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2年蘇聯認清局勢,要和中國緩和關系,鄧小平:先答應三個要求

2024-01-05歷史

1979年初,人民解放軍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次戰爭解放軍出動20萬人,一路打到諒山才收兵。

解放軍的攻勢摧枯拉朽,但這支進攻部隊其實並非主力。無論雲南戰線還是廣西戰線,士兵都以新兵為主,一部份人甚至入伍剛1個月。

新兵參戰的幕後沒有什麽另類戰術或策略,純粹是因為解放軍抽不出兵力來南方。

當時北方幾個軍區枕戈待旦,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上放了百萬大軍,戰爭一觸即發。但南方事發緊急,軍委要調20萬人南下,無奈之下各軍區只能自己征兵。

#優質作者榜#中蘇在冷戰中期的對峙,是影響歐亞局勢,改變冷戰方向的軍事事件。特別是後來中美建交,逼得蘇聯扶持越南,並入侵阿富汗,另找南下的通道。

那時,蘇聯對華的態度一直很難琢磨 ,兩軍劍拔弩張,蘇聯嚷嚷著要動核武,但蘇共也一直偷偷爭取和中共交流。

可惜的是,從1966年到1982年,兩國的聯系中斷了十幾年。直到布里茲涅夫生命的最後一年,他才主動對華伸出橄欖枝,希望結束對峙。

1982年,小平同誌收到布里茲涅夫的善意後,他堅持讓蘇聯答應「三大要求」,然後再談。圍繞這三大要求,中蘇拉扯了6年。

那麽,在中蘇對峙期間,蘇聯對華態度是怎麽變化的?小平同誌讓蘇聯必須接受的「三大要求」是什麽?中蘇的關系變化,對蘇聯又有什麽影響呢?

【一】

布里茲涅夫上台,搞砸了中蘇和解

建國初期,中蘇之間曾有短暫的蜜月期。有人說,這段中蘇蜜月有10年時間,但事實上不到8年。

從一五計劃的1953年開始,之後的5年間是中國和蘇聯親密無間的時期。但從1958年開始,中蘇關系就走了下坡路,直到1960年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兩國開始「鬥氣」。

1962年,中蘇關系徹底破裂。

中蘇關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蘇聯胃口太大。 當時,赫魯曉夫仗著中國對海軍、核武器都有很大需求,獅子大張口地要在中國部署核潛艇,修長波電台。

赫魯曉夫個人風格比較囂張,有上級指揮下級、大哥教訓小弟的氣場。而毛主席嚴厲拒絕了赫魯曉夫,結果赫魯曉夫惱羞成怒,叫停中蘇合作,這是中蘇關系破裂的起點。

赫魯曉夫執政後期,中蘇關系一直很緊張, 直到他下台後,一個叫布里茲涅夫的烏克蘭高級幹部上台,蘇聯的氣象看似煥然一新。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原子彈也爆炸,兩件事就差幾天。

中國有了獨立的核力量,這對蘇聯來說是個尷尬的訊息,因為中國的導彈技術也在發展,如果兩彈結合,蘇聯在軍事上就不敢說對華有優勢。

與此同時,蘇聯當時在和美國的競賽裏也處在下風,在中東和印度的戰略投資沒什麽回報,蘇聯需要中國支持自己。

於是乎,1964年末,布里茲涅夫邀請中國高層來莫斯科聚會,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的慶典。

中共中央開會後,決定「探探深淺」,派出周總理和賀龍率領代表團前往莫斯科。雙方都對這次聚會期望很高,兩黨希望能消除誤會,攜手發展。

但在存取時,周恩來很快發現蘇聯人死性不改,心底裏還是要走「大國沙文」的路線,尤其在外交上,還是赫魯曉夫那套「指手畫腳」。

在聚會的一次酒會上,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居然建議讓中國「換換領袖」,還大言不慚地對中國的外交指指點點。

馬利諾夫斯基當時已經喝得醉醺醺, 但這些話非常刺耳,在場的中國代表們都很抗拒,賀龍元帥面露難色,表示「我們應該退場抗議」。

見中方代表團反應強烈,布里茲涅夫等人表示「部長喝多了,不要計較」。雖然蘇聯人愛喝酒,喝醉了也愛吹牛,但這種話顯然不是玩笑話。

周總理認為,這話是一種非正式的宣言,看來蘇聯還是喜歡指手畫腳,還是要當「老子黨」。

在之後的會談裏,兩黨之間又發生爭執 ,中共要求蘇共保證放棄赫魯曉夫的對抗路線,並且要做個聲明。

蘇共則堅決不同意,哪怕蘇聯已經是「勛宗時代」,但蘇共高層認為赫魯曉夫的對華路線「不全是錯的」,原因竟是「中國並未在國際革命上和蘇聯保持高度一致」。

與會最後,蘇聯高層甚至說出一些「人身攻擊」的話,直接導致雙方的談判不歡而散。

此後,從1965年到1966年,中共接連拒絕蘇共「世界共產黨大會」和「蘇共二十三大」的邀請,雙方的聯系至此斷絕。

【二】

蘇聯全面南下,小平提出三大要求

1969年,中蘇軍隊在珍寶島發生武裝沖突,蘇軍非常激進,曾主張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後來,兩軍又在黑龍江和新疆地區發生數次沖突,蘇聯也制造了「鐵列克提事件」,造成中國解放軍的傷亡。

沖突發生後,蘇聯開始在中國北方屯兵百萬,其中大部份是蘇軍二線部隊,因為蘇聯的精銳很多部署在西部的歐洲邊境對峙北約。

盡管是解放軍對峙的蘇軍是二線部隊為主,但以蘇聯當時的實力,也足以給中國壓力。

蘇聯的壓力,讓解放軍改變了軍事戰略,暫緩了東南沿海的海防建設,專心在內陸搞防禦。

直到今天,西北地區和內蒙還有很多「人造山」,中部山區有不少數碼代號的超大型「三防」工事,這都是防禦蘇聯時留下的。

然而,因為對蘇防禦導致國內圍繞打仗而工作,工農業產值萎縮,極大加重了中國的經濟負擔。至70年代,蘇聯國勢正盛,中國為了戰略平衡,開始和美國緩和關系。

1971年起,中美開始接觸,蘇聯則對中美握手非常不悅。布里茲涅夫雖然驕縱,但他也知道中國非同小可,一舉一動都能影響亞歐大陸的局勢。

70年代中期,中國第一代領導高層接連逝世,蘇聯政府派出外交人員吊唁,兩國的關系有些許緩和。

但1978-1979年,隨著蘇聯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蘇軍入侵阿富汗,兩國關系又緊張起來。

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還要建立「印支聯邦」,這是中國堅決反對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也是為了打破美國在南方的封鎖,但這場戰爭也發生在中國邊上,引起了中國政府的警惕。

中國不可能看著邊境失火而不加阻止,於是當越南貪婪地入侵中國邊境時,解放軍馬上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打消了越南的囂張氣焰。

與此同時,蘇阿戰爭也陷入漫長的的治安戰時期,蘇軍在興都庫什山脈和阿富汗聖戰者「捉迷藏」,士兵傷亡倒是其次,武器、糧食、藥品、軍餉等巨大的戰爭消耗重創了蘇聯經濟。

蘇聯知道,繼續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但要破局,必須要「清理欠賬」,首先就是得消除中蘇之間十余年的嫌隙。

1982年初,布里茲涅夫來到中亞的烏茲別克,在首都塔什幹發表了講話。布里茲涅夫一改常態,宣布:

「蘇共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蘇聯承認一個中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這場「塔什幹講話」在世界外交史上很重要, 它代表蘇聯在長達15年的中蘇對峙裏首先低頭,要緩和與中國的關系。

布里茲涅夫投擲橄欖枝,中國這邊得知訊息後比較驚訝。因為這位領袖一直很強勢,喊打喊殺,目中無人。

但高層明白,眼下蘇聯麻煩纏身,國勢今非昔比,布里茲涅夫確實有對華緩和的動機。

當時,主持政治局的領導人們開了會,小平同誌主張「接蘇聯的橄欖枝,但不能沖動」 ,他讓外交部東歐司開個記者會,表達中國政府的主張。

在記者會上,中方對蘇聯的要求有三個,都很硬性:第一要蘇聯撤走中蘇邊境的百萬大軍;第二要蘇聯命令越南離開柬埔寨;最後要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

鄧小平的「三大要求」透過外交部傳給了蘇聯,蘇聯政府馬上感到了壓力,隨後派出代表團和中國政府進行會談。

鄧小平曾說:「蘇聯答應這些要求,兩國領導人可以隨時見面,在任何地方都行。」

但可惜的是,中蘇談了5年,也沒有確切的結果。

【三】

中蘇對峙,也讓蘇聯元氣大傷

冷戰時期,蘇聯畢竟是超級大國,有自身的戰略利益,以及國際地位,因而不可能因為中國的要求而立即改變國策。

但蘇聯表示,能最先做到的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撤軍 ,其實這所謂的「百萬大軍」在後期也是虛張聲勢,具體人數不到50萬,撤也就撤走了,還節省軍費。

至於從阿富汗撤軍,以及讓越南從柬埔寨撤軍,蘇聯一直沒能答應。 蘇聯政府在這些地方下了血本,輕易無法拋棄,越南人也不會同意。

當時,越南20萬大軍在柬埔寨打仗,把國運都賭了上去,黎筍不可能吐出這塊肉。

然而,在1982年末,帶領蘇聯走過國勢巔峰的布里茲涅夫同誌去世了。之後3年,蘇聯政治不太穩定,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都是上台一年多就去世,蘇聯三年間連喪三位國主。

最後,蘇共中央找了年輕的戈巴卓夫當主席。

戈巴卓夫是個有新思想的人,曾受到安德羅波夫的器重,他上台後宣布要進行改革,並緩和同海外「傳統鄰居」的關系。

見中蘇緩和有望,在1985年,小平同誌透過羅馬尼亞領袖壽西斯古給蘇共帶話:

「讓越南撤出柬埔寨,我鄧小平可以去蘇聯見戈巴卓夫。」

這話讓蘇共中央很高興,次年夏天,戈巴卓夫就在海參崴講話,宣布要大力改善和中國的關系。當時蘇聯已經開始從阿富汗撤軍,中蘇之間的矛盾只剩下越南和柬埔寨。

而中國重視越柬關系,是因為中南半島的局勢也影響著中國的經濟。如果越南建立「印支聯邦」,會打亂東南亞局勢,威脅中國南方的海上貿易,甚至給兩廣、雲南數省施加壓力。

南方是中國當時經濟發展的龍頭,這裏如果出亂,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會受影響。

1986年,越南反華領導人黎筍去世,越南新政府表示想和中國緩和關系,希望給點時間讓國家轉向。至此,中蘇之間最後一塊障礙也軟化了。

越南低頭,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撐不住了,在柬埔寨和中國邊境「兩線作戰」的越軍軍費開支很大,導致國內經濟雕敝,貨幣貶值幾十倍,民眾怨聲載道。

同時,因為蘇聯年年減少對越南的支持,越南只好自掏腰包買物資。一個熱帶地區的國家,居然連大米都要去進口,這也預示著當時的東南亞即將洗牌進入穩定。

1988年,中蘇之間徹底沒了阻礙, 但可惜的是,在這一年,蘇聯自己的經濟已經要垮了。

蘇聯侵阿戰爭花了近800億美金軍費,最後顆粒無收,他們每年還給越南20億美金去打仗,本身對外開銷就很大。 加之80年代末石油價格下跌,蘇聯自己揭不開鍋了。

1989年,越南徹底離開柬埔寨,東南亞問題解決了 。同年5月,戈巴卓夫訪華,中蘇關系中斷20多年後再次修復。

只是這次存取中,小平同誌提出「只握手,不擁抱」,給了蘇聯人一個資訊:時代變了,我們回不到從前。

後來,在對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報告中,戈巴卓夫指出: 和南部鄰國中國交惡,是蘇聯歷史上最嚴重的失誤,是導致國家戰略失衡,經濟虧損的主因。

報告呈遞之後,最高蘇維埃基本同意總書記的意見,蘇聯開始和中國商議經濟、軍事合作的細節。可惜的是,蘇聯的國力虧損已經病入膏肓,沒兩年就走向了解體。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細說中蘇關系恢復】,戴秉國

2.【鄧小平與中蘇關系正常化】,夏明星,程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