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王耀武誰更厲害?濟南戰役時就比出了結果,連粟裕都失算了

2024-06-01歷史

杜聿明和王耀武誰更厲害?這是一個難說清的問題。論資歷,杜聿明壓了王耀武一頭。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生,考黃埔軍校時由於錯過了報考時間,於是求助國民黨大佬於右任,因為於右任跟杜聿明的老爸是鐵哥們。果然於右任二話沒說就幫了這個忙,還特意贈杜聿明一副對聯。

王耀武沒有杜聿明這麽強悍資源。他是山東窮苦子弟,報考黃埔軍校前當過學徒等,經歷過社會毒打。故而王耀武考黃埔軍校,也沒有杜聿明那種理想化動機,僅是單純的想改變命運。最終王耀武考入了黃埔三期,成為了杜聿明的學弟。

所謂:生活的每一步,都不是用於浪費的,而是用於改變命運的。

杜聿明雖起步時一帆風順,畢業後卻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性格方面導致,卻越混越出溜。以至於有一段時期,郁悶得杜聿明回到家鄉,以黃埔子弟的身份幹了一段鄉團保安大隊長。

反觀王耀武,由於遭受過社會毒打,練就了一身人情世故的本領,在畢業後直接鹹魚翻身越混越出色。最終導致了王耀武,雖僅是黃埔三期畢業,卻成了黃埔生中幾乎最發達的那位。

比如統兵時,王耀武不僅帶出了整編74師,手下還有黃埔一期的余程萬、韓浚等名將,還在抗戰勝利後,直接衣錦還鄉——從出鄉時的窮苦小子,搖身一變成了山東瓢把子。

所以杜聿明和王耀武,雖人生各有精彩,但王耀武這種自草根層拼殺出來的人,更容易被民間接受和喜愛——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須知王耀武幾乎是一路靠自己的。

反觀杜聿明,則有一種開掛感,年輕時有貴人於右任,經歷過必要磨礪後,及時出現了徐庭瑤,使得杜聿明帶出了王牌第五軍,哪怕進了功德林後,卻又出現了女婿楊振寧……

那麽為啥開篇先對比兩人的人生經歷呢?蓋因不同的人生經歷,必然導致能力上的差別,須知天才是極少數,真正的牛人都是自艱苦或慘淡的人生經歷中,脫穎而出的。

就說蔣介石吧,為啥總有一股子上不來台面的「江湖味」,什麽結拜,稱兄道弟,拉幫結派等等貫穿一生,為此都導致了國軍內部也是如此,恐怕都明白了,年輕時的蔣介石,可是混過大上海幫派江湖的!

所以不搞清這些,就無法客觀判別,誰更厲害這個有點虛化的問題。說完杜聿明和王耀武的經歷後,咱舉一個例項.所謂有經歷,有例子,才能更客觀。是啥例子?就是著名的濟南戰役!

在濟南戰役開打前,王耀武是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當年譚家橋戰役的親歷者,我們的粟裕粟大將。因此在王耀武的相關回憶文章中,最初時表示,他最敬佩的是尋淮洲 。

(紅軍)第十兵團……轄三個師,計十九師、二十師、二十一師……軍團長和各師長的革命意誌都很堅強,作戰經驗豐富,尤以尋淮洲 的作戰指揮能力為最強。

這段顯然是說譚家橋之戰後,王耀武對紅軍的分析總結,由於不知道粟裕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最終突圍而出了,只記住了方誌敏、王如癡、胡天桃、尋淮洲 英勇就義,因此沒說粟裕,也算是很實誠的態度。

但粟裕卻提到了王耀武,如下: (王耀武)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的,則其在部隊中較有信仰,可能適當增加其抵抗力。

所以粟裕對濟南戰役的判斷是,這必是一場苦戰。以濟南的兵力,加上王耀武才能,想短期打下濟南難度太大,打援才是重點——這恐怕就是粟裕為啥一直堅持打援的原因所在。不得不說,咱粟大將也失算了,沒想到許世友八天就錘爆了濟南。

再看王耀武,透過其相關回憶文章,卻讓人有種開掛感,因為他認為:想守住濟南,就必須要讓整編74師(被重建後的)或整編83師過來,否則這仗打不了,必會很快失敗。

杜聿明當時還在徐州,也參加了濟南戰役前的相關會議,那麽他的意見呢?竟然跟粟裕差不多,認為:濟南城非常難打,故而不必向濟南調兵,只需王耀武在濟南守半個月,我就能帶著援兵殺到。

這下王耀武可炸了,表示:增援部隊必會遭到阻擊,還半個月能到?開玩笑,「 我看十五天絕對到不了濟南 」。所以王耀武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先要增加濟南守城的力量,最少來一個師,如此最多也就只能堅守二十天左右。

王耀武的意見,得到了其手下人的支持,比如羅幸理給出的結論更悲觀:若不增加部隊,也許三五天濟南就丟了。他是王耀武的參謀長,顯然這個「三五天」的結論,是替王耀武說出來的。

畢竟王耀武身份所限,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必須要有手下代言。這一下杜聿明又氣炸了,開完會議後向蔣介石匯報時表示:王耀武的參謀長羅幸理,根本沒有守濟南的決心,不但不能鼓舞士氣,反而盡說喪氣話,動搖軍心,一看就思想有問題……

好在當時礙於馬上到來的大戰,蔣介石沒有處罰羅幸理,卻更傾向杜聿明的意見,在王耀武一再堅持下,僅給濟南派去了整編74師中七個連的兵力——正是這七個連的兵力,卻給咱造成了大麻煩。若當時真把整編74師或整編83師拉過去,濟南戰役還真難打。

所以,最終的事實是,王耀武是對的!杜聿明的想法之所以錯了,就錯在有些不接地氣。杜聿明之所以得出:不增加防守力量,也能堅持十五天的結論,主要是考慮到濟南城防、工事等客觀因素,而忽略了守城士兵的鬥誌。

即,過多強調客觀,忽視了主觀。王耀武相反,看出了國軍兵士的鬥誌問題,比如王耀武一直不信任吳化文的部隊,所以才強調必須要增兵,且最好還是我的老部隊,如此才能守住。

杜聿明的這個毛病,同樣也暴露在後面的大戰中,如陳官莊突圍時,強調國軍沒有夜戰能力,改為了清晨突圍。第五軍軍長熊笑三就認為杜聿明過於迂腐,堅決夜間突圍,結果熊笑三真就突圍出去了。

因此這大概就是王耀武比杜聿明,更厲害一些的深層原因吧,畢竟王耀武是自底層拼殺出來的,懂底層士兵的需求,如開設曲奇廠啥的,就是搞錢給兵士發軍餉,並安排兵士家屬或傷殘兵士,去那上班等等,由此導致了王耀武的嫡系部隊都很能打。

而杜聿明恰是缺少這種底層關懷,因此才顯得略遜一籌,說來說去,還是人生經歷造就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