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打響,史太林卻來信勸阻,毛主席如何抉擇

2024-07-22歷史

1948年9月,解放戰爭進行到如火如荼的時刻,共產黨勝局已定。毛主席一鼓作氣,隨即下令發動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將國民黨大部隊一舉殲滅。

國民黨殘軍一路南下,在南京落腳。就在毛主席準備發動渡江戰役,將國民黨剩余力量一掃而光,解放南京時,卻收到了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太林的電報。

在電報中,史太林明確表示不希望毛主席繼續南下,而是可以和國民黨「劃江而治」,各自成立政府。並且說道,如果共產黨繼續南下,可能會讓美國加入到這場戰爭,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面對史太林的來電,毛主席思考良久。史太林的建議不置可否,但如果不繼續南下,中國就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解放,這讓毛主席進退兩難。

毛主席做出了什麽抉擇?結果又怎麽樣了呢?

史太林三次致電毛主席

其實,這次已經不是史太林第一次發電報督促毛主席不要再進行內戰。早在1945年8月22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史太林就曾給毛主席發來電報。

史太林在電報中寫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但之後中國不能再有內戰了,這樣會讓你們的民族走向滅亡。

這封看似關心中國人民的電報,其實裏面大有玄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反法西斯同盟國蘇聯、美國、英國召開了雅爾達會議。該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大戰結束後,德日意三國的處置問題,以及歐洲的戰後重組問題。

雖然當時的中國也是反法西斯同盟國之一,但因為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抗日戰爭,實力弱小,英蘇美三國就把中國排除在外,甚至還想從中國分一杯羹。

雅爾達會議中明確指出,德國投降後,蘇英美三國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德國的賠償金50%歸蘇聯所有。

不僅如此,他們還企圖趁中國沒有還在抗日戰爭中沒有能力應對外敵,從而對中國進行瓜分。

1945年2月11日,英蘇美三國秘密簽訂【三國對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即【雅爾達協定】。其中明確表示,外蒙古維持現狀;庫頁島南部以及臨近的一切島嶼交給蘇聯;中蘇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蘇聯租用中國的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美國可以在中國南部地區駐軍等。

這些條款對於中國來說極其的不友好,但為什麽英蘇美三國會有如此想法並且敢於付諸行動?

原因就是這三個國家抓住了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不和,企圖利用兩黨紛爭來爭取自己在中國的最大利益。

蔣介石一心想消滅共產黨,面對美國的援軍和物資幫助,他當然拒絕不了這個誘惑。在美國的督促下,1945年8月14日,蘇聯和國民黨政府正式簽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這個條約規定:中國和蘇聯共同管理長春鐵路,蘇聯軍隊可以在旅順、大連駐紮軍隊,有效期三十年。

同時,蘇聯還表示中國只有一個國民政府,共產黨應該加入國民黨。

所以,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史太林給毛主席發去的電報,阻止中國內戰,不是為了中國百姓的安危、民族的存亡,而是想要讓中國淪為他們的殖民地。他知道,一旦解放軍南下,中國將會全面解放,到時候再想從中國得到好處就會難上加難。

抗日戰爭結束後,在美國的慫恿下,蔣介石邀請毛主席前往重慶「商討國事」。實際上就是想讓毛主席放棄打內戰的想法。

而這時,史太林第二次發來電報,電報上的內容大致就是:你應該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在蘇聯的壓制下,美國不敢資助蔣介石引起內戰。

到底去不去?

毛主席知道,這不過是蔣介石的一場鴻門宴而已,而史太林的目的動機不純,根本就沒有考慮中國百姓的未來。

1945年8月,毛澤東應邀前往重慶談判,隨行的有周恩來,王若飛等。

毛主席為了戰爭早些結束,為了中國的和平,為了老百姓的未來,前去參加了這次鴻門宴。

在這次重慶談判中,共產黨做出來了很大讓步,能滿足的要求盡量滿足,但是國民黨還是不滿足,一定要獨裁專制。

國民黨的底氣從哪來?

首先,當時國民黨的正規軍有430萬人,而共產黨的整編部隊只有127萬人。因為有美國的支持,國民黨的武器都十分先進,坦克大炮都是從美國進口;而當時共產黨的武器就是小米加步槍。

不僅如此,在國共談判期間,美國就派飛機將國民黨的軍隊直接拉到抗戰前線,如果國共兩黨的談判破裂,他們就可以搶占先機。

1946年6月,國共兩黨因為共產黨的政權和軍隊歸屬問題未能達成共識,從而導致談判破裂,內戰正式爆發。

第二次內戰爆發之後,國民黨憑借著先進的武器和美國的支持迅速占領各個重要城市。而共產黨則透過「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與國民黨周旋。

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一心想要解放全中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因而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擁護。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共產黨先後解放了華東、華北地區,國民黨元氣大傷。1948年9月,毛主席一鼓作氣發動了三大戰役,打的蔣介石節節敗退。

就在這時,蔣介石求助美國總統杜魯門,希望他出兵相救。但杜魯門明白,此刻的蔣介石已經沒有辦法再挽回大局了。

1949年1月底,三大戰役結束,此時的國民黨大軍幾乎被全部殲滅,蔣介石帶領剩余的零散隊伍退到了南京。

雖然國民黨大勢已去,但蘇聯和美國並不想讓共產黨統一中國,這樣他們想要殖民中國的美夢就會破裂。

為了阻擋中國統一的步伐,美國搬出了李宗仁,讓他提出「劃江而治」的方針。

而史太林則第三次給毛主席發去了電報。電報內容就如文章開頭所寫,他擔心如果美國給國民黨支援兵隊,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此時的毛主席明白,「劃江而治」不是李宗仁這個國民黨代總統能夠想出來的,其背後一定是美國在撐腰。而史太林說的也有道理。

這一次又到了毛主席抉擇的時刻,為了不想讓美國參與國共內戰,毛澤東決定再給蔣介石一次機會。

1949年4月1日,國民黨代表團來到北平,國共兩黨的代表人分別為張治中和周恩來。

這次談判共產黨方面依舊做出了很大讓步,但國民黨代表團依舊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0日,毛主席直接一聲令下,百萬雄兵過長江,渡江戰役正式打響。

渡江戰役歷時42天,解放了南京、上海,以及浙江部份地區,為解放華東全境創造了重要條件。

抓住機會,越過長江

為何毛主席敢發動渡江戰役?難道就不怕美國給國民黨支援軍隊?

毛主席之所以敢發動渡江戰役,原因就在於他抓住了一個重要機會,那就是柏林危機。

二戰之後,根據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個國家的協定,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

然而,馬歇爾計劃釋出後,美國想要加大對歐洲的攻勢,他不顧蘇聯的反對,拉上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倫敦舉行六國會議。

1947年,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了政治、軍事方面的鬥爭。

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想要在政治,經濟上控制歐洲,主要目的是為了遏制蘇聯。

1948年6月,蘇聯封鎖了西方占領區通向西柏林的通道,第一次柏林危機正式爆發。美蘇幾十萬大軍齊聚柏林,戰爭一觸即發。

這場危機持續了將近一年時間,直到1949年5月危機才結束。

毛主席抓住這個機會,料定美國和蘇聯在這個時候分身乏術,抽調不出兵力對蔣介石進行援助,便直接下令發動渡江戰役。

等到美國緩過來神,國民黨已經潰不成軍,宣告失敗。

毛主席的這個決定險之又險,利用國外的爭端,取得國內的勝利。不得不說,毛主席的謀略和遠見,讓中國在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堅定而有力量。

史太林見國共兩黨分庭抗禮的政策行不通,自己在中國駐兵的願望也灰飛煙滅,便放棄了讓共產黨「劃江而治」的想法。

南京解放後,國民黨政府由南京遷往廣州,蘇聯駐國民黨政府大使館也隨之遷往廣州。

見國民黨大勢已去,蘇聯也慢慢改變了對中方針。

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方面百廢待興。中國想要壯大自己,首先就想到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蘇聯。

1949年12月,恰逢史太林70歲生日,毛主席帶了很多中國的特產前往蘇聯給他慶生,順便向他請教如何治理國家等問題。

令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訪卻受到了史太林的冷待。

12月16日,毛主席和代表團到達莫斯科,史太林讓人把他們安排到郊外的一棟別墅裏,自己卻不出來見毛主席一面。

十幾天過去了,史太林還是不出現,毛主席徹底惱火,對蘇聯方面的人員說道:「你們讓我們在這十多天了,什麽也不做,這時幹什麽!」

史太林知道後,這才來到郊區,面見毛主席並向他道歉。

這次會面,在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努力下,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標誌著中、蘇兩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友誼。

毛主席後來說道:「和史太林談判,就像從虎口裏拿肉,雖然不好拿,但還是能拿出來的。」

對於史太林,毛主席是三分敬畏,七分氣憤。敬他能領導全黨和人民實作社會主義工業化,為社會主義做出的貢獻;氣他不以大局為重,不能識大體。

在共產國際時代蘇聯幫助了中國,史太林時代,他也做了不少對中國不利的事情。

毛主席曾經說過:想要中國強起來的只有中國人民,中國要想強起來也必須要靠中國人民。

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希望中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