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3年彭老總來北戴河看望病休的羅榮桓,卻被羅怒批:你真是老糊塗

2024-02-27歷史

1953年,羅榮桓突發疾病,在北戴河療養。

療養期間,前來探望的人絡繹不絕,一日,彭德懷來探望,沒想到,兩人剛聊沒幾句,彭德懷就被羅榮桓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再看被罵的彭德懷,不僅不生氣,還樂呵呵的聽完,隨後又滿臉笑容的離開,這讓外面的警衛員一頭霧頭。

不過大家都清楚,這兩個人,肯定又是因為國家大事爭論起來了。

制度改革帶來的困境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軍隊共設立6大軍區,即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軍區。

1949年10月,中央對解放軍進行了精簡整編,並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國家軍事領導體制就此確立。

這個準備工作其實從1948年就開始著手準備,要撤銷野戰軍和兵團,建立單一軍區體制,方便管理。

建國之後,沒有了戰爭,解放軍的常備人數也趨於穩定,兵力不斷發展中,人數也從以前的448萬,發展至後來的530萬。

軍隊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中央軍事委員會劃分戰區之後,調整了總部和戰區之間的領導機構,軍兵種也發生了變化,還新建了相關的軍事學校。

幾個月之後,軍隊人數再次上漲,軍費開支成了一大問題。

為此,國家就決定將軍隊進行精簡整編,以此來穩定軍隊的人數。

簡單來說,就是要縮減當時的陸軍人數,可不巧的是,軍隊改革制度剛剛開始,韓戰就此爆發,直到戰爭結束後,這一計劃才又重新啟動。

韓戰即將結束時,毛主席早就開始思忖此事,海軍、空軍得以加強,陸軍則按原計劃,縮減至400萬常備人數。

由於韓戰的指揮人是彭德懷,他對軍隊的情況和制度也了如指掌,因此也參與了軍隊的改革制度。

建立軍區、穩定常備軍人數,都是最基礎的操作,最重要的是,如何來管理這些軍隊。

在建國初期,中國就打算用軍銜制來管理軍隊,軍銜等級設定、編制軍銜、軍銜評定、軍銜晉升、服役年限、待遇等等,都包含以內。

這個工作一直進行了5年,直到1955年,軍銜才正式評定,並且正式授予開國功勛。並確定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軍區指導權。

從1950年開始,中央開始準備工作,對全軍幹部評級。

按照原定計劃,中央軍委決定在1953年7月份開始實行軍銜制度。

當時就連首先條咧、實施過程、軍銜鑒定等等一系列工作就即將收尾。

毫不誇張的說,中央就連每個人授銜當天要穿的衣服、肩章、標章都做好了,就為了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不出意外,大事在確定以前,很快就會迎來意外。

紙上談兵

蘇聯在聽聞中國要進行軍事改革後,立馬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作為鄰國,和共同的共產主義「夥伴」,蘇聯的一些顧問,經常會在關鍵時刻,給出一些「關鍵性」的建議。

蘇聯顧問反對的,並不是一整個制度,而是軍隊中的「雙首長制」。

他認為,中國應該效仿蘇聯,取消政委的職務,這樣軍隊就只有一個領導人存在,以達到更好的領導和管理效果。

以往,中國的軍隊都是「雙首長制」,我們經常能在戰爭片中看到,負責指揮的團長身邊,永遠有一個「政委」。兩人「一文一武」,互相成就,相輔相成。

軍事、政委雙領導,才是屬於中國軍隊最佳的領導策略。

軍事幹部的首要職責是負責指揮軍隊,而政委的工作,則是要建設軍隊。

早在孫中山領導時期,中國就參照了這種政策。

北伐的成功,離不開該制度的完美運用。

「雙首長制」再度被重用,是毛主席的三灣改編。

想要管理一支偌大的軍隊,光靠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軍隊需要考慮如何擴充,如何溝通士兵,如何保障後勤工作,還要訓練士兵。

因此,一個人負責建設軍隊,一個人負責指揮軍隊,是最好的方式。

其實中國的「雙首長制」,早在紅軍時期就進行了改良,遠比蘇聯時期的更加人性化。

這個改良即:遇到分歧時,軍事問題聽從軍事主官的,政治問題則要聽從政治主官的。

不僅如此,如果有重大的軍事問題無法調解,政治主官還可以對軍事主管行使自己的一票否決權,然後上報上級,等待上級的指示。

在戰爭中,擁有一個全面的眼光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軍隊從紅軍時期開始,就一直施行這種制度,從未出現了任何紕漏。

蘇聯顧問的建議,是要取消「政委」一職,將軍隊的決策權集中在指揮人一個人身上。

在軍事改革的會議中,羅榮桓堅決反對。

早在20年代,蘇聯顧問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共產黨員就曾清楚的告訴過他們: 「中國和蘇聯有相似之處,但國情大不相同,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需要有更多的突破和改革,不能一味的盲目追隨蘇聯!」

但蘇聯顧問卻認為,這樣的決定有利於軍隊權利的集中,對國家管理軍隊有利無弊。

因此在會議中,羅榮桓和蘇聯顧問不歡而散。

原本這個事情是要由中國軍方最後拍板做決定的,但蘇聯顧問卻堅持不懈,認為中國應該聽從他的建議。

會議過後,蘇聯顧問找上了彭德懷,各種遊說。

彭德懷帶兵多年,對中國軍隊的了解非常深,但最終還是架不住蘇聯顧問天花亂墜的遊說,決定參考蘇聯顧問的意見。

彼時的彭德懷,負責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他的決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

在之後的會議中,彭德懷聽從蘇聯顧問的建議,表示中國軍隊可以學習一下蘇聯的軍隊管理模式,即單一首長負責制。

該會議一召開,滿屋子的反對聲,而後正在北戴河療養的羅榮桓看了會議簡報之後,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翌日,彭德懷前來探望羅榮桓,一進屋就看見羅榮桓一臉嚴肅的看著他。

在之後的談話中,羅榮桓更是言辭激烈的批評了彭德懷,罵他是老糊塗了,才被蘇聯顧問蠱惑。

彭德懷見狀,一聲不吭。隨後羅榮桓又問彭德懷,是否還記得當年,因為蘇聯顧問李德的錯誤指示,導致紅軍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進行長征。

一語驚醒夢中人,彭徳懷隨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實在是欠考慮。

幸虧羅榮桓罵醒了他。

最佳決定

何為「單一首長制」?這是蘇聯早期開始施行的一種軍隊制度,1925年誕生。

但在單一首長制之前,蘇聯采用的也是「雙首長制」,而且這個制度,源於俄國的十月革命,他的發明者,正是列寧。

俄國與中國不同,但又有某些地方的相似。俄羅斯帝國好比中國的清朝,沙皇給俄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917年,列寧領導著人民,贏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但蘇聯尚未站穩腳跟,內憂外患,無一不在提醒他們,革命尚未成功。

但一支由人民組織起來的軍隊,有多大的威力?打倒了暴權,能抗住國外的長槍大炮嗎?為了將軍隊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列寧發明了「雙首長制」。

軍官和政委相互牽制,相互給予對方最優質的意見。

可以說,百年前,蘇聯紅軍的威力,源於這種制度的成功。

1925年,蘇聯革命成功,軍隊隨即進行了改革,軍隊中人才眾多,管理軍隊已經綽綽有余,因此蘇聯決定廢除了「雙首長制」。

不過如果戰爭時期,蘇聯還是會重新啟動「雙首長制」。

因此蘇聯顧問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沒有戰爭時,中國就應該效仿蘇聯,廢除「雙首長制」。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情況還是有所不同。在戰爭期間,因為軍官一意孤行而導致的慘劇不在少數,反倒是「雙首長制」立功無數。

韓戰之後,彭德懷不止一次的探討過這個問題,但經過羅榮桓的提醒,彭德懷還是決定,仍舊奉行「雙首長制」。

正如羅榮桓所說,如果中國盲目的跟隨蘇聯進行單首長負責制,定然是弊大於利。雖然短時間看起來,該政策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長久來講,會導致軍隊思想單一化,如果遇到戰事,難免會出現失誤。

二者各司其職,才能確保軍隊的工作正常執行。

在我們這些後來人看來,歷史很快也給出了答案。

蘇聯奉行「單首長制」,換來的結果並不樂觀。

辛苦打下的基業,還沒守住,軍隊就頻頻發生騷動,叛亂時有發生,軍人們還沒反應過來,指揮官已經換人。

而政治問題和軍隊問題自古一體,軍隊出現問題,就意味著國家積弊已深。

因此蘇聯沒過多久,重新陷入混亂。

雖然不能完全歸罪於一個制度,但一個好的制度,如同蝴蝶效應,能帶來好的結果,反之,不符合國情的制度,也能顛覆原本的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