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度爛大街的互不侵犯條約,熱衷簽約的是它,動輒撕毀的還是它?

2024-01-16歷史
#優質作者榜#引言

1941年6月22日之前,蘇聯紅軍還是德軍口中的「工人和農民同誌」。

僅僅過了一夜後,隨著300萬德軍大舉侵入蘇聯國土,蘇軍從同誌變成了腦子愚蠢的農夫,史太林更是成為希特勒的終極敵人。

之所以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皆因德國人把此前跟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撕毀了。既然鐵定了要開打?為什麽還要簽訂它呢?

(德軍)

一、盤點那些簽約卻不遵守的互不侵犯約定

以前都是史太林先撕毀條約的,現在突然被希特勒背刺。據說在得知德軍確實越過邊境後,他沈默了整整一個星期。

隨著蘇德戰爭的正式打響,之前兩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也成了天大的笑話和絕妙的諷刺。

事實上在二戰前後,類似的互不侵犯條約還有好幾個。其中,蘇聯與周邊國家簽訂的類似條約貌似數量最多。

比如時間較早的【蘇立互不侵犯條約】,是蘇聯在1926年9月和立陶宛簽訂的。此後在1932年,蘇聯又分別跟芬蘭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32年,芬蘭外長科斯基寧和蘇聯大使邁斯基簽訂條約)

1935年,蘇聯跟法國簽訂一份互助條約,這項條約是以遏制納粹德國對外發動侵略而制定的。到了1937年8月,也就是日軍大舉入侵中國一個月後,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兩年後的1939年8月,那份在世界上很知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又過了兩年,1941年4月時,蘇聯又跟日本簽訂了一份中立條約。

上述條約,都是蘇聯在二戰前後跟他國簽訂的。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和波蘭在1934年時,也簽訂過一份互不侵犯條約。

而諷刺的地方就在於,不管是蘇聯跟他國簽署的,還是其他國家相互簽署的,上述幾項條約後來都被撕毀了。

(蘇德簽約時,史太林和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

蘇聯和立陶宛的條約,隨著1940年蘇軍進入立陶宛而不復存在。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條約,還在1939年隨著蘇軍入侵芬蘭就失效了。

其他幾項類似的條約,同樣也伴隨著戰爭的開啟而慘遭撕毀。

二、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背後都是利益

比如蘇聯和芬蘭之間的糾葛,互不侵犯約定的背後,潛藏著兩國的歷史恩怨。沙俄時期,芬蘭遭受俄國侵占和奴役,直到十月革命爆發芬蘭才獲得獨立。

(蘇聯和芬蘭的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

此後蘇聯經過20多年的經濟建設實力大增,史太林認為自己有必要「解放」芬蘭人民。於是在1939年的冬天,20個師約45萬人的蘇軍,在2000輛坦克的掩護下對芬蘭發起了全線進攻。

本來誰都認為這是一場芬蘭必輸的戰爭。可在寒冬、卡累利阿地峽堅固工事、沒有經驗的指揮官這三個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蘇聯居然戰敗了。

眼看形勢對自己不利,第二年的3月,蘇聯率先提出了和談,這場經歷了一整個嚴冬的戰爭便草草收場。

而蘇聯與日本在1941年簽訂的所謂中立條約,則是兩國都有各自的盤算。蘇聯擔心已經入侵中國的日本北上侵略自己,這樣蘇聯就要面臨被日德從東西兩線夾擊的不利局面。

而日本則盤算著南下入侵東南亞,如果不「安撫」好蘇聯,自己有可能在入侵期間遭遇背刺。就這樣,雙方在1941年的春天與莫斯科簽署了條約。

松崗洋右作為日本外相,與史太林在火車站熱烈擁抱的照片,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一方是同盟陣營的成員,一方是軸心國,如此「親密」著實令人費解。

然而僅僅過了4年時間,百萬蘇軍南下,號稱堅不可摧的關東軍隨之土崩瓦解。蘇聯和日本之間非但沒有中立,二戰後,蘇聯還以戰勝國的身份,長期占領了日本的北方四島。

至於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跟蘇聯簽訂所謂的條約,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1940年夏天,隨著德國不斷侵略歐洲他國,感受到威脅的蘇聯為了獲得緩沖,順手牽羊就把立陶宛以及波羅的海的其他兩個國家都占領了。

而更為知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它的誕生是各大國相互博弈的產物。

二戰之前,史太林原本尋求跟英法簽訂一份互助類的條約,但雙方談判曠日持久,感到渺茫的史太林,隨之玩了一招大的——跟自己的死對頭希特勒簽約。隨著條約的火速簽訂,英法驚掉了下巴。

但是對史太林和希特勒來說,兩人透過條約,至少在表面上都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希特勒解決了東線之憂,可以轉過頭放心大膽對付英法。

史太林則贏得了戰爭準備時間,而且還順帶獲得了一份意外的大禮,占領了波蘭一半領土。因為就在條約簽訂一個月後,德國從西邊進攻,蘇聯從東邊入手,兩國將波蘭給瓜分了。德軍稱呼蘇軍為同誌,就是在這期間發生的。

(1939年,德軍和蘇軍在波蘭的布列斯特)

所以說,大國博弈,小國跟著遭殃。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都是博弈和算計,何必還要簽約呢,直接開幹不就是了。

還真別說,不少國家就想這麽玩。但是隨著一戰的結束,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準則變了。

三、大家都是「文明人」

一戰之前,歐洲各大列強玩的就是弱肉強食,國與國之間沒有任何準則,完全就是實力外露,誰拳頭硬誰說了算。

(1934年,德波兩國官員在華沙,左三是戈培爾)

但也正因為如此,導致後來玩脫了手,才爆發了慘烈的一戰。之後各大列強開始反思,擔心再這麽下去終究會玩死自己。

在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韋遜的推動下,所謂的「公開和平約定」交往形式,取代了過去秘密和宮廷式的交往。於是在一戰之後,世界開啟了條約簽訂的爆發時代。

簡單來說就是,國與國之間不能拳頭說了算,而是以外交為主,並且簽訂各種條約加以輔助。

(巴黎和會時期的英、意、法、美四國領導人)

表面上,各國都成了文明人。可實際上,一戰後簽訂的各種條約,絕大多數在後來都成了一紙空文。而且,條約這種形式,反倒成了策略手段,比如為自己爭取時間,采取緩兵之計等等。

也因此,後來隨著二戰的正式打響,此前的很多條約尤其是互不侵犯條約都失效了。隨著二戰結束,新的國際交往體系確立,互不侵犯條約時代也隨之終結。

參考資料

法制晚報.歷史解密:二戰中鮮為人知的蘇聯進攻芬蘭(圖).[OL].2004.12.27.

愛思想.第十一章: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西方外交思想.[OL].2008.07.11.

杜朝偉,孫才順.對蘇日中立條約的再認識[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