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史太林移民問題

2023-12-18歷史

沙俄吞並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時至約1783年,正值克里米亞汗國完全並入沙俄之際。1859年,高加索伊瑪目國被沙俄吞並,車臣人也隨之進入沙俄的勢力範圍。韃靼人和車臣人有著相似之處:首先,他們都懷有強烈的獨立自主觀念,通常除非無法抵抗,否則不輕易屈服。其次,他們曾是鄂圖曼土耳其旗下的自治民族。克里米亞汗國和車臣尼亞都曾附屬於鄂圖曼土耳其。第三,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導致他們的文化更接近鄂圖曼土耳其,與沙俄截然相反。最重要的相似之處在於,二戰後,這兩個民族整體都被史太林遷徙到西伯利亞從事礦業工作。這是為何呢?

韃靼人和車臣人在二戰期間有部份傾向於德國軍隊。韃靼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盡管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在18世紀末已隨沙俄結盟,由於信仰和習俗的差異,雙方一直關系不佳。韃靼人始終尋求獨立自主之路。在此之前,他們在蘇聯的民族政策下,於1921年獲得了一定的自治權,建立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盡管仍隸屬於蘇聯。然而,大家心裏總是不甘。一些激進的韃靼人,約幾千人,投靠德國,協助對抗蘇聯。史太林看不慣這些克里米亞的韃靼人,計劃取消他們的自治權,卻一直未能找到理由。直到1945年,蘇聯以通敵罪取消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地位。更為糟糕的是,居住在克里米亞的20萬韃靼人被全都打上通敵叛國的標簽,直接被史太林發配到了西伯利亞、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地。車臣人的境遇也差不多。

車臣人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情況相似,19世紀末被沙俄征服後,一直尋找機會擺脫蘇聯。1922年,車臣加入了蘇聯,成為其自治州。1934年,車臣和鄰近的印古什合並,組建了車臣印古什自治州,隸屬於蘇聯。兩年後升級為自治共和國。到了二戰時,同樣有一批車臣人跟隨德國軍隊。實際上,這是難以避免的事實,因為包括俄族人在內,也有不少人跟隨德國軍隊,豈能將所有俄族人都發配到西伯利亞挖礦?仍是史太林,他惱羞成怒,將38.7萬車臣人全部遷徙到了西伯利亞、哈薩克進行勞動。這場勢頭真的是前所未有。

1953年,史太林去世,赫魯曉夫上台。改變這兩個民族命運的時刻終於來臨。1956年,赫魯曉夫恢復了韃靼人的公民權,1957年,車臣人隨之獲得了公民待遇。但問題是,他們的回歸卻產生了分歧。車臣人被允許回到故土,即高加索地區定居。然而,韃靼人卻不被允許回到克里米亞。這樣的做法頗為令人不悅。既然恢復了公民權,為何不允許韃靼人回到家園,反而讓車臣人回家呢?

韃靼人和車臣人的命運為何有別?這一現象有著多種解釋,至少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韃靼人搬離克里米亞後,史太林陸續向這裏調動了大量俄族人,使這裏成為俄族人的定居地。俄族人和韃靼人的信仰和習俗迥異,生活在一起簡直不可想象。為了避免糾紛,還是不讓韃靼人回去為好。其次,克里米亞半島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是蘇聯稱霸黑海的重要棋子。這一棋子必須牢牢掌握在主體民族手中,不能再落入韃靼人之手。第三,1954年,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是蘇聯的百姓。雖說大家是兄弟,但親兄弟還得算清賬。這些人口無法直接劃入烏克蘭。最後,蒙古系後裔在蘇聯境內分布廣泛,實力強大,不容易控制。不能讓韃靼人再次占領重要的克里米亞。當年沙俄曾被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摁在地上摩擦很長時間。總而言之,韃靼人在上世紀60年無法回到故鄉,直接導致這部份韃靼人在後期難以掀起風浪。相較之下,車臣人的命運則寬慰得多。

車臣人回到高加索地區後,立即與鄰近的印古什合並,組建了自治共和國。因此,車臣人再次擁有了民族復興的動力。這兩個民族的命運後來也可見一斑,車臣人常常團結一致,多次與俄軍激戰。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卻淪為散兵遊勇,再也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即便在1991年獲準回歸,他們也未能掀起多少波瀾。要永遠珍惜家園,相信故鄉的力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龍興之地,這不是封建思想,而是一種心靈寄托。車臣人回到故土,自然生出保衛家園的勇氣。經歷了漂泊流離,他們回到故土後倍感珍惜。而韃靼人失去了回歸故土的機會,無法凝聚出保衛家園的勇氣,更難以團結一致。因為無論誰領導,都會面臨靈魂深處的質疑:誰能帶我們回家?曾經在克里米亞半島取得輝煌戰績的韃靼人,如今卻淪為四散的狗仔隊,無處立足。就連蒙古系的其他韃靼人,也對這些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望而卻步。因此,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應該努力守護自己的龍興之地,這裏是民族復興的根本所在。一旦失去這塊土地,將失去勇氣、團結和凝聚力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