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主力部隊(三個師)開赴前線,抗擊侵略日寇。與此同時,延安總部還留守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等部隊大約九千余人,進行了統一整編,被編成了八個團。他們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守衛延安,負責八路軍總部機關的安全。而這支部隊對外的稱號是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負責管理這支部隊的主任是蕭勁光。
1937年12月,八路軍總部決定將後方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司令員仍由蕭勁光擔任,政委則由莫文驊擔任。新改編的留守兵團直接歸屬於八路軍總部指揮。蕭勁光將軍可能是中國共產黨開國將領中第一個擔任兵團司令員職務的將領。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似乎都沒有第二位擔任過這一職務的人。因此,蕭勁光將軍成為人民軍隊中兵團司令員的第一人。此外,他還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和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員,建國後又擔任過海軍司令員。憑借他為革命事業做出的貢獻,1955年,蕭勁光將軍被授予大將軍銜。
八路軍留守兵團在抗戰時期下轄八個主力團,負責守衛延安以及保衛八路軍總部的治安。這些主力團的團長在解放後也受到了相應的晉升。按排名不分先後,第一個主力團的團長是文年生將軍。他出生於湖南嶽陽縣,由於家境貧寒,在小時候面臨著溫飽問題。為了能夠解決溫飽問題,19歲的文年生加入了國民革命軍,並參與了北伐戰爭。然而,在1930年,他離開了腐敗、黑暗的國民革命軍集團,加入了工農紅軍建設隊伍,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道路。在紅軍隊伍中,文年生經歷了蘇區反圍剿戰爭、長征、東征等一系列戰役。抗戰時期,他擔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第八團的團長,肩負保衛延安的重任。
作為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文年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受到華北軍區司令員聶帥的稱贊,被譽為華北戰場上的"一枝花"。這個稱贊是指他在軍事才能上的出色表現,並不涉及外貌方面。文年生將軍因為立下赫赫戰功,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七團團長是尹國赤,他是江西永新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在根據地的保衛戰中,尹國赤也是紅軍隊伍中一位勇猛的將領,作戰勇敢,不畏犧牲。每次戰鬥一開始,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向前沖鋒,因此多次負傷。幸好,他每次都能夠頑強地康復過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逐漸垮了下來。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尹國赤的身體狀況惡化嚴重。由於年復一年地奔赴第一線作戰,他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恢復時間。最終,在1940年5月26日,尹國赤因積勞成疾去世。
六團團長是王兆相,他是陜西神木縣人,在很早就加入了革命事業。1932年加入了陜北紅軍遊擊隊,並在紅軍建設中擔任宣傳和政治委員等職務。同時他還擔任過軍事指揮官和陜北紅軍獨立第2師師長。作為一名經歷戰場洗禮的將領,王兆相是一位軍政兼優的人物。他在延安、晉西北、魯南、渤海和東北戰場等地都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王兆相為了革命事業奔波於祖國各地。因其功勛,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五團團長是白誌文,他是河北易縣人,在1929年加入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白誌文的最輝煌戰績發生在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他率領17名紅軍士兵俘獲敵軍200余人。這一表現得到了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的嘉獎,並獲得紅軍總部授予的三等紅星獎章一枚。可見,在紅軍時期,白誌文也是一位勇猛之將。然而,在後來的發展中,白誌文沒有像紅軍時期那樣引人註目。在抗戰時期擔任留守兵團五團團長,解放戰爭時負責華北野戰軍的後勤工作。這樣一來,他遠離了第一線戰鬥,因此在戰功方面自然無法與一線軍事將領相比。所以,在解放後的1955年,白誌文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四團團長是陳先瑞,他是河南商城人。陳先瑞是從紅25軍中嶄露頭角的開國中將,盡管在軍事指揮方面可能不及韓先楚和劉震等開國中將那樣出色,但作為班長,他帶領著兩位上將和一位中將走出了紅25軍。一個班能夠培養出兩位上將和一位中將,確實非常了不起。
三團團長是閻紅彥,他是陜西安定人(今屬子長縣)。子長縣出產了幾位開國將軍,其中閻紅彥就是其中之一。還有賀晉年、賀吉祥、李赤然、吳習智、陳克功等開國將領也都來自子長縣。然而,在這些將領中,閻紅彥的軍銜最高,為上將。其他幾位則都是少將。
二團團長是周仁傑,他是湖南茶陵縣人。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從事偵查工作,並擔任過營長、參謀長和團長等職務。盡管他在軍事方面沒有取得突出的戰績或表現,但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並參與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和贛西等多個重要戰役。盡管沒有揚名立萬,但他為革命事業付出了辛勤努力。因此,在建國後,周仁傑也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一團團長是賀晉年,如前所提到的,他來自陜西的子長縣,也是陜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一位對革命有著重大貢獻的開國將軍,賀晉年還擔任過東北野戰軍十二縱隊司令員以及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主力軍長。鑒於他的級別和立下的功勛,授予中將軍銜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1955年,賀晉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