊。這些人的選拔方式比較隨意,大致是透過門蔭和納貲,但是他們還能執行宿衛功能,說明社會上的人普遍有點功夫。當然這些人多數也都出身軍功之家,所以不排除家裏也有點日常訓練。我感覺古代的俠客,功夫可能還在其次,有膽有識才是關鍵。有膽,是敢為人所不敢為。有識,是知當所為而為,知不當所為而不為。大腦決定拳頭,他們的頭腦識見,比較關鍵。
@老李今天作業寫完了:為什麽秦漢出現了這麽多遊士和遊俠,並且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曲柄睿:遊士和遊俠的產生依賴於一種社會環境,也就是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巨大的變動之中。一方面是社會身份階層被打破了,人在不同階層之間可以上下流動。另一方面是空間限制被打破了,人可以在不同的區域之間流動。戰國末期,上述兩種社會變動都出現了,遊士和遊俠獲得了生存空間,普遍地、大量地出現了。後來中國歷史上的遊士和遊俠的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各自的條件,但是總體上,離不開社會身份和空間地域的限制被打破這兩個要素。
韓信
@卡恩啦啦啦:遊俠是不是都出生於平民家庭?為什麽秦漢會給平民功成名就的機會,但是之後這類遊俠很少有登上廟堂的?
曲柄睿:可能未必如此。遊俠的來源很復雜,有普通人,也有沒落貴族,甚至後者可能是多數。因為遊俠不僅要會使劍,還得有一定的文化水準。想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未必是普通人了。能否登上廟堂,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的條件,而且還要看是否參與進時代主流的事業中。比如漢初追隨劉邦的一批人便算作成功者吧,可是到了漢武帝以後,遊俠也不能受到重用了。因為他們的精神氣韻、所學所知,和王朝的主流需求不太一樣。所以因時因地,不能一概而論。
@西藏天邊:李白也算是個遊俠嗎?
曲柄睿:當然算了,他的精神氣質和人生實踐真是再典型不過了!
如何理解遊俠精神
@澎湃網友ueeJZ3:秦漢遊俠精神跟後來的武俠,是一回事嗎?
曲柄睿:理想中的遊俠能夠濟人危難,這一點和後來武俠小說中的大俠沒有區別。不過俠客也不只有行俠仗義之輩。秦漢時代,很多大俠都是地方上的豪強,他們招攬賓客,形成了很大的勢力,甚至和地方官分庭抗禮,有的人還能影響到朝堂之上。這些俠,就有點像武俠小說裏寫的那些處在廟堂和江湖之間的人物了。他們身上有什麽精神呢?可能也要濟人急難,不過有個前提,今天我幫助了你,改日你也要幫助我。這種人物,可能不太理想了,但是恐怕人數也不少。
@澎湃網友ioWUg:這些能夠功成身退的遊俠,是否都是老莊哲學的信奉者?如果更相信孔孟哲學,是否就很難做到及時抽身?
曲柄睿:我理解的是,戰國秦漢之際流行的是黃老學說。黃老學說既講老子,又講黃帝。老子學說講無為而治,黃帝講順時而動,一靜一動,是一套很有實踐價值的政治哲學。這種理論的出現,和當時社會的動蕩環境密不可分。一個是因為動蕩,人們無法把握很多事,自然要承認無為;另一個是,因為動蕩,生出了很多機會,人們又能夠實作很多事,自然要順時而動。兩者配合,令人能夠觀察局勢,把握機會。遊士和遊俠中很多都是黃老的信徒,實在因為這套理念和他們充滿未知的生活太過貼切了。他們中的一些人,的確做到功成身退了,比如張良、陸賈,都是難得的人間清醒。
戰國諸子的觀點大多都是為了解釋人生而生,其中很多討論每每有共通之處。儒家哲學並非一味提倡積極進取,也有全身謙退之道。後世我們能看到,很多儒生也未必一味進取,全身而退者也有不少的。
漢代武梁祠畫像石拓片【荊軻刺秦王】
@FREA:荊軻刺秦王失敗了,他為什麽還被大家認為是英雄?
曲柄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說法。原因在於成功者少,不成功者多;努力者多,達成目標者少。因此人們普遍對不成功者有一種共情的感受。不成功者雖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卻在謀劃和執行的過程中,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我們對這種生命力表示欽敬。
荊軻是一個不成功的刺客,而且執行的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他行刺的物件是一統天下的王者,是戰國多少諸侯都無法匹敵的人物。荊軻身上頗有古典悲劇中英雄的色彩,冒天下之大不韙,親身去挑戰王的權威,而且只差一點就成功了,這實在是給了人很大的鼓舞,也帶來了很大的遺憾。人們贊嘆他的勇氣,也感嘆他的失敗,正是在應成而未成之際給人帶來了心靈的共鳴。
【忽如遠行客:秦漢的遊士與遊俠】,曲柄睿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24年3月
曲柄睿 x 澎湃問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