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60年代雲南的普米人被單獨辨識為普米族?四川的劃為藏族

2024-01-16歷史

開宗明義,雲南的普米族和四川藏區的拍木依藏族都是源自古代的甘青地區的西番,隨忽必烈遠征大理國後,分布在四川和雲南兩地的西番產生不同分化而成。

普米族是中國雲南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麗江市的寧蒗、玉龍、永勝等地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2020年人口為45012人。普米族的語言是普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羌語支。普米族沒有文字,通用漢字。

普米族姑娘

普米和藏族人屬於同源。

普米族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的後裔,漢文史書稱之為「西番」、「巴苴」等;其自稱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周圍的納西族和藏族人稱他們為「巴人」,是同一名稱的變體,意為「白人」。普米族和普米藏族實為同根同源之一體,它們均是來自普米口傳文明史中的「覺吾布知東,普米冉貢祖」的源頭,這句表現族群來源的詞句一般被理解為「雪水匯集之地,普米四祖分流」。

雲南的西番被辨識為普米族

西番居於甘肅省南部和青海省東部。忽必烈帶兵滅大理國時,便有一部份西蕃人跟隨蒙古軍隊南下,其中一些隨西路的兀良合台從今天的中甸進入維西,另一部份則隨中路的忽必烈由今天的寧範進入麗江北部地區。所以,從元朝開始,從維西往東經中甸、麗江、寧蒲都有西蕃分布。明王朝在西番人的主要聚居區設永寧土府,管轄剌次和、革甸、香羅甸、瓦魯四個長官司;又設蒗蕖土州(今寧範),土官都由西番貴族擔任。清代雲南境內的「西番」也稱為「巴苴」,大部份已經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暫定名為「西番族」。

普米族的分布地區

1954年,以林耀華等組成的民族辨識組對「西番」進行了民族辨識,發現「西番」族在語言、區域、經濟以及文化上所反映的獨特心理狀態等,自具有明顯的特征。這些特征與藏族不同,也應與以前泛指康藏區域的「西番」有區別,可認為單一的民族。西康境內「西番」受喇嘛教與藏族文化的影響較深,所以兩地「西番」族再進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

研究發現,西番」語與中甸藏語比較,在800個詞中,只有6個詞的語音詞義全同。因此「西番」語與藏語不是方言關系,而是不同的語言。西番信仰原始宗教丁巴教。寧蒗的少數西番信仰苯教。關於雲南境內的普米族的辨識工作,前後經歷了8年的時間。麗江專署民委會於1960年2月14日至17日召集全區少數民族代表座談會「名從主人」的原則,經與會西番代表的同意,「西番族」的名稱確定為「普米(系自稱,意為「白人」)。

西番的分布區域就是忽必烈的進軍路線

四川的西番被辨識為藏族

在四川省境內與普米族有親緣關系的民族被稱為「拍木依」,「普米藏族」,拍木依是 牦牛羌 的後裔之一,元、明、清時期是西番的一部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川西南被稱為西番各族群接受了西藏的藏傳佛教及藏族文字,與藏族形成了民族認同,從而形成藏族的一個支系。一直到1964年以前,他們都被稱為西番,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才由西番改為藏族。目前人口約6萬人,信奉藏傳佛教、雍仲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