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誰讓胡璉求而不得?誰把黃維架在火上烤?

2024-01-31歷史

當中野與華野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時,黃維知道大勢已去,堅守已經不可能了,只得下令部隊分散突圍。

作為十二兵團司令的黃維突圍時乘坐的本是一輛新坦克,但造化弄人,這輛坦克半路上出現故障,黃維只得隨部下步行逃命,被追擊而來的解放軍戰士俘虜,後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黃維起初拒絕改造,是功德林第一頑固派,後終被感化,並表示要為國家做些事,但他為國家做事的方式,是讓人哭笑不得的研究永動機,當然,這是後話了。

副司令胡璉雖然乘坐的是一輛舊坦克,卻成功突出重圍,之後雖與解放軍戰士短暫交火,胡璉有負傷,但最終卻成功逃脫,胡璉逃脫後,重新組建12兵團,也算是圓了他的司令夢。

在功德林裏,與黃維一同被俘的原國軍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經常嘲笑他的老上司黃維,說他是解放軍的大功臣。

楊伯濤是十八軍的老人,胡璉任軍長時他是師長,與胡璉共事多年。

第十八軍是十二兵團的主力,在組建十二兵團時,很多人認為,這個兵團司令之職,應當由胡璉擔任,但最終擔任這一職務的卻是黃維。

黃維離開前線已有多年,且黃維當初指揮戰鬥時就因戰術死板而被嘲笑為「書呆子」,如今讓黃維擔任十二兵團司令是否合適,很多人心中其實已經打了一個問號?

當然,對於這一委任最不滿的還要屬認為自己誌在必得的胡璉,胡璉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他的老部下,楊伯濤對於黃維這位「教書匠」司令就不太待見。

黃維並不是一出生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教書匠,他也經歷過戰火的洗禮,而且打過硬仗,畢業於黃埔一期的黃維在淞滬會戰中負責堅守羅店,面對日軍猛攻,黃維所率領的師死戰不退,堅守一周,戰鬥結束後活著的人連一個團都不到,連日本人日後提起羅店保衛戰的慘烈程度都表示汗顏,稱之為「血肉磨坊」。

但是,黃維在十二兵團司令位置上的指揮水平確實十分一般,稱之為「書呆子」毫不為過。

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在很多時候,經常要向上級請示,小心按照上面的指示行事,以至於屢屢貽誤戰機,宛如一只提線木偶。

為何更適合的胡璉沒能成為十二兵團司令?為何黃維被強推到這個位置上?曾經的猛將黃維為何變成一個提線木偶?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說起,正如【大決戰】中國軍士兵多次提到的那樣:「我們不止是在跟共軍打仗,更是跟那些大老爺們打仗」。

黃維與胡璉

黃維,黃埔一期生,1929年又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主辦的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又回到十八軍,成為了當時十八軍軍長陳誠(請記住陳誠,他是下文要提到的三位「大佬」中的第一個)的愛將。

後與紅軍幾番交手,又到德國留學,抗日戰爭爆發,未完成學業的黃維回國抗日,剛與日軍交手就是慘烈的羅店保衛戰。

由於在羅店保衛戰死戰不退,黃維獲得了國民政府的賞識,1938年,黃維升為第十八軍軍長,在武漢會戰中又立戰功。

1939年,黃維調任第54軍軍長,54軍駐守雲南,防備日軍可能從中越邊境實施的入侵,黃維並不知道,這一年之後的許多年,他都沒有機會再帶兵打仗了。

當時,黃維發現軍糧中有大量發黴食物和摻沙子現象,於是向軍政部報告,黃維性格死板,與上司第九集團軍司令關麟征有矛盾,關麟征借此機會向軍政部長何應欽(記住何應欽,他是下文三個大人物中的第二個)進言,說黃維是有意冒犯何長官,於是何應欽派去調查組調查一番,不但對軍糧之事不管不顧,還說黃維「破壞軍需獨立,吃空餉」(這個情節在電視劇版【大決戰】裏有體現)。

黃維一怒之下找何應欽理論,大吵了一架,黃維準備辭職回老家,何應欽則請示蔣介石處罰黃維,蔣介石知道黃維雖然死板,但是為人還算正直,不會幹出這樣的事,於是將他調至軍事委員會任中將高參。

從此之後,黃維再也沒直接帶過兵,而是從事教導,組織等工作,直到那封12兵團司令的委任狀交到他的手裏。

胡璉畢業於黃埔四期,1932年起,進入第十八軍,職位是特務營營長。

1937年,升至第十一師副師長,同年抗日戰爭爆發,而胡璉的高光時刻幾乎全在抗日戰爭時期。

1939年參加湘北會戰,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在當陽與日軍激戰一周,重創日軍後從容撤退。

1942年,胡璉升至第十一師師長。

1943年,日軍第三十九師團主力從南面沿長江進犯石牌要塞。石牌是湖北西部的重要江防要塞,若石牌遺失,則日軍可直接窺伺四川,威脅西南。

蔣介石命令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石牌要塞,陳誠調大軍16萬構築防線,而在石牌正面迎擊日軍主力進攻的正是胡璉的第十一師。

胡璉勘察地形後發現,日軍裝備精良,不宜硬拼,而應智取。

胡璉將主力部隊隱匿於要塞東南北鬥沖一帶,只留師機關及一部份兵力防守要塞,日軍進攻第一天便被胡璉部引入一環形山谷伏擊,傷亡慘重。

日軍第二日進攻時,十一師與日軍進行數次近身肉搏,經過激戰,日軍攻擊受阻,這還不算完,胡璉在日軍撤下去修整的時機帶部隊發起了反擊。

第三日,石牌要塞爆發了最為慘烈的白刃戰,經過3小時的刺刀見紅,第十一師以1500人傷亡的代價守住石牌要塞,日軍作戰計劃宣告失敗。

石牌保衛戰的勝利讓胡璉聲名遠揚,獲青天白日勛章,並升至第十八軍副軍長,1944年成為第十八軍軍長。1945年又在湘西會戰中立功。

狡如狐,猛如虎

網絡上一直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第十二兵團司令是胡璉而不是黃維,第十二兵團能否避免被圍殲的命運,甚至往大了說,整個淮海戰役的戰局會不會發生變化。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一直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本身就說明在很多人眼中,胡璉的軍事素養是十分不俗的。

胡璉的軍事能力確實相當不錯,解放軍對其的評價是「狡如狐,猛如虎」(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有爭議,綜合各方資料,這句話出自劉伯承元帥之口的可能性大一些)。

劉伯承元帥與胡璉數次「鬥法」,1946年的巨野戰役中,劉鄧大軍在張鳳集布下口袋陣引誘胡璉的第十一師來鉆。

胡璉雖然中計,被誘敵部隊逐步引入包圍圈,但卻命令部隊采取白天搜尋前進,入夜退縮集結的方式,導致包圍並徹底,再加上對胡璉發起進攻的那天晚上天降大雨,部隊行進速度緩慢,未能達成圍殲胡璉第十一師的作戰計劃。

劉伯承元帥調整部署,準備收縮兵力,以第七縱隊圍殲十一師三十二團,如此優勢兵力,劉伯承元帥原本以為很快就會拿下,但沒想到三十二團竟憑借準備優勢,整整頑抗了七天才被殲滅,而此時的胡璉早已將兵力收縮,並向國民黨第五軍靠攏,此時想全殲第十一師,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事後劉伯承元帥感慨:這個胡璉像刺猬一樣縮成一團,一時半會真不好對付。

豫西會戰時,駐守南陽的國軍王淩雲部吃緊,拼命求援,胡璉從駐馬店長驅救援,劉伯承遂組織軍隊,在駐馬店和南陽之間布下一張「大網」,只等胡璉來鉆。

然而,胡璉也感覺前方肯能有陷阱,於是他一面不動聲色地讓先頭部隊繼續前進,自己則在駐馬店征集糧食,擺出一副要打大仗的姿態。

劉伯承命令伏擊部隊放過其先頭部隊,專等其主力,先頭部隊得以順利進入南陽,而胡璉率領的主力部隊,在前進了一天之後,又縮了回去,設伏部隊白白等了兩天,這次圍殲胡璉部的嘗試又以失敗告終。

1948年華野出其不意閃擊開封,蔣介石急調胡璉的第十八軍從駐馬店出發馳援開封。

負責阻敵增援的華野第十縱隊將全美械準備的第十八軍擋在了上蔡,第十縱隊主動放棄部份陣地,層層退守,並與中野第一、三縱隊取得聯系,認為可以嘗試圍殲第十八軍。

劉伯承對這個建議深以為然,立即命第一、第三縱隊從兩翼對胡璉部隊形成合圍,胡璉再次感覺到危險,命部隊後撤至上蔡縣城,與其他部隊互成犄角之勢,圍殲胡璉的計劃再次落空。

胡璉作戰謹慎狡猾可見一斑。

失意的胡璉

透過對黃維和胡璉生平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就軍事素質而言,胡璉應該是在黃維之上的,胡璉打仗不僅勇猛,而且巧妙,能夠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從一點上上看,這第12兵團司令之職,胡璉更合適。

第二,從作戰經驗角度上看,胡璉也是強於黃維的,1939年之後,黃維就離開了前線,不再擔任作戰指揮任務,而胡璉則一直在打仗,而與解放軍,黃維根本沒有交手的經驗,而胡璉這方面的經驗相當豐富,從這點上看,胡璉也更適合。

第三,黃維雖然打仗死板,但也不全然是個「書呆子」,也打過一些大仗硬仗。

單從軍事角度講,胡璉比黃維合適,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了。事實上,對於十二兵團司令這一職務,黃維自己都認為自己不合適。

黃維與胡璉之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黃維對胡璉說:「我頂多幹半年,十二兵團早晚是你的,等仗一打完,我馬上回去教書」。

這句話是黃維為了忽悠胡璉,利用胡璉而說的違心話嗎?恐怕還真不是。

黃維當初在接到蔣介石委任狀的時候就表達了對自己久疏戰陣的擔憂,並向蔣介石表示自己只能短暫擔任此職,之後還得回去教書。

再聯系黃維的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這個十二兵團的司令,黃維不想幹,似乎是真的。

十二兵團

相比於黃維的消極態度,胡璉對這個職位可是十分期待,在最後獲得十二兵團副司令職位後,胡璉十分失望,以父親病重為由,回到老家三個月都不回部隊,在黃維向他表示自己只是個過渡,以後十二兵團還是他胡璉的之後才回到部隊。

十二兵團司令一職,黃維不太適合,也不想幹,卻被趕鴨子上架;胡璉適合幹,也願意幹,卻被棄用。

這一奇怪的安排根本不是為了戰場需要,而是上面的三位大佬鬥法的結果,在介紹黃維與胡璉時,三位大佬已經出現過兩位:何應欽與陳誠,剩下的一位,是白崇禧。

何應欽、陳誠、白崇禧

國民黨中派系林立,但是這種派系林立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自己人間的不同派系,有的幹脆就不是自己人。

判斷是不是「自己人」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力量。

何應欽和陳誠,雖然屬不同派系,但是整體而言,還算是蔣介石的「自己人」。因為對於這二人手中的勢力來說,蔣介石是一級領導,何、陳二人是二級領導,二人沒有脫離蔣介石直接獲得一支自己力量的能力。

何應欽與陳誠不和,但是不和也是集團內部不和,何應欽與陳誠再不和,也都得在蔣介石手底下做事,而不能自己拉出一支力量。

何應欽與陳誠兩人相比,何應欽的資格更老,而蔣介石更信任陳誠。

何應欽在蔣介石做大的早期就與蔣介石一同共事,對蔣介石的幫助不小,何應欽本人的能力也不弱,蔣介石也沒少提攜何應欽。

何應欽

按理說,二人的合作應該會一直十分愉快,但何應欽曾經兩次背叛蔣介石,一次是1927年蔣介石被逼下野時何應欽沒有聲援蔣介石,一次是西安事變時,何應欽態度強硬,要幹掉張學良,不在乎蔣介石會不會被張學良殺掉甚至還一度想請汪精衛回國主持大局。

以上種種導致何應欽雖然是蔣介石集團中的元老,但是蔣介石對何應欽心生芥蒂。

陳誠也是在北伐戰爭時期就追隨蔣介石,相比於何應欽,陳誠的資歷淺一些,對於蔣介石的位置毫無威脅,且陳誠能力出眾,為人也還算正直,故被蔣介石當做重點培養物件。

何應欽曾試圖打壓陳誠,但是陳誠深得蔣介石信任,這種打壓並沒有對陳誠造成實際性傷害。

力量小時,面對何應欽的打壓陳誠只能忍氣吞聲,但當陳誠做大後就不再一味忍讓,當今天依舊家喻戶曉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前方有啥吃啥,後方吃啥有啥」,最初就是陳誠為了諷刺何應欽軍政府腐敗而說的。

陳誠

剛才說的是何應欽與陳誠兩人蔣介石集團內部人之間的矛盾,而三位大佬中的最後一位白崇禧則完全不是蔣介石集團內部人。

白崇禧是桂系軍閥的核心人物,與李忠仁是至交,對於白崇禧來說,李忠仁才是自己人,對於蔣介石來說,李白皆是外人。

好了,讓我們總結一下這三位大佬之間的關系:陳誠與何應欽,是蔣介石集團內部人,何應欽資格老,陳誠更得蔣介石信任,何、陳二人有矛盾。而白崇禧是蔣介石集團的外人,跟蔣介石壓根不是一條心。

淮海戰役前夕,何應欽的職位是國防部長,陳誠則被蔣介石安排去處理台灣事務,白崇禧是華中「剿總」司令。

組建十二兵團時,蔣介石當然希望自己最信得過的陳誠「土木系」軍官擔任司令一職,而胡璉正是土木系重要成員,又是十八軍老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但是,蔣介石要發動「徐蚌會戰」需要得到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的支持,註意,白崇禧可不是蔣介石的人,白崇禧與何應欽和陳誠不同,白崇禧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勢力,他是可以拒絕蔣介石的。

白崇禧

胡璉,這個土木系的高官此時在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序列中任職,白崇禧不喜歡這個外人,所以不同意胡璉任司令。

何應欽也想打壓土木系,所以也不同意胡璉擔任十二兵團司令。

蔣介石與陳誠商量之後,決定啟用黃維。

一方面因為黃維資格夠老,他任司令至少名義上沒人不服,即使是胡璉也不敢明面上反對自己的這位「老上司」,其次黃維也是土木系成員,這樣這支兵團依舊牢牢握在蔣介石手中。

基於這樣的權力格局,黃維成為了第十二兵團司令。

關於黃維,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釋清楚,就是黃維雖然被稱為「書呆子」,但是也打過仗,而且是大仗硬仗,應該說是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的,為什麽在淮海戰役時,他的軍事素養幾乎為零,屢屢因為向上請示而貽誤戰機呢?

這依舊是三大巨頭們權力鬥爭的結果,黃維深知自己這個十二兵團司令要想有所作為,必須要靠這三位大人物的支持,所以他處處小心,作戰部署必須上報,得到批準後才能執行。

這十二兵團司令之職務,本就不太適合黃維,現在黃維又要被限制手腳,這仗豈有不敗之理?

理清了組建十二兵團時,國民黨大佬們之間的權力糾葛,之前的那個問題也就不難回答了:胡璉代替黃維,是否可以逆轉戰局?

單純從軍事角度上看,第十二兵團可能不會被那麽容易殲滅,胡璉的突圍應該會更堅決,甚至胡璉會不會鉆進包圍圈都是個問題。

但是,在國民黨高層存在如此之大的內耗的大背景下,胡璉的個人能力就算救得了一時,對於整個戰局的影響又能有多大呢?

此時的國民黨政府的組織效率已經在內耗下變得極低,這樣的局面,絕非個人憑一己之力就能逆轉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