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開打前,一老同學突然請陳賡吃飯:料到國軍會敗,求關照

2024-07-26歷史

1950年元月,正在西南地區指揮剿匪工作的陳賡,聽聞成都順利解放訊息後,忙裏抽空親自寫了一封信,為一國軍戰俘「求情」,希望相關領導對此人予以關照。就這樣,該名國軍戰俘在管理所的日子裏,並未受到人身自由限制。

建國之初,凡事都要一步步來,在對待戰俘這一問題上同樣如此。可偏偏此人就是不願多等等,一心因為自己沒有很快得到「重用」而覺得陳賡不靠譜,還琢磨起了「越獄」。最終,他趁著出管理所學習的機會逃了出去,兜兜轉轉又跑去了台灣。

然而令他也大失所望的是,自己如此費心費力地重回蔣介石身邊後,卻只分得了一個毫無實權的閑職,空有一腔才華無處施展。反觀共產黨這邊,他的名字彼時已經出現在部長級別備選名單上。

此人名叫李文,1905年出生於湖南新化,既和陳賡是湖南老鄉,也是與之同屬黃埔軍校一期生的同學。只是人各有誌,陳賡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李文選擇了國民黨陣營。不過隨著國共兩黨為抗日而推進了第二次合作之後,兩人之間便有了進一步的聯系。

而也就是因為共同抗日期間,李文對共產黨有了更多了解之後,才有了陳賡在聽聞李文被俘後,願意寫信為其兌現承諾一事。甚至可以說,這其實就是陳賡在兌現當年的「承諾」。

1945年10月,時任任第34集團軍中將總司令,晉授陸軍中將的李文,奉命率部赴石家莊接受河北管轄區內的日軍投降相關事宜。隨後,李文率部駐防北平,在接下來兩黨的和平談判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946年3月,因許光達被委派了新任務,陳賡成了太原和平談判的我軍代表。因為談判需要,陳賡去了趟北平,特意見了3個重要人物。

一位是中國共產黨談判代表周恩來,兩人就接下來的談判事宜交換了意見。周恩來的態度很明確,希望陳賡在談判中力求「寸土必爭」,還特意提醒了陳賡不要相信一些「鬼話」。因為周恩來對於國民黨的一些做派很是了解,他清楚地知道和平少不了軍事力量去捍衛。

事實證明,周恩來的話足夠深謀遠慮,待到陳賡見到老蔣的左臂右膀張治中時,一切都明了了。

張治中一心愛國,可謂是一輩子都在為了中國能夠走向和平而奔波,是毛主席眼中那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是周總理心中可以給出百分百肯定的「愛國主義者」。故而,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樣是蔣經國口中那個「太天真了,將來死無葬身之地」的存在,也是蔣介石口中的「革命叛徒」。

張治中這一生都在堅持他所認為的正義,故而為了推進合作抗日,即便會讓自己在國民黨高層被「孤立」,他也始終對自己「四次直言進諫」蔣介石的選擇無怨無悔。只是源於知遇之恩等多種原因,似乎使得他對蔣介石有著莫名的信任。

抗日戰爭結束後,他作為談判代表時,他一直以為自己口口聲聲所倡議的「和平」,也是蔣介石所希望的。所以在此次與陳賡相見時,他每一句關於和平統一的話,都說的非常認真且堅定。但始終陳賡不太信。

就比如張治中所傳達的,待到兩黨不再兵刃相向,蔣委員長會改善我軍裝備這一點。陳賡聽了之後,只能是笑著以開玩笑的方式說不太可能。

基於過去的種種,陳賡的想法可謂是有理有據的,只是張治中對於蔣介石的話過於相信,一聽陳賡認為不可能後立馬變得更加嚴肅起來,還強調委員長會說到做到。可見作為蔣介石的左膀右臂,對於和談一事,張治中抱有了怎樣的樂觀態度。

和談算是眾望所歸,亦是大勢所趨,但確實蔣介石心中的一些盤算一開始就暴露無遺了,甚至於還有國軍重臣不僅對和談抱有消極態度,更為國民黨的未來很不看好,其中就包括了李文。

李文在黃埔軍校時就加入了國民黨,從畢業後留校就開始受到重視,待到抗日戰爭結束後兩黨和平談判時,他已經位居國軍中將,軍職僅次於傅作義。

聽聞老同學來了北平,李文特意設宴邀請了陳賡。陳賡原本是很不喜歡此類宴會的,但出於對李文同樣是和談代表身份的考慮,陳賡最終還是去了。

起初,陳賡以為李文也同張治中一樣,是來宣揚老蔣的「說到做到」思想的,怎料李文一開始就表達了他的消極態度,甚至還無奈言道:他們沒前途可言了……

原來他早就意識到,國民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如共產黨,所以按照他的設想,和談成功了,國民黨會因為蔣氏沒有民心而得不到支持,依舊是「敗」的結果。反之不成功再次打內戰,蔣軍也會因為內部不團結,而大概率失敗。總之就是無論是哪種結果,他都已經看不到未來了。

為此,他還就紅軍在裝備落後、人數不敵的情況下,卻多次在遊擊戰中打得蔣軍一度無計可施做出了說明。分析到最後,李文更是忍不住地補充了一句,他怕是只能去當「白化(蘇聯時期,沙俄貴族被布爾什維克稱為「白俄」)」了,還為此以開著玩笑的口吻說,希望屆時陳賡作為老同學,可以多多關照一番……

李文的語氣雖是玩笑,可確確實實驚訝到了陳賡,同時他也從李文的態度中,感受到了敵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畏懼。

雖然對於李文表達的多多關照「請求」,陳賡並未給出正面回應,但待到李文率部在四川同二野軍交戰陷入包圍圈選擇戰場起義,成為俘虜之後,陳賡確確實實寫了信,望相關領導對其給予優待。

奈何李文對於某些事過於心急了些,還未等中國共產黨就他的去向作出最終決定時,他就開始謀劃起了逃跑。

1950年3月,李文在外出學習的途中逃跑了,在費了好大勁兒之後去到了台灣,卻還是只落得個閑差。1977年,因病離世,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