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詭事錄】中,狄仁傑的弟子們以聰明睿智、辦案有方令人矚目。然而,狄仁傑不僅是一位神探,更是備受尊敬的護國良相。他在武周時期為治理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以鐵骨諍諫的勇氣力勸武則天復立李顯為太子,重歸大唐正統。
他將多年為官經驗總結成【宦經】,對於為官之道,可謂是入木三分。這本做官的寶典成為後人的指南。
【宦經】是一部閃耀著狄仁傑智慧的瑰寶,也是職場晉升的秘籍。其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官場智慧和經驗。明勢、立身、識人、謀略、權術、勝敵、攘禍和祈福,每一章都散發著深刻的啟示。為官場和職場提供了智慧和經驗。
明勢第一
為官必明勢也。 上心易變,下意莫執。 上好之勿駁,上言之勿信。官者忌孤,智者忌名,忠者忌直。 察微而趨之,無患焉;知大而順之,無兇焉。
【譯文】
做官要透徹地判明形勢。領導提倡節儉,你不要常換手機充大款。領導提倡消費,你就不要一身寒酸氣。所謂勢,就是領導的意圖,而不是國際形勢,國際形勢與草民無關。
領導的心思容易變化,做下屬的不能固執。宋高宗趙構也曾堅決抗金,但後來局勢變了,便一味求和。嶽飛對大勢不明,於是得了個忠臣的名聲。
領導喜歡一件事,下屬不要反駁;領導說了一件事,下屬不要真的相信。
指鹿為馬是最好的註釋。領導說這是一匹馬,下屬千萬不可當面反駁。領導說你最近表現很好,你千萬不可一味地相信。
做官忌諱孤單無友。一定要有朋黨。忌諱名聲太響,所謂功高震主是也。忌諱直來直去地發表見解,也就是現在說的250。
做官要覺察到細微的事情並加以分析,明白大勢而且順應它,才能避免禍患。
對形勢的認識是做官的第一要務;窺測迎奉上司是頭等大事。
官場等級森嚴,少有對錯,不可執著認真;言不由衷,是普遍的事情。
孤立無援大智難為,平庸可讓別人接受自己;剛直不彎,難以保存自己。
做官要見微知著,否則就是大的缺陷。
無力改變,那就順應。
立身第二
官不依技也,位不由德也,功不為善也。媚者榮,人皆媚之。詭者貴,人皆詭之。變者安,人皆變之。能者,官之基也。恃者,官之秘也。運者,官之要也。近利由人,遠利由行矣。
【譯文】
當官不是憑借技術,地位也不由德行決定,功勞不是做善事得來的。當官憑借的是自己的能力、過硬的後台、還有運氣。僅僅依靠技術,是當不了官的。鐵匠木匠都是有技術的,但是他們都當不了官,因為技術不是當官的必備條件。地位高的人不一定道德水平高,人的地位高低很多時候與道德無關,與一個人的出生、際遇等等有關。當官要有政績,絕不是做一些善事就能得來的。功勞如何獲取,主要取決於領導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
如果諂媚的人能夠光宗耀祖,那麽所有人都會變得諂媚。如果陰險狡詐的人能夠擁有榮華富貴,那麽人人都將變得陰險狡詐。如果世故圓滑能夠安居樂業,那麽人人都會學會世故圓滑。人們總是趨利避害,他人透過什麽手段獲取利益,其他人都會紛紛效仿,這是人心。為官者想要安身立命,就必須學習周圍人的為官處世之道,否則大禍不遠。
個人能力,是為官的基礎。沒有能力的人為官,只會害人害己。過硬的後台,這是為官的秘密條件。沒有後台,就等於孤身一人風雨漂泊,前途何其渺茫。運氣,對於為官者也是非常重要。風調雨順,政通人和,這是好運氣。盜匪橫生,天災人禍,這就是壞運氣。好運氣對於為官尤其重要,沒有好運氣,那麽處處碰壁,有能力也得不到施展。
眼前的利益取決於自己和周圍,而長久的利益也來自於你的行為和能力。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長遠的利益。有時候為了長遠的利益,不妨放棄眼前的利益。是否能夠步步高升,還是要看個人行為和能力。行為不好,能力欠缺,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專業技術過硬、道德水準較高、人性善良,這些都不是做官的充分條件。在中國,做官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
人都是趨利的。諂媚、陰損、變色龍,只要能得到利益,人們什麽事情都會去做的。做官,要有才能,有後台,有運氣,缺一不可。
眼前的利益,經過努力就可能得到。長遠的利益,要腳踏實地慢慢來。
依靠技能,不能高居人上。
平庸無為,受其重用;建功立業,反遭猜忌。
求利非德,為官滅性,才者碰壁,不知官之利也。
官場都是人治,要抓住關鍵時機。
為官難於不求近利,名聲無法自封。
識人第三
奸無自認,忠無自封。忠奸不識,官之大失也。 用才必察其德,拒奸必正已心。莫以一事論之,勿以一時斷之。 愛民者必忠,害民者必奸。情鑒忠奸,無誤也。
【譯文】
奸佞小人是不會自己承認的,忠厚君子也不會自己鼓吹。不能辨識忠奸,對於做官來說是一個大的缺陷。
使用一個人才要考察其德,遠離小人首先要加強自身修養。
不能因一件事、一時的事而對人或物做出斷定。
愛護群眾的人必定是忠,傷害群眾的人必定為奸。對待普通群眾有沒有真情,是判定忠奸的標準。忌養虎遺患,以忠自居小人所為;辯忠奸,後取舍。
無德道不可遠,拒奸自潔;識人以長。
對待下屬或者不相關的人,能看出為官的好壞。
謀略第四
官以智勝焉。貴以謀得焉。無心必失,存疑當慎也。謀人謀心,謀事謀利也。上謀安,下謀進。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譯文】
做官以智慧取勝,富貴要靠謀略才能得到。沒有心計必然出現差錯,有疑慮的事情一定要謹慎。要搞定一個人,主要搞定他的思想;謀劃一件事,主要是為了得利。領導主要的心思是使局勢安定,因為他是既得利益者。下屬主要的心思是向上爬。 自己的私密、意圖不能隨意讓別人知道。
運籌帷幄,智者達於千裏。富貴由智謀策劃所得,與世無爭是沒有作為的。 為官忌諱破壞規矩,攻心謀事,皆由人也。謀求利益是做官基礎,上司謀求安定,下屬謀求升遷。謀安定需要緩慢調整,謀求升遷需要出奇制勝把握時機。官場切記不可授人以柄,謀略不能示之於人。
權術第五
術多則害也,術寡則衰也。大智無跡,小術無功。 求小以直,求大以曲。外愚內明,君子也。內惑外精,小人也。君子不以術勝,小人常以術敗矣。
【譯文】
做官的人如果一味鉆營術道,反而會有害處。反之,不懂術道也會吃虧。
大智慧是不會顯示出來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靠小伎倆是不會成功的。
追求小的利益可以直接訴求,追求大的利益要有謀略,不能顯山露水。
大智若愚才會有出息,外強中幹是不會有成就的。
權術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還需要德行、才能等其他要素。如果單純迷信權術,一定要失敗的。
權術寡情,沒有手段難以在官場立足。大智慧不拘形勢,官場不可用術太濫。
小利單刀直入,大利迂回謀劃。手段只是補充與工具,而長遠需要智慧與道行。
勝敵第六
人之所羨,據之乃敵也。人之所忌,為之乃仇也。以下為敵,獨也。以上為敵,逆也。以僚為敵,賊也。獨不進忠,逆不養奸,賊不示讓。 惡勿敵善,邪莫勝正焉。
【譯文】
如果眾人都向往或忌諱一件東西、一件事,一旦某人占有了它或者做了那件事,那麽此人就會成為眾人的公敵。【莊子】也借老子之口說明了這個道理:「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現在叫「槍打出頭鳥」,不管好事還是壞事,都不能出頭。
與下屬為敵,是獨夫;與上司為敵,是叛逆;與同事為敵,是公賊。與眾人同時為敵,是傻13對待獨夫那樣的上司,不能傻乎乎地一味盡忠;對待叛逆的下屬,不可姑息;對待處處與人為敵的傻逼,不可妥協退讓。邪惡最終鬥不過善良、正氣。
追求成就,不要癡迷官位。官場不可以下為敵,野心不可縱容,做官處事以和為貴。 愚忠不智,叛逆不姑,賊子不讓。失道寡助,術亦害己。
攘禍第七
廉則貧也,貪則亡也,庸則賤也,名則禍也。以權為貴,失之人棄。以仁為貴,得之無絕。以情為貴,惠子孫也。止者不禍,予者消災。舍即得焉。
【譯文】
廉潔必然導致貧窮,貪婪容易走向滅亡,平庸會讓人看不起,名聲大了會招來禍患。一味貪圖權力的人,一旦失去權力,就會失去一切。崇尚仁義的人,也會源源不斷地得到仁義。只有以情待人才能長久與人相交。對於財富的攫取要有分寸,當止則止,當斷則斷,要舍得付出。止者不禍,予者消災。舍即得焉。
祈福第八
官之難,無尊也。官之兇,莫測也。官之苦,弗言也。良官難做,俗吏虧心。為惡易,為善亦易也。多恕人,少容已,心安則福至矣。
【譯文】
做官最頭疼的事是沒有尊嚴。所以,在場合上照顧別人面子是一門學問。
做官最危險的事是前途莫測。形勢變化、政敵攻擊、工作失誤,這些事防不勝防。
做官最大的苦處是不能與人訴說。成熟的政客要做到牙掉了往肚子裏咽。
好官難做,因為容易得罪人。庸俗的官容易做,但對不起良心。
做壞事容易,做好事也容易。要豁達一點,多寬恕別人,嚴於律己,心安就是福。
附:關於宦的認識
宦的來源
四書五經中【禮記】,第一篇【曲禮】「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宦的解釋
:
在專門機關裏,邊辦事邊學習專業知識技能,這個方法稱為宦學。
古代宦的作用
透過宦學掌握知識技能。
舉個例子:
子路看重邊辦事邊練習,輕視不實用的知識;現代人看重技術套用,輕視高深學問。這就叫重宦而輕學。
不同處境對比叫法
在官家中邊學邊做的人,叫宦官,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根據勞動總結的經驗知識技術,就是宦學。(在個人家裏邊學邊做的叫門客,也叫舍人。)
古代刑含義
在古代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就是刑。
古代刑罰五類(五刑)
墨(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子);剕/亦作臏(截去足指);宮(男子閹割,女子就關閉起來);大辟(殺頭)。
宮刑的原因
古代貴族防止妻妾和宦官或門客私通,在內室裏要用閹割過的人。
宮刑演進
宮刑,隋文帝時已廢除。自此以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
宦官含義的演進
後漢時的宦官只錄用閹割過的男性。自此以後,宮刑過的人與宦官的含義相融合。 宦官變重要的原因
皇帝相比大臣外戚,更相信宦官。
一、朝臣容易結黨營私不好控制。而宦官封閉宮中少和外人接觸,沒有家庭,結黨營私可能性小。
二、皇帝專喜和奴仆攀談,且專聽奴仆的話,而且奴仆沒有身份和骨氣,肯傾身奉承皇帝。
作者簡介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號祁溪,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出生於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幼年開始刻苦攻讀,專心致學。後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個月後,被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度拜相。其間,他諫阻了武則天遠征拓疆計劃,認為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內政、增強國力上,他的意見得到武則天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識之士的贊同。後為匡復唐室,冒死進諫,促使武則天下定決心,召回廬陵王李顯,並立為太子。
聖歷二年(699年),升為內史。
聖歷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於白馬寺東南側。狄仁傑一生剛直不阿,知人善任,為唐王朝連連舉薦德才兼備的良臣,政績頗豐,被朝野公認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鬥之南一人而已」之譽。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享有「東方福爾摩斯」的美譽。令狐楚評價其:「洪惟昊穹,降鑒儲祉,誕生仁傑,保佑中宗,使絕維更張,明辟乃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