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4年,毛主席接見誌願軍英雄,陳仁華卻突然消失,32年後才現身

2024-04-25歷史

1954年深秋,毛主席準備在北京檢閱抗美援朝英雄代表。

遠在北韓的陳仁華得知自己也在受邀名單中後,激動的睡不著覺,他在腦海裏幻想著和毛主席握手,跟毛主席聊天。

轉眼間,北京那邊毛主席的檢閱儀式已經結束了,而陳仁華卻始終不見人影,似乎是人間蒸發了一樣。

一直到1986年,在偶然的機會下,記者發現了陳仁華的存在,了解了很長一段時間來發生的事情,這才揭開了陳仁華銷聲匿跡的秘密。

特等功臣,元帥接見

1986年3月,四川省萬縣分水鎮的一個名叫陳仁華的老人,引起了遠道而來的記者關註。

他們聽說,這位老人曾經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老英雄,身上有著不少英雄事跡,便心生好奇,決定前往采訪。

如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陳仁華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身上有著屬於退伍老兵的特有的風采,尤其是談到自己的戰鬥經歷時,老人更是神采飛揚,好像一下子年輕了不少。

萬縣就是陳仁華的家鄉,這麽多年來,他一直在這裏工作和生活,他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也把自己的心血都澆灌到了土地之上。

遠離戰場之後,他就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只是,屬於一名軍人的沸騰的血液,還是會時不時地在他的身體裏燃燒。

別看他現在只是個平平無奇的老爺子,年輕的時候,作為戰鬥英雄,老人還受到過彭老總和賀老總的接見。

那是1953年10月,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迎來了一批從國內來此的親人,解放軍慰問團,這個團隊,由賀龍元帥親自率領。

慰問團,顧名思義,自然是慰問出生入死的誌願軍戰士們,陳仁華作為建立了耀眼功勛的戰鬥英雄,自然在受接見的行列當中。

不管是久經沙場的彭老總,還是身經百戰的賀老總,在了解他的英勇事跡之後,都對他贊不絕口, 兩位元帥還特意在軍部獎勵給他的筆記本上簽字,留作紀念。

他們合影留念,陳仁華也把自己最意氣風發的時刻定格在了鏡頭當中。

參加宴會時,賀老總還相當真誠地說:

能夠和誌願軍英雄們一起合影,這是解放軍戰士們的光榮。

可見,在兩位軍中首長的心中,不管是陳仁華還是其他的英勇戰士,都有著極重的分量。

第二年的秋天,北韓領導人 金日成 也接見了誌願軍功臣,其中就包括陳仁華。

遙想當初遠離家鄉,遠離祖國,在異國他鄉的戰場上出生入死,為的不就是看到愛好和平的人們臉上最熱情的笑容嗎?

軍功章,獎勵,榮譽,這些是王冠上的珍珠,讓這頂王冠更加璀璨奪目,屬於錦上添花的存在,但屬於王冠的主體,讓陳仁華自己最驕傲的,還是他完成了軍人的使命,完成了祖國的期待。

對於一個一心為國的戰士而言,沒有什麽比打勝仗更令人開心,也沒有什麽比被首長肯定來得更榮耀。

陳仁華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些振奮人心的時刻。

從陳仁華老爺子這裏,記者聽到了很多故事,了解了更加磅礴的英雄氣概,他們深挖英雄的故事,為的就是讓英雄被更多的人知道。

誌願軍

人們也應該知道,是誰在為了民族的命運而負重前行,又是誰在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所有的力量,只為了給人民撐起一片天。

一個民族必須有榜樣,一個國家才會有希望。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陳仁華這位出生入死的戰鬥英雄,手握那麽多的軍功章,卻一直沒有得到正式部門的認可。

然而,讓記者最為遺憾的是,他曾在毛主席的受邀名單上,但毛主席接見的當天,他卻並不在場。

在檔案資料記載上,陳仁華這個名字好像突然就消失了,哪裏都沒有出現,一個英雄,明明還存在,卻在光榮簿上憑空失蹤。

本著求真求實的精神,記者翻閱了各種資料,確認老人的身份。

終於,他們在1953年的【人民日報】上,看到了 陳仁華 三個字,而他的名字,就在特等功臣的名單當中。

這麽看來,老人的身份確實屬實,只是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恐怕還需要聯系知情人士,才能解惑。

好在當年北韓戰場上,認識陳仁華的人還在,他的老排長,同樣的英雄老兵任誌明,在相關人士的聯系之下,了解了他的近況。

為自己的兵正名,老排長義不容辭。

陳仁華當初所在的部隊57軍的師政治部和軍部辦公室,也都竭盡所能,配合完成老人的身份證明。

在各種權威資料的佐證之下,在老排長等親歷者的證明之下,陳仁華建立的功勛,也得到了相對完整的還原,五十年代的往事,就此一幕幕浮現。

圖片來源網絡

以身為刃,不懼犧牲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前,陳仁華還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小夥子,1951年3月,他才參軍入伍。

也就是說,投身北韓戰場之時,他其實還是一個青澀又稚嫩的新兵蛋子,沒有什麽作戰經驗,只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與勇氣。

保家衛國,不談恐懼,不談退縮,在陳仁華的字典裏,只有兩個字,突破。

打完第一仗,這個天賦異稟的新兵就立了功,後來因為繳獲戰利品,俘虜敵人,他又立了二等功,但真正讓他成為特等功臣的,還是1953年的夏季反擊戰。

當時,聯合國軍與南韓軍隊都在做最後的反撲,而且反撲的力度也格外猛烈,不過,誌願軍戰士們同樣堅守到了最後,沒有給他們任何一點機會。

誌願軍戰士

1953年6月12日,陳仁華所在的部隊開啟了對於十字架山的奪取戰役,山上的主峰,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敵軍的一個團圍繞著主峰展開了防禦建設,他們還利用山地地形以及眾多的坑道來布置陷阱,和我軍主力部隊打得有來有回。

敵人火力點的攻勢異常兇猛,如果不能在搶奪主峰之前,先把對方的火力點摧毀,我軍非常容易受到阻撓,進而付出極大的代價。

陳仁華此時一馬當先,在戰役的關鍵階段展現出了莫大的擔當,前前後後四個火力點,都在他的猛攻之下被成功摧毀。

前方的道路,也基本被掃平,除了通往主峰的最後一個火力點,這是敵人最後的倚仗,因此他們在防守過程中也是更加賣力,不想給我軍留下任何一點機會。

不可否認的是,在最後一個火力點面前,我軍確實面臨了極大的難題。

任誌明作為排長,正在飛快地動著腦筋,思考如何在盡量保全我軍戰鬥能力的情況下,對敵人的火力點實行爆破。

在當下這個艱難的環境當中,任何一種可以想出來的辦法,都需要我軍付出犧牲。而犧牲,這是戰士們最不願意看到戰友面臨的事情。

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際,陳仁華動了,始終奮勇爭先的他,一個人拿著炸藥包和手榴彈,在通往火力點的道路上匍匐前行。

他的速度很快,動作的調整非常靈活,目標也異常堅定,可是,任誌明還是看得心驚膽戰。

這是因為,敵人發射的炮彈無處不在,有的彈藥甚至就在陳仁華的身邊炸開,盡管他已經全神貫註,用了最大的能力來閃避,還是免不了會受到傷害。

好在他很能忍,整個匍匐前進的過程,都保持著相對勻稱的加速度,像一只遊走在森林當中的猛獸一般,露出了閃著森冷光芒的獠牙。

這一年,陳仁華只有24歲,身體機能正處於最好的狀態,腎上腺素在那一刻恐怕也被充分調動,他的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付出什麽代價,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他也要炸掉目標。

抱著這樣的決心,他忘記了生死,忘記了疼痛,義無反顧地向前沖,而在敵人的眼中,陳仁華的形象,恐怕和死神也差不了太多。

到達火力點下方的巖壁之後,陳仁華咬了咬牙,積蓄著全身的力量,奮不顧身,頂著槍林彈雨向上一跳,成功把炸藥包塞進了火力點處。

完成這個動作,就意味著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一大半,而後,他又把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榴彈也塞了進去,毫不猶豫地拉開引線。

炸藥爆炸的威力堪稱巨大,火力點順利地被陳仁華所摧毀,同時,他也被爆炸的余波掀翻到了地上,頭暈眼花了好一陣子。

剛剛恢復一些,他又馬上站起來,帶領戰士們繼續向前沖,最終把我軍的軍旗插到了陣地上,成功搶到了這個至關重要的地帶。

經此一役,陳仁華留下了終生的殘疾,也被認定為特等功臣,部隊的首長們,老排長任誌明,讓他的光輝事跡重現於世間。

手續未妥,低調生活

有了這些強有力的證明材料,陳仁華的身份自然是不需要再質疑,不過,他為何會突然之間消失,連名字都沒有在證明檔上出現呢?

這個問題,就得從他退伍回家之時說起了。

1954年秋, 毛主席準備在北京檢閱抗美援朝英雄代表。當時的陳仁華作為67軍的唯一代表,肯定是在毛主席的受邀名單中的。

但是,當他在北韓醫院得知這個訊息後,由於太過高興,再加上腦袋被炮彈炸傷過,一時間接受不了刺激,暈倒在地。

醫護人員費了好大力氣才將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等他醒來後,毛主席的檢閱儀式已經過去20多天了。

他雖然十分難過和遺憾,但作為一名戰士,一個共產黨員,他調整好心態後,毅然決然選擇了復員轉業。

1954年12月,陳仁華拿著 三等乙級殘廢證 回到了老家萬縣,在和自己的親人團聚之前,他們首先來到縣上,還得到了副縣長的招待。

不過,歸心似箭的陳仁華卻不想留下來和大家寒暄,他總覺得,既然回來了,以後有的是機會碰面,現在他最想做的,還是回家,所以連夜出發,一刻也沒有耽擱。

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他在回家之前,沒有妥善地辦理相關手續。

按理來說,復員軍人回老家,需要到各級行政單位辦理相關手續,報上自己的名字,還要送出一些材料。

但是這些事情,陳仁華都沒有做,檔案記錄上自然也就沒有他的名字,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上報的名單上,陳仁華便不復存在了。

沒有這些權威官方的材料,陳仁華的特等功臣身份就沒有辦法認定,因此這麽多年來,就算他的英雄事跡被一部份政府工作人員知曉,他們也沒有權利對他做任何新的認定。

光榮榜上,功勞簿上,他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他的消失,也正是源自於此。

對於這些功勞,他倒是也不甚在意,對於他而言,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踏踏實實工作和生活,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這就已經夠了。

所以在鎮上的煤礦工作之時,他始終積極地發揮著作用,敢為人先,永遠和工人們奮鬥在一起。

除了關註生產產量之外,陳仁華也非常關註安全生產的過程,對他而言,安全二字始終是紅線,他希望所有的工人們都能平平安安上工,平平安安回家。

他緊抓安全生產不放,關註每一個流程的標準化,了解每一個操作的安全保障,從而提升所有工人心中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網絡

在他擔任幹部的那段時間,整個煤礦沒有發生過任何一起安全事故,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1985年退休之後,陳仁華回到了老家,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本就是農民出身,如今又回歸農民本色,他自然是樂在其中。

除了辛勤勞動之外,陳仁華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熱心腸。誰家有困難,他都願意出手幫一幫,生產隊上有好事,他也願意先讓給別人。

在他看來,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遇到困難和危險時,黨員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身邊,在享受成果時,黨員要藏在人民群眾身後。

他的家,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也並不十分誇張,家裏的每一件器物都上了年頭,他和妻子也因為傷病問題而衰弱。

圖片來源網絡

生活的種種困難擺在眼前,老英雄卻還是像從前那樣坦然無畏,他從來沒有誇耀過自己的功績,也從不向政府要求特殊照顧。

他認為,自己做過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個軍人和黨員的本分,而在有生之年,他也不願意給國家增添任何的負擔。

結語: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是黨員同誌的作風,也是陳仁華堅持一生的原則。

在戰場之上,他建立了特等功勛的英雄,在戰場之下,他是平淡低調、舍己為人的模範,好在,英雄的事跡最終還是水落石出,英雄的身份沒有被掩蓋在歲月的塵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