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慈禧太後能執政數十載無恙,載灃卻執政三年清朝就滅亡了?

2024-04-14歷史

前言

滿清的最後幾年可以說讓人感到極為困惑,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之後,整個大清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

慈禧畢竟執政多年,她在朝堂上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溥儀年幼登基,再次出現主少國疑的情況,但令人遺憾的是,攝政王載灃並沒有展現出足夠的魄力和能力來拯救大清,事實上,他之後采取的三項舉措反而加速了滿清的滅亡速度。

一、變樣的內閣

說起來,載灃實際上是一個擅長發掘機會的人。作為庶子,他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爵位,但誰曾想,他的兄長繼承了皇位,而其他幾個兄弟也相繼辭世。爵位不能空懸,所以庶子載灃便登上了王位。

值得一提的是,當載灃繼承爵位時只有七歲,盡管他年紀小,但身份顯赫,因而享有很高的地位。

特別是在上個世紀初發生了德國人被義和團殺害的事件,慈禧太後便派遣載灃前往道歉。這無疑是一件嚴重的事情,派遣的人必須身份顯赫,作為親王的載灃則成為了最佳人選。隨著這一任務的完美完成,載灃逐漸獲得了慈禧的賞識。

隨著光緒帝病情惡化,慈禧太後開始著手選定下一位皇位繼承人,最終目光釘選了載灃之子溥儀。於是,溥儀的身份由一名普通的親王,一下子晉升為權勢熏天的攝政王。

目前的清政府可以說是站不穩腳跟,載灃剛剛上任,自然要著手改變現狀。改革被認為是改變現狀最佳途徑,即使多數人認為無法挽救大清,但仍然渴望一試。

隨後,載灃開始邀請各地代表前往北京共同商討大清當下應采取何種對策。我們還歷歷在目晚清時期的首次改革——戊戌變法,這一改革受到慈禧幹預中止。然而,戊戌變法的最終目標是效仿西方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

眾所周知,君主立憲制下皇帝的權力基本上都被內閣一把手所掌控。慈禧對於權力的重視不言而喻,可以想象她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情況的。然而,當前的大清已不復存在像慈禧這樣專斷掌權的統治者。而且,年幼的皇帝使得這種局面得以繼續保持下去。

各地代表們都認為,如果最初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失敗了,那麽現在可以學習英國的體制。

英法兩國當時都采用議會制度,即使載灃反對也無能為力,畢竟局勢已經如此嚴峻。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盡管面臨如此局勢,載灃仍然顯示出一些貪欲權力的跡象,這導致了一眾支持議會制的人產生了不滿之情。

作為攝政王,載灃可以說是整個大清的最高掌權者,在內閣成員的選拔中,最終權力自然而然地掌握在他手中。

內閣人員名單的構成令人費解,總共只有十三人,其中僅有少數漢族成員,而其他九人則為滿族和蒙古族。從這一點就可見內閣人員構成的不公平。

在這九人中,有五位都是皇室宗親,這使得情況與未設立立憲制時有何異?大清目前依然是由你們愛新覺羅家掌控。

既然情況如此,何必再繞著弄這內閣呢?可以說一經名單公布,立刻引發了軒然大波,導致眾人對載灃的舉動感到不滿。

民間憤怒迅速蔓延,面對眾人的反對聲,載灃不得不做出退讓。同年年底,他宣布解散皇室內閣。由於之前內閣的種種原因,導致載灃在民眾中的聲譽驟降,總而言之,他已經無法壓制局勢,只得無奈地召回袁世凱。

二、被排斥的袁世凱

為什麽要用「召回」這個詞呢?我相信大家對袁世凱與載灃之間的恩怨大致也有所了解。如果問載灃在朝中最鄙視的大臣是誰,他肯定毫不猶豫地會提到袁世凱的名字。

兩人之間的矛盾產生有諸多原因,最為重要的是袁世凱當年背叛了光緒帝,向慈禧太後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致死。載灃對於自己的親哥哥遭受如此磨難,都將責任歸咎於袁世凱,因而對他心存不滿。

當然也有人聲稱袁世凱得到慈禧的特別看重,已經對載灃在慈禧眼中的地位和恩寵產生了影響,因此兩人之間存在著權力和地位的競爭。

袁世凱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漢人,卻擁有著如此強大的軍權,這讓載灃等滿族宗親們感到無法平靜。

慈禧逝世後,載灃即位攝政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罷免袁世凱。兩人在慈禧在世時就一直在明爭暗鬥,現在載灃終於有權力,自然會對袁世凱采取行動。

當然,袁世凱早已意識到載灃對他並不喜歡,因此已經有所準備。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載灃的這一舉動有些輕率。在慈禧在世的時候,袁世凱備受寵信,長期掌握大權,而且他非常善於處世,在朝廷中聲名顯赫,他的輕易罷免必然會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

當談及政治手腕時,載灃顯然有所欠缺,他的莽撞簡單很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與其如此,倒不如效仿慈禧太後的明察秋毫,暗中施展手段。當時的漢臣大多將袁世凱視為首要依靠,因此要爭取漢臣們的支持處理袁世凱對載灃來說也非常棘手。

然而,載灃也是個富有想象力的人,既然無法得到漢臣的支持,索性就不依賴於漢臣。

三、朝堂失衡

眾所周知,少數民族政權通常對其他民族存在內在排斥。在大清這幾百年的歷史中,極少有漢族臣子能夠在朝中權傾朝野。

然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八旗失去了重要性,他們不得不轉而重用漢人。當然,與此同時,慈禧太後也在培養滿人,她的目的是為了實作朝廷的整體平衡。

無論滿臣多還是漢臣多,都不利於實作平衡。然而,載灃上台後開始大量任用滿臣,並持續打壓漢臣。同時,被譽為「四大中興之臣」的張之洞也於1909年逝世,而袁世凱則被載灃罷免。

在當前的朝堂中,可以說漢臣的影響力已經相當有限了。當然,這對滿族來說是叫人高興的事,但從整個大清的長遠利益來看,這未必是件好事。

盡管如今滿族人口仍然只有漢族人口的1/10,但大清的軍政大權卻仍然掌握在皇室宗親手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漢族官員並非沒有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人。載灃的大權獨攬導致大清失去了漢族官員和地方的支持。

結語

盡管載灃內心渴望改變當下狀況,但實際上他卻毫無能力,既缺乏政治智慧,又缺乏決斷力,正如後人所言。

盡管大清的覆滅不能完全歸咎於載灃一人,但必須指出的是,他上台後實施的一些錯誤措施直接導致了大清的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