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真實的劉墉是個官二代,不是羅鍋,也不會正面與和珅硬剛

2024-08-09歷史

說起劉墉,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倒是對他「劉羅鍋」這個外號更熟悉些,估計這是因為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劉羅鍋】傳播得太廣了,不過真實的劉墉真是這樣嗎?

要是不是的話,那在歷史當中,劉墉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劉墉生平】

劉墉,也就是老百姓嘴裏的「宰相劉羅鍋」,1720 年在山東諸城出生。他才華橫溢,聲名遠揚,是清代有名的政治家,還是清代四大書法家當中的一位,被稱為「濃墨宰相」,還有【石庵詩集】這樣的經典作品傳世。

劉墉的家族在清代那可是名門望族,屬於特別輝煌、特別有榮光的科舉家族,他家的人在朝廷裏一代又一代地當官,他爹是乾隆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所以劉墉打小就得到了不錯的教育。

成年後,32 歲的劉墉靠著父親的關系,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還考中了二甲榜的第二名進士。隨後,他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職務,在散館做編修工作,就此踏上了仕途。

劉墉當官幾年後,職位往上升了,可又因為他父親辦理軍務有失誤受到牽連,被降回當編修了。

後來,劉統勛的危機沒了,劉墉又恢復了原來的官職。從乾隆二十一年起,劉墉漸漸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當官的前途特別好,先後被任命為安徽學政和江蘇學政,而且在這兩次去上任之前,乾隆皇帝都寫詩送給他。

這麽一看,乾隆帝對劉墉期望可高了,好在劉墉沒讓人失望,多次給出能切中關鍵的觀點和能行得通的辦法,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不過打從乾隆二十七年起,劉墉就在官場上經歷起起落落了。他雖說多次遭貶職,可始終堅守原則,絕不向官場的黑暗低頭,向來都因「當官清正廉潔」而出名,特別受百姓們信任。

哪怕是在乾隆皇帝跟前紅得發紫的和坤,劉墉也一直安安靜靜地守著自己。

後來,乾隆皇帝退位了,劉墉沒被「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套困住,嘉慶皇帝登基後,他還是被重用了。被重用的劉墉一直公正斷案、清正為官,幹了好多出色的政事,嘉慶皇帝很認可他憂國憂民的這份心。

最後,在 1805 年 1 月 24 日,劉墉在北京的家裏去世了,他活了 85 歲。嘉慶皇帝知道以後,追贈他為太子太保,給他的謚號是文清。從那以後,劉墉就因為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被大家所熟知。

【劉墉「羅鍋」?是假的】

當下,劉墉是個駝背這事,不管男女老少都曉得,那歷史上的劉墉到底是不是「羅鍋」呢?其實啊,這沒啥特別確鑿的史料依據,不過倒是有一些民間的雜記筆記流傳下來,能讓後人研究研究。

據記載,清代選官的標準裏有一專案測,這測試特別看重應試者的長相,規定當官的得五官周正、儀表好看,就是要把身有殘疾、長得醜的人篩掉,好讓清官上任後能更好地保住形象、樹立官威。

劉墉在乾隆十六年考中進士,就憑這一點,能肯定劉墉的「羅鍋」不是真的。

另外,按照清朝制度裏的「大挑」科目,參加考試的考生得身體端正筆直,高矮胖瘦都得合適,這些要求缺一個都不行,這能看出劉墉在體態方面應該沒啥毛病。既然是這樣,那為啥還會有「劉羅鍋」這個外號呢?

據記載,民間傳說劉墉個子挺高,可由於常年躬身讀書寫字,就有點駝背了,等劉墉到了七十多歲,駝背越發厲害。那時,劉墉在爬梯子,嘉慶皇帝瞧見後出了個謎:「後輩更比前輩高。」

劉墉回答「羅鍋」,讓皇帝特別高興,從那以後就有了「劉羅鍋」這一外號。另外,有資料顯示,嘉慶皇帝起初叫劉墉「劉駝子」,不是「劉羅鍋」,這麽看來,劉墉的確有點駝背。

不過呢,不管是在哪種記載裏面,都沒講劉墉生來就是「羅鍋」,而是因為他駝背,再加上嘉慶皇帝的封賞才這樣的。所以呀,劉墉的「羅鍋」是不真的。

【劉墉「圓滑」?是真的】

雖說劉墉的「羅鍋」不是真的,可他的「圓滑」卻是實打實的。劉墉當官在朝五十多年,那絕對是百姓嘴裏盡心盡力、為國家效力的好官,要說才情,他書讀得多,腦子轉得快。

要說當官,他清廉正直、毫不徇私,老是惦記著老百姓的難處;要說做事,他看著溫順柔弱,實則有骨氣,特別會周旋。

實際上,劉墉起初可不是這樣的,早年間,劉墉當官做事那叫一個雷厲風行,特別正直能幹,眼裏容不得一點臟東西,百姓都尊稱他為「劉公」,可後來在官場上經歷了好幾十年的沈浮,就變得會來事兒了。

那他的圓滑從哪能看出來呢?答案能從劉墉跟乾隆皇帝鬥智、跟和坤鬥法的各種事兒裏瞧出來。

首先,咱們來講講劉墉跟乾隆皇帝鬥智的那些事兒。

劉墉前半輩子是乾隆時期的大臣,要知道伴在皇帝身邊就跟伴在老虎身邊似的。乾隆帝特別喜歡玩文字遊戲,好在劉墉那張嘴「能說會道」,多次巧妙回答難題,甚至能讓皇帝高興,還不損害別人利益。所以語言就是劉墉防身的最強有力武器,這在乾隆朝堂上一次「重大拷問」的回答裏展現得特別充分。

那時候,乾隆皇帝問劉墉:「京城的九座城門,每天出去多少人,進來多少人呀?」劉墉不慌不忙地回答說:「皇上,總共就兩人。」

緊接著,劉墉又解釋:「萬歲呀,我講的這兩人,不是說具體的兩個人,而是說男人跟女人這兩類人。」

緊接著,乾隆又想故意為難:「那在我大清王朝,一年裏有多少人出生,又有多少人去世呀?」面對這個難題,劉墉依舊沈著冷靜地答道:「回萬歲爺,咱整個大清國一年就出生一人,去世十二人。」

話一說完,劉墉馬上又解釋起來:「臣講的一人,是指在同一年出生、屬相相同的人;那十二人呢,是指在同一年去世、屬相各不相同的人。」毫無疑問,劉墉這個回答把乾隆帝逗得特別高興,他也因此成功避開了殺頭的危險。

這麽一看,劉墉的語言功夫厲害得很,為人處世的圓滑也能瞧出個大概。講完劉墉跟乾隆帝鬥智的事兒,下面再瞅瞅他和和珅鬥法的故事。

兩人之間的爭鬥並非像民間傳說的那種大戰,不過人們覺得劉墉和和坤勢不兩立,這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大家都曉得劉墉是個好官,很受百姓喜歡,可和珅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大貪官。

和珅乃清朝中期乾隆那會的頭號權臣,深受皇帝信任,好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可就是權力太大,讓他盡會溜須拍馬,野心越來越大,滿腦子都是錢,最終成了個聲名狼藉的大貪官。

所以,碰上這麽個又有錢又有權還貪得無厭的人,劉墉壓根兒就瞧不上,不願意跟他混一塊,不過他也沒直接跟人家當面幹起來,而是靠著自己說話的本事聰明地反駁了這個奸佞之人。

這從好多事兒裏都能瞧出來,就像乾隆帝問劉墉國庫的銀錢咋沒剩多少了,劉墉特鎮定地說:掉河裏啦;接著皇帝又問咋不撈上來,劉墉回答「河深」,暗指這是和珅貪心不足、貪汙受賄造成的。

另外,要說民間那「劉墉與和坤大戰」的事兒,純粹是後人瞎編的,可能是被【宰相劉羅鍋】那部電視劇給帶偏了。為啥說是瞎編呢?就因為劉墉為人圓滑。

他們倆真正較勁的事兒得從乾隆時期的國泰貪汙那案子講起。到了乾隆後期,乾隆帝特別寵信和珅,就寵他一個。而劉墉一直在地方當官,這時候他也慢慢用「躺平」的辦法來擺脫困境。

乾隆四十七年的時候,朝廷裏的禦史錢灃告發山東巡撫國泰憑借權力謀取私利、貪婪放縱搞不正當的事,接著乾隆皇帝就派劉墉跟和珅等人去調查處理這個作弊的案子。

到了山東,劉墉公正執法,扮成道士到民間去走訪,一番調查後發現山東連著好幾年遭災,而且國泰為了邀功求賞,不停地給百姓加重賦稅,把百姓的日子弄得特別淒慘。

在這期間,有深厚背景的國泰為了逃避朝廷追查,私下找了和珅,想讓他幫忙打通關系。在這個案子裏,掌權的和珅有意偏向國泰,不過劉墉不怕權勢,堅持正義,極力爭辯,這才讓國泰最終受到懲罰。

後來,劉墉調到京城去當官了,可和珅還一直被皇帝特別寵愛。在這種情況下,劉墉不想跟他對著幹,所以就用一種搞笑的方式跟他相處。就像記載裏講的:「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就這麽著,乾隆駕崩以後,他倆私底下的鬥智鬥勇才算完事兒。

嘉慶皇帝登基以後,特別信任和看重劉墉,把他當作「定冊元老」,還指派劉墉去辦和珅貪汙的案子,最後把和珅的勢力完全清除掉了,讓官場變得清正廉潔。

瞧瞧劉墉這輩子,他知識淵博,熟讀各種經書,一門心思給老百姓謀取好處,處在「臟汙之地」

在其中能夠獨善其身,是一位既清廉又世故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