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孟良崮長期紀念張靈甫,粟裕長子致信山東軍區:難道當初打錯了?

2023-12-31歷史

引言

2020年秋,原炮12師團長劉慶官,收到戰友從孟良崮戰役遺址發來的影片,他註意到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竟然有人堂而皇之地大肆紀念張靈甫。

這段影片很快被轉發到粟裕長子粟戎生的手機上。

當看到有對歷史不甚了解的遊客,也被噱頭引來緬懷張靈甫後,一向如同父親般儒雅的粟戎生,當即恨恨提筆,給山東軍區寫了一封信,質問道:

「難道當初打他張靈甫,還打錯了?」

一、魂回孟良崮

張靈甫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國軍參與戰鬥,深得蔣介石信任,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

而和他有關的重大事件中,避不開的便是孟良崮戰役,這是他兵敗身亡的一戰。

1947年春,國民黨對我軍展開全面進攻,尤其在山東戰場對我軍展開猛烈攻擊,還提出「中心開花」的打法。

幻想透過取得山東戰場的利好,從而控制大部份華東和華中地區戰場優勢。

5月,敵我雙方作戰到孟良崮附近一帶,當時敵我戰力懸殊。

我方華東野戰軍僅有27萬兵力,而蔣匪卻派出國軍24個師、60個旅共計45萬人,這一戰顯然有些吃力。

陳毅、粟裕接到中央指示後,在臨沂市蒙陰縣附近,開始與國軍整編第74師展開作戰,74師師長正是張靈甫。

當時我方不僅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就連武器也一樣無法和敵人相比。

國軍74師是老蔣的親兒子,不管什麽裝備都配最好的,其中下轄的第51、第57、第58旅,全部都是美國進口的軍械,還是美軍親自訓練過的作戰隊伍,是老蔣的一支王牌軍。

面對虎視眈眈的敵人,再看看各方面處於劣勢的我方,華東野戰軍不少戰士的士氣難免有些低落。

當時粟裕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他卻不急不躁,還在這樣的困境中看到了光明。

如果此戰能夠重挫74師,那對鼓舞我軍士氣將是最好的一劑良藥,而且只要能勝利,接下來的戰鬥便會一路順利。

張靈甫軍的火力,從作戰之初便異常猛烈,我軍一時間有些吃不消,一路退到孟良崮附近。

可附近其他國軍也在向這邊靠攏,從作戰意圖上分析,似乎是想和74師匯合。

就在大家有些著急上火時,粟裕卻穩坐指揮台。

他開口部署道:

「接下來的作戰肯定異常艱苦,但也請大家把握好一個度,

一不能打得張靈甫不敢進攻,也不能讓他進攻太快,要松緊有度,誘敵深入。

在合適的契機,再放出訊息讓他知道我的具體位置。」

簡單的幾句話,聽得指揮部眾人有些吃驚。

特別是才跟著粟裕打仗的人,對他的部署十分疑惑。

「我們都知道將軍能打仗,還都是神仙仗,可這神仙也得有把握。

粟裕將軍,你這麽冒險的作戰方法,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有把握嗎?」

其實剛到臨沂時,粟裕心中的底氣也是不足的,可看著附近的七十二崮,這才計上心來。

「我們都覺得74師厲害,那是因為他們人多,裝備先進,跟他們比硬件比不上。

所以想打贏張靈甫,我們就要靠腦子。」

原來,粟裕之所以敢這麽打,基於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74師的裝備雖然都是純美進口的軍械,但大多是重型軍械,在平原地區作戰確實火力超猛,以一當十。

可這是臨沂的七十二崮,到處都是陡峭、少土的山頭,只適合輕型軍械作戰,重型軍械基本難有大用。

其二,張靈甫這個人狂妄自大,從他之前的作戰資料來看,他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出色。

之所以能夠在不少戰鬥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完全得益於老蔣給了他足夠好的武器,不然結果難說。

因此只要放出訊息誘敵深入,把握好進攻與反擊的力量,以張靈甫的軍事能力,他基本看不出來這是我方放出的誘餌。

好大喜功的他,屆時一定會急功近利,被我軍牽著鼻子走。

其三,當時在我軍附近其實有不少國軍,即使張靈甫本人的軍事能力不強,但附近這幾個也不是好惹的。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他們聯合起來,我方還有勝算嗎?

這一點,也正是粟裕敢於做出這個軍事部署的關鍵原因。

張靈甫目中無人慣了,仗著老蔣寵愛一向自視甚高,曾得罪過不少人,而他卻絲毫不在意。

這次協同張靈甫作戰的幾個人,為首的是李天霞,他們平時對張靈甫就沒什麽好感。

因此,粟裕料定一旦張靈甫出事,這幾個人肯定不會救援。

只需誘敵深入,將張靈甫圍困後一舉殲滅,敵人的戰術妄想將徹底被擊潰。

二、發起總攻

戰役正式打響是在5月13日的黃昏時分,隨著沖鋒號角的響起,七十二崮頓時炮火連天,雲霄也被震動。

張靈甫不是個打仗的天才,可他手裏還是有硬家夥,這場硬仗一連打了三天三夜,都沒有分出勝負。

陳毅與粟裕分別在前線坐鎮、指揮,雙方傷亡都十分慘重,這讓大家不免有些擔憂。

粟裕將軍誘捕張靈甫的作戰方法,真的可行嗎?

就在最關鍵的時刻,我軍迅速占領張靈甫一切可能後退之路,就連張靈甫唯一可用的水源地也給炸斷了。

如同開始預想的一樣,其他蟄伏在周圍的國軍,開始佯裝攻擊我方。

但從火力和進攻速度來看,這些只能算是配菜,他們根本沒想真和張靈甫匯合。

5月15日,黎明前的黑暗終於褪去,張靈甫和他率領的74師已經退到孟良崮,如同甕中之鱉。

絕境之中,張靈甫給蔣介石打了無數封電報,一直在請求支援,還同時給就在附近的李天霞等人發去電報,語氣卑微地請求火速增援。

可得到的回復,無一例外都是說正在突圍,但找不到火力突破口。

最後氣得張靈甫在電報中怒罵「飯桶」,就連重慶的蔣介石,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躁,在電話裏不斷飆著「娘希匹」。

其實此時我軍傷亡也很嚴重,戰士們連續作戰,已經精疲力盡,有人建議粟裕將軍,讓軍隊稍作休整,然後再對孟良崮發起總攻。

可在短暫的思考後,粟裕將軍決定繼續發起總攻,而他會下這個決定,並不是因為他不體恤戰士,反而是權衡利弊後的最佳方案。

連續不分日夜的戰鬥,犧牲了無數戰士,終於將張靈甫困於孟良崮中。

此時休整確實能讓戰士們喘口氣,但也會讓張靈甫得到喘息之機。

到時千載難逢的戰機可能就會錯過,要再想扭轉局勢,創造出這樣的機會,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戰士的生命和鮮血。

關鍵的是,之前為了這一刻而做出犧牲的戰士們,也就白白犧牲了。

5月16日,張靈甫率領殘部退到一個山洞中,給妻子和蔣介石留下絕筆信,然後死在了孟良崮。

張靈甫當時最不甘心的是,他的援軍並非相隔千裏,最近的只有五公裏,但卻沒有一個人突圍前來救一救他。

在孟良崮一戰之前,李天霞等人就知道,他們是來陪跑的,所有功勞也都歸張靈甫所有。

大家的想法從聽從指揮、好好作戰,變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張靈甫這個人驕傲自大,就算在作戰前期發現他的打法有問題,說了他也不可能會聽,甚至還會在背後穿小鞋,這事張靈甫也不是沒幹過。

如果說他們突圍前來救援呢?

那張靈甫還會罵他們突圍不利,救援來遲。

最後冒著生命危險救下張靈甫,還得被他反參一本,這啞巴虧就放在眼前,傻子才眼巴巴地跑過去。

因此張靈甫最後在孟良崮的隕落,很大程度上因為陳毅與粟裕的優秀才能,和我軍戰士的英勇無畏。

還有一部份原因則跟張靈甫個人的驕傲自大,蔣介石不會用人有很大關系。

三、粟戎生致信山東軍區

粟戎生將軍是粟裕將軍長子,當年孟良崮戰役發生時,粟戎生已經五歲了,對這段戰役也有自己的記憶。

這是他父親一生中的重要一戰,而此戰對粉碎國軍「魯中決戰」計劃,扭轉山東戰場局勢,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也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粟戎生在得知孟良崮戰役遺址竟然有人大肆紀念張靈甫後,內心感覺十分憋屈,書信一封給山東軍區司令、政委,質問:

「難道當初打張靈甫、殲滅整編74師還打錯了?」

有人紀念張靈甫,是因為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過他的相關描寫,強調他是一個抗日英雄,而模糊了他站在與人民為敵的一面。

甚至有人提出,張靈甫應該是「抗日十大名將」,繆稱如果不是他率領74師與日軍作戰,抗日戰場的局勢不會扭轉這麽快。

但國民政府對抗日有較大戰功的將士,都會授予青天白日勛章,並提請美國授予自由勛章,他則一個都沒有。

萬家嶺大捷中的張古山戰役被不少人聲稱是張靈甫的功勞。

但仔細檢視相關歷史資料不難發現,彼時的張靈甫只是一個不帶兵的旅副,是配角中的配角,如何獲得主要功勞呢?

有人認為:既然張靈甫沒有軍事才能,又如何被老蔣選中,成為整編74師的師長呢?

那是因為在抗戰時期,大部份比張靈甫資歷老的幹部,都陸陸續續升了一遍官,張靈甫這才撿了漏。

如果真要說他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或許顏值算一個優點。

而恰好有心之人就利用這一點作為噱頭,在「顏值即正義」的荒謬價值觀裏,大肆鼓吹張靈甫的功績。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不管張靈甫在抗戰時期做出多少貢獻,他確實參與了戰鬥,如果當初死在抗日戰場上,那他還是一位民族英雄。

但可惜的是,我軍一直想要勸降張靈甫,奈何他冥頑不靈,分析不清局勢,選擇了替資本家說話的東家,給老蔣賣命,站在了和人民為敵的立場上。

在解放戰爭中,張靈甫的雙手沾滿無數革命先輩的鮮血,他是殺害共產主義戰士的劊子手。

尤其在孟良崮一戰中,因他而死的烈士亡魂,如今依舊在孟良崮長眠。

有人曾發帖,將張靈甫與張自忠相提並論,還將他塑造成一個帥氣、英俊,對妻子忠誠、柔情似水的模範丈夫。

在這樣的噱頭下,不少人對張靈甫的好感度大大增加。

實際上,這些人設都是後天編造,根本不足為信。

張靈甫死時44歲,前後經歷過四次婚姻,最為人熟知的王玉齡,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前三任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好。

發妻是父母做媒,張靈甫一點也不待見她,從未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第二任名叫吳海蘭,只因為感覺妻子有事瞞著他,不管是「妻子不忠說」,還是「竊取機密說」。

張靈甫都沒有去考證真假,僅憑感覺,就在吳海蘭背後開槍將其殺死。

第三人妻子是一名傳統女性,張靈甫娶了之後又覺得不喜歡,最後將她拋棄,又娶了第四任妻子王玉齡。

試問一個這樣的男人,真的配「模範丈夫」的稱呼嗎?

其實祭拜張靈甫,如果是他的家人親友,想要到他死去的地方拜一拜,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也能被接納。

但在這裏設下靈堂,長期擺放貢品,還大肆宣傳,作為噱頭引來人們參觀,這背後到底代表著什麽意思?

結語

張靈甫確實參與了抗日戰爭,和戰士們一起共禦外辱,是不可被抹去的事實。

但他在抗戰時期,沒有太大的功績,也是事實,何況解放戰爭時期,還助紂為虐,手上沾滿革命先輩的鮮血。

後人不能因為他曾經參與過抗戰,就將他和人民為敵的事實一筆勾銷,更不能抱著「追星」的心態來看待歷史人物。

我們需要客觀、理性,綜合多方面資料,去看待一個歷史人物和一件歷史事件,從而真正做到「以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