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7年,蔣介石和毛福梅、宋美齡,在溪口鎮老家,一張罕見的合影

2024-07-24歷史

1937 年,蔣介石偕宋美齡抵達奉化溪口鎮故鄉。此次歸鄉,蔣介石難得地與毛福梅、宋美齡於溪口鎮武山南端譚墩山的文昌閣前共同留影,此照片極為稀有。

此照片中存在一關鍵細節,即正妻毛福梅居於主位,其氣勢不凡,而在旁的宋美齡抱著孫兒,未朝向照相機鏡頭,面容呈現痛苦之態,顯然是在回避鏡頭,有人稱其裝扮似姨太太。再看毛福梅,其神情復雜,貌似對這般合影不甚樂意。

文昌閣興建於清朝雍正九年(1731 年),閣中供奉魁星,故而又稱「奎閣」。此地曾為溪口「文昌會」「文武會」「錦溪書齋」等祭祀活動及文人集會之處,亦是溪口鎮的十景之一。

1924 年,蔣介石自廣州抵達溪口鎮,見文昌閣破損嚴重,遂出資命其同父異母之兄弟蔣介卿主持重建事宜,該工程於次年 9 月告成。重建後的文昌閣為兩層建築,總面積達 500 平方米,較以往更為宏偉。

依蔣介石之構想,其重建文昌閣旨在為鄉親提供一處遊憩之地。建成後,蔣介石將其命名為「樂亭」,且作【樂亭記】。蔣介石言:「此處於山水之間,凡遠方同誌來遊,皆徘徊留戀而不舍,無論仁者智者,皆於此得樂,遂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

然而,溪口鎮民眾仍慣以「文昌閣」相稱。蔣介石看似為鄉親們提供一處遊憩之地,然其與宋美齡成婚之後,文昌閣終歸淪為私人別墅與藏書之所。由此可見,蔣介石於文昌閣前拍攝此張合影,足證其對三人合影之看重。

1901 年,溪口鎮巖頭村的毛福梅年方十九,在其父母的安排下,與年僅十四歲的蔣介石成婚。於巖頭村,毛福梅的家族乃當地望族。自她與蔣介石結為夫妻後,便成為中國眾多封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恪守婦道,即便出身大家族,卻也不敢忤逆父母之命。

客觀而論,蔣介石與毛福梅成婚之後,曾有一段愉悅的歲月,外出求學時曾長期攜其在側,直至1906 年赴日本留學。蔣介石赴日之後,毛福梅返回溪口鎮,自此伴同婆婆王采玉操持家事。

1921 年,毛福梅的婆婆與世長辭,她在蔣家最為親近之人離去,且丈夫久未歸家,幸有幼子蔣經國相伴。然而,1927 年毛福梅於蔣家的地位遭受嚴峻挑戰,緣由是蔣介石對宋美齡一見傾心,且漸至談婚論娶之境。

1927 年 12 月 1 日,蔣介石與宋美齡於上海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婚禮。此場婚禮被賦予諸多政治標識,諸如政治聯姻、中西融合、佳人豪傑等。李敖曾如此形容二人的婚禮:

「於外灘大華飯店舉辦盛大婚禮,在該豪華飯店的大舞廳中,來賓達一千三百余人。眾多圓桌上滿置鮮花,並有以鮮花制成的鐘鈴。禮堂之上懸掛著大幅孫中山遺像、青天白日黨旗以及偌大的喜字。」

彼時存在這樣一種論調,「蔣宋於上海完婚,乃上海近代歷程中的一樁要事,亦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值得深入剖析、探究。」蔣介石亦頗為激動,其在當日日記中記述:「見吾愛緩緩而來,似雲霞飄然而至。生平未有的情愛,於此刻一並湧現,不知吾身處於何方矣!」

然而,眾人皆將毛福梅遺忘,只因她遭蔣介石遺棄。蔣介石決意與宋美齡成婚之後,決然返回溪口鎮,欲與毛福梅離異,即便二人已有一子。難以設想毛福梅何等悲戚,她執意不肯離婚,且為此大鬧不休。

最終的結局為:毛福梅於離婚協定上署名,其條件為蔣介石承擔她往後的生活所需,且采用「離婚而不離家」之形式,依舊準許她居於蔣家老宅豐鎬房,認可她為蔣家的關鍵成員。

一位無任何過失的女子,以此般方式遭迫與丈夫離異,毛福梅內心之苦痛可想而知。此後,蔣介石與宋美齡每次歸鄉,皆以「大姐」稱毛福梅,三人相處貌似頗為「融洽」。

常言道,世事無常,福禍難料。1939 年 12 月 12 日,日軍對溪口鎮實施空襲,毛福梅慘遭不幸,時年 57 歲。因其身份之故,毛福梅的墓碑上書「顯妣毛太君之墓 兒經國敬立」,未添「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