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1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麽?解體後,帶來的最大惡果是什麽

2023-12-17歷史

說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發生於31年前的蘇聯解體事件。普京曾在2005年的年度國情咨文中大發感慨:「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對於蘇聯解體的原因以及解體後造成的影響,只有親身經歷的前蘇聯人民才最有發言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那麽蘇聯解體的根源究竟是什麽?解體後,究竟給人民帶來了哪些惡果?下面就說一說這些問題。

巔峰時期的蘇聯

不可否認,前蘇聯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中國的許多建設經驗都是來自於蘇聯,就連美國也對它感到懼怕。蘇聯的巔峰時期,大概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也就是布里茲涅夫的執政後期。

為什麽蘇聯在這個時間節點,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期?原因跟美國有關。當時蘇聯國內國際都一片太平,而美國卻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越南戰爭,戰爭的久拖不決讓美國國力大受影響,導致美國逐漸處於防守,而蘇聯則處於進攻態勢。

巔峰時期的蘇聯究竟有多輝煌?最有說服力的是軍事方面。核彈、導彈、坦克、軍用飛機、軍艦,等等,都遠遠超過同期的美國和北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當時蘇聯如果想對歐洲動手,最多7天基本就能占領整個歐洲。

「難逢敵手」是當時蘇聯軍事力量強大的最佳形容詞,甚至直到今天,俄羅斯雖然經濟實力大降,但軍事依然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不動搖,就是因為繼承了前蘇聯的軍事科技遺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前蘇聯就曾是這個「駱駝」。

此外,在人民生活方面,那個時期蘇聯人的餐桌上擺滿了各種鮮奶油和滿滿的砂糖,其中奶和奶制品消費量是中國的100倍之多;普通人出行,常選擇的交通工具是飛機,1985年蘇聯民航年運輸旅客1.13億人次,相當於每兩個蘇聯人就有一人坐過飛機出行。

不僅如此,在受教育水平方面,1987年蘇聯25-34歲的這一階段人群受教育年限都是11年,而蘇聯學生的數學水平高在世界是公認的,直到現在,世界上數學水平最好的學校依然是莫斯科大學,華為公司就有不少俄羅斯數學理工天才。

總之,巔峰時期的蘇聯,從經濟軍事到教育科技,都非常發達,人民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實,有些指標甚至直到現在,我們也還沒有達到。

但令人唏噓的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卻在1991年分崩離析。同年12月25日,曾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0多年的鐮刀和錘子國旗徐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旗。

曾占領世界面積達1/3的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被分解成15個國家,這不僅標誌著蘇聯的解體,更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最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徹底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而這僅僅是在短短幾年中完成的。

那麽,蘇聯解體的根源究竟是什麽?下面說一說這個問題。

解體的原因

如此一個龐然大物在短短幾年內被肢解,需要由內而外的力量共同作用,單一的無論哪種因素,都是無法導致結果的最終達成。

首先從外部因素來說,就是西方的「和平演變」。什麽是和平演變?就是用非軍事力量,完成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轉變。

早在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被稱為「美國第一號間諜」的艾倫·杜勒斯,就提出了一個和平演變蘇聯的計劃。

他說:「人的腦子,人的意識,是會變的。只要把腦子弄亂,我們就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我們一定要在俄羅斯內部找到(符合)我們思想意識的人,找到我們的同盟軍」;「只有少數人,極少數人,才能感覺到或者認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麽....我們會找到毀謗他們的方法,宣布他們是社會渣滓。」

雖然不能說是艾倫·杜勒斯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但可以說這個和平演變計劃,與後來發生的許多事情不謀而合。

為了遏制蘇聯,西方國家采取了扼殺—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變戰略,長期對蘇聯進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並聯合其他國家反抗蘇聯(當時蘇聯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反過來,蘇聯為了打破東方的反蘇防線,不得不對中美兩線作戰,比如在中蘇邊界,當時總共投入了千億美元來保衛。

比如中蘇邊界有一個城市——布拉格維申斯克,雖然緊挨著阿穆爾河,但是民眾不能去阿穆爾河,為什麽?因為那裏構築了嚴密的工事;不僅人不能過去,就連兔子也過不去, 只有蚊蟲可以飛過,這甚至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動物無法遷徙。

這些都是西方和平演變策略的結果之一,雖然無足輕重,但潛移默化間影響著民眾的生活和思想。

其次,從內部因素來說,有戈巴卓夫的個人因素。有人認為,如果把戈巴卓夫個人當做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是誇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但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也從來也沒有否認個人在重大歷史發展關頭的影響,尤其是當這個人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時候。

此外,還有民族矛盾因素。蘇聯解體前,曾擁有130多個民族,除了俄羅斯民族、烏克蘭、烏茲別克、白俄羅斯,還有哈薩克、韃靼、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塔吉克、立陶宛、土庫曼、德意誌等等大量少數民族。

這些民族不僅數量多,而且各民族發展水平、文化差異都十分巨大。而在此情況下,蘇聯表現出了一種大民族沙利文主義,就是對內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這直接導致了其他少數民族的不滿。

而這種大民族的沙利文主義其實早在史太林時期就有所體現。當時為了馴服一個少數民族,史太林甚至會強迫一個民族整體遷移到幾千裏之外, 這種流放式的粗暴管理在少數民族心中留下了分裂的種子。這些都是1991年蘇聯解體的重要誘因。

不過,撇開這個外部的作用力,內部因素才是最本質的,如果沒有內部的瓦解,外部的因素再強大也不會如此迅速地發揮作用並取得成功。那麽蘇聯解體的內部根源是什麽?文章最後專門說一說這方面。

內部根源

前文說到蘇聯巔峰時期的軍事實力,超過了美國和北約,誇張地說只需7天就能踏平整個歐洲。但事實上,這樣的壓倒性優勢,是建立在一種比較特殊的經濟體制下,就是計劃經濟。

從1964年到1982年前後18年時間裏,蘇聯85%的工業投資都全用在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都被軍事開支消耗了,軍事開支高得嚇人。

而之所以這樣做,是源於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精神沖擊,這個著名的發展體制就是史太林模式,也叫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我們通常稱之為計劃經濟。

其實這種經濟體制我們也曾使用過,但幸運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逐漸拋棄了它,因為我們發現這不利於充分挖掘社會生產力。但不幸的是,當年蘇聯沒有及時改革並成功轉變這個體制,最終掉進了陷阱裏。

話說回來,為什麽蘇聯當時沒有及時並成功對此進行改革,可能核心原因還是因為喪失了對人民群眾核心利益的關切。脫離群眾,不以群眾的核心利益為最根本立足點,最終喪失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才是蘇共喪失執政地位,才是蘇聯亡國的最根本原因。

以前史太林曾講過一個安泰的故事。安泰是古希臘神話裏的一個英雄,據說安泰對他的生身母親——大地,有一種特殊的依戀之情,每當他與敵人搏鬥時,只要往母親身上一靠,就可以獲得新的力量,於是誰也不能戰勝他。後來,敵人獲知了這一秘密,便設法把他舉到空中,果然,離開地面的安泰在空中被打敗了。

史太林參照這個故事,就是想指出: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是共產黨「不可戰勝的關鍵」。

不僅是史太林,我們黨同樣有這樣的宗旨。毛主席說: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從群眾中去。劉少奇說:我們黨必須和廣大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如果和群眾聯系不好,就要發生危險,就會像安泰一樣被人扼死。

不僅是後來人,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擁有這樣的智慧。【孟子·盡心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哀公】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尚書·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據1991年初的民意調查統計,對蘇聯政府的支持率僅有13%,不支持率達73%;對蘇共的支持率僅有14%。喪失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是蘇共倒台、蘇聯解體的最核心、最根本、最致命的因素。

所以,在以上外部因素、內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蘇聯最終分崩離析了。

最大的惡果

古語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解體後,最終吞下這個惡果的不是別人,正是最普通的人民。

解體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是俄羅斯,它在1986年的時候GDP還相當於美國的一半,但到1999年的時候就降到了美國的1/10,從世界第6位跌到了第16位元。

由於政治動蕩和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十分明顯。在蘇聯時期, 國家幾乎包管百姓生活的全部, 衣食住行等各種消費價格低廉,並且當時盧布堅挺, 人們的生活質素能夠得到保障。

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全面私有化,幾乎所有商品價格飛漲,盧布價值更是一落千丈,百姓手中成千上萬的儲蓄很快就變成了一堆廢紙,導致人民生活極度艱辛。俄羅斯民間流傳著一句冷笑話:葉戈爾·利加喬夫奪走了我們的酒,而葉戈爾·蓋達爾奪走了我們的下酒菜。

此外,這種動蕩帶來的另一個惡果,是人才的嚴重流失,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結束。蘇聯解體後,許多科學實驗室被叫停,許多科研經費被削減甚至取消,許多科研人員被迫失業,由此導致的一個必然後果,就是人才的出走。

據官方統計,蘇聯解體10年來,跳槽經商的青年學者達40萬人,而流向其他國家的科研人才多達3萬人。1990—1996年間,俄羅斯科學院成員總數平均每年減少12.3%,研究人員平均每年減少8.79%。

而且,1994—1998年,40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占全國科研人員的比重從33%下降到26%,同期50歲以上的研究人員的比重從35%增長到46%。

而大部份移民的頂尖人才,最後都去了美國、英國和德國。可以說蘇聯解體後,歐美國家在人才培養這方面,白白撿到了一個大便宜。

不過,客觀來說,這些主要都是物質方面的下降或損失,雖影響巨大但不足以摧毀人民的意誌。從長遠來看,蘇聯解體給人民帶來的最大惡果,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是民族信仰的缺失。

以前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樣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蘇聯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突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層層包圍,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全面開花」。

那個時候的蘇聯人民是有信仰的,是充滿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

然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民的意識形態領域,直接陷入了「真空」狀態,不僅許多衛國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甚至包括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等等歷史人物,都遭到了來自歷史虛無主義的猛烈沖擊。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欲滅其國,先去其史」。民族信仰的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也許這才是蘇聯解體對俄羅斯人民造成的最大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