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祭祀及有關的物事如祖廟、牌位和禮器有約束與警示的作用,並作為氏族凝聚的象征,神話則賦予氏族徽章,以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英雄神話幾乎總是千篇一律地講述宗族祖先的功德行為,他們正因此而在祭祀時受人贊頌。帝王自然可以透過宣揚祖德的辦法來謀取最大利益,但無論任何等級的統治者,都必須靠行動取得自己的地位。
城邑、氏族和宗族的分級分層,組成了一幅理想化的政治結構圖。一般情況下,這個系統可能正常運轉,但它的平衡終究是脆弱的。每個氏族都宣稱自己是神的後裔,並為統治權而奮鬥;就神話的意義來講,它們即非全部,至少大多數都有資格取得這種權力。氏族內部的宗族也分化為很多等級,它們日益分散,相互間的地位差別日益縮小,變得相對而無明顯的界限。換言之,親族制本身已不能嚴格維持層序體系,不得不把其他因素引入這個平衡面中來。
對維持眾多競爭者的政治平衡最有影響的因素之一,便是以「功」(merit)為基礎的價值評判。生而具有治人的資格還不夠,還必須靠行動贏得被統治者的擁護,才能真正取得統治權。為何周朝而不是夏朝或商朝成為天命的統治者?【詩·大雅·皇矣】的解釋如下: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
維彼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上帝的裁判,均以統治者的成與敗、放縱與節制為基礎。這種裁判便稱為「天命」。它將選擇的權力歸之於「上天」,正是周人觀念的典型反映。夏、商是否使用這個觀念尚有疑問,但統治權須以「報應」(deservedness)為基礎的觀念,無論基於上帝的認識還是基於被統治者的認識,至少可以追溯至商代。當然,夏朝的王權並非奪之於另一個王朝,便無須為它所占據的至尊地位做任何道德辯解。但殷商卻奪了夏的統治權,而且,確實為自己的行為大大辯護了一番。【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商朝建立者湯在討伐夏桀的路上對其部眾的訓詞: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夏桀的下場最終也成了商代末帝紂的下場。商紂暴虐無道,為人痛恨,周人於是舉兵伐之。孟子將此二人斥之為「殘賊之人」、「一夫」,殺死他們是正義的懲罰,不可與弒君同日而語。
河南鄭州商代城墻遺跡,高約2.5米
於是,政治王朝的覆沒是由於君王無道,失去了統治的資格;新王朝的建立者推翻舊王朝,成就了功業,這是符合民眾心願的行動。古代中國的王朝迴圈與文明的盛衰並無幹系,它僅僅意味著個別社會集團政治命運的變幻,其領袖取得或失去建立統治的道德權威。
顯然,把「功」說成建立統治的基礎,這大概是儒學的理想。然而,商周兩朝的確曾借這個觀念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因此,這個觀念可視為古代中國權術的一個組成部份。對此,只要讀一讀【尚書】便可明了。此外,前文所引【尚書】的文字已說得很清楚:新王朝的道德權威僅是金幣的一面,另一面便是恫嚇:「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使統治集團能夠將其威脅付諸實行的強制力量,主要根源於何處?
商代蔔辭中的「族」字。它在圖中有幾種寫法,大小不一,相互間略有差異
「族」本身,大概就是最重要的社會強制組織。族規即是社會的基本法律。「甲骨文的族字包括兩個部份:上為一面旗幟,下為一支箭,其本義為軍事組織。丁山這個解釋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古代中國旗幟與軍隊的聯系人所共知,甲骨文中‘族’被表現為戰爭中的行動團體。其規模大約平均一百人,由來自一百個家庭的一百個男子組成。因此,族的首領不僅是宗族或分支宗族的長老,同時也是軍事頭目。他的日常吩咐也須像軍事命令一樣得到服從。冒犯族長會招致嚴厲懲罰,如斷肢以至處死。「王」這個表示所有宗族最高首領的詞,據說是從刑具鉞上的圖案演變而來。在中國青銅時代,制造武器,包括制造威猛的戰車上的部件,是青銅的主要用途之一。
兩件商代銅鉞。左邊一件(高約40厘米)出於河南安陽殷墟;右邊一件(高約32厘米)出於山東益都蘇埠屯,這一地區可能為與商代同時的另一個國家所控制。
近年在殷墟發現的商代車馬
族內的行為規範於三代時期組譯為禮。大多數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專家都認為:禮實際上便是法。長老控制族人之權表現為祭禮對宗族成員的束縛。同一父系宗族的成員都視自己歸同一男性祖先的後裔,祖先祭祀就象征著這個事實,並將其具體化了。【儀禮】中交代了有關儀式的過程和細節,但我們最熟悉的還是與這些祭典有關的具體物事。首先是祖廟,它不僅充作祭祀的活動場所,而且本身就成為一個象征,既為儀式的中心,也是國家事務的中心。祖廟分為若幹等級,大概與宗族的分層相契合。【左傳】(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2年)稱親族有三級:一為姓,二為宗,三為族,又謂祖廟也分三等:宗廟、祖廟、禰廟。這些親族首先都有一座與之地位相當的神廟,作為親族秩序的中心。【禮記·曲禮】中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後。」【禮記·曲禮】。祖廟及有關物事的重要性,反映了祖先祭祀在周代制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禮記·祭統】說得很明白: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惟賢者能盡祭之義。【禮記·祭統】。
為了強化「自中出生於心」的禮儀,王者要定期巡守,看領主們的祖祭是否行之無誤。據【禮記·王制】,如發現祭祖不符規矩者,領主即被貶黜。如討伐敵國和敵對政權,要搗其祖廟,奪其祭器,以徹底淪陷之。
兩種不同等級的祖廟。左邊的屬於周王,立國者的廟位於正中,每邊各有三座遠祖的廟。右邊的屬於一位封建領主,每邊僅有兩座廟
如果說祭祀及有關的物事如祖廟、牌位和禮器有約束與警示的作用,並作為氏族凝聚的象征,神話則賦予氏族徽章,以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英雄神話幾乎總是千篇一律地講述宗族祖先的功德行為,他們正因此而在祭祀時受人贊頌。【國語·魯語】和【禮記·祭法】都提出了同一個原則,以判定某位祖先能否享受祭祀: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禮記·祭法】。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祖先們能贏得今天的地位,並非僅靠出身,而是憑功德,這一點上文已經做了分析。神話是商周祖先祭祀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部份,「(顯貴家族)熱衷於使每一點傳統都保持生命力,以證明其先祖為有權有勢的聖賢和仁慈寬容的領主;他們的對手和敵人則是造反的惡棍和卑鄙的小人,註定會一敗塗地,斷絕香火」。【禮記·祭統】中有段文字,大概就帶有這種觀念:
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
帝王自然可以透過宣揚祖德的辦法來謀取最大利益,但無論任何等級的統治者,都必須靠行動取得自己的地位。氏族的祖先一定是文化上的英雄。姒姓氏族和夏朝的創立者大禹據說制伏過洪水。有關先商時代的傳說講道:子姓氏族的始祖契,曾在夏禹宮廷中任司徒,並協助大禹治水。據【史記】(司馬遷著於公元前1世紀)記載:商湯有德,其獵網四面敞開,鳥獸竟自入其中。湯還有功德之行:天旱,湯以身投火,祀而求雨。雨憐恤之,降而滅火,湯免於焚。姬姓始祖後稷教人民種麥菽等作物,是仁義的英雄。
傳說中的周代祖先後稷的畫像
三代以前的神話君王都是文化方面的英雄人物,至少記錄祖先生活的人是這樣講述的,這些記載多形成於周代後期或漢代。三皇五帝中以歸於黃帝的功業最突出。他是聖祖中第一位偉大的軍事首領:他為奪取統治權與蚩尤相鬥,在中國史上第一次大戰——涿鹿(位於河北)之戰中打敗了他。據記載,黃帝還造車、做船、制銅鏡、蓋屋、始蒸飯、做弓,又發明了一種足球。其他發明則歸於他的臣下:蒼頡作書,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雷公和岐伯論經方。
作者簡介:張光直(1931年—2001年),國際著名華裔考古人類學家、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台灣「中研院」院士。畢生致力於中國考古,著書立說,是較早運用西方人類學方法研究中國考古的學者。
作為一名學貫中西的考古學家,張光直「一直主張中國的古史研究不屬於狹窄的專業,而應當是由各行各業的專家——包括史學家、考古學家、美術史家、古文字學家、古地理學家、理論家等等——攜手一起從各方面、各角度,利用各種的資料來從事進行的」。
轉自公眾號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