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周總理批示查處江西一名瓷器商:他該還債了

2023-12-31歷史

1932年3月的一個早上,兩個行色匆匆的男子走進一間前清官員的舊宅。其中一人站在院內四處張望,另一人徑直朝院子最裏面一間房走去。

他走到門口時看到廚房裏有一個男子在刷牙,低喊了一聲:「陳敬齋!」正在刷牙的男子轉頭望過來,發現是陌生人,一臉驚愕。他還來不及思考這是何人,走進來的男子拔出手槍便是「啪!」的一槍。

正在刷牙的男子應聲倒地,這時屋裏一名披頭散發的女人沖出來與開槍的男子纏打在一起。這座舊宅隔壁是當地保安團團長的家,槍聲和女人叫喊聲驚動了團長家的保安,幾個人拿著槍朝這邊跑來。

在外望風的男子急忙走進來,朝他的同伴喊了一聲:「走!」兩人一腳踹開院子後門,分頭逃走,很快就跑到城外的集合點。望風的男子興奮地問:「成功了?」

他的同伴回答說:「我一槍打在他頭上,他倒地一動不動,應該是成功了。」

「怎麽沒補一槍?」望風的男子又問。

同伴回答:「那個女人一直拉著我,沒來得及補槍你就進來了。」

從整個過程和兩人的對話可以看出,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雙方到底有什麽過節,非要以命來償還?

兩個刺客是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派來的,而被槍擊的男子叫陳敬齋,是出賣該會創始人鄧演達,導致其被捕犧牲的叛徒。這次行動是為了制裁叛徒,伸張正義。

遺憾的是叛徒陳敬齋並沒有死,大約半年之後,有人在廣州見過他。原來當天,他只是頭部受了輕傷,由於此前已有心理準備,倒地後便裝死。這時,他的姘頭正好沖出來拖住了槍手,加上隔壁保安正追過來,槍手撤離,叛徒才撿回一條命。

這以後,叛徒陳敬齋變得更加小心謹慎,行蹤飄忽不定,鄧演達的同誌們再也沒有找到復仇機會。直到建國後,周總理親自對該案作出批示。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到底是怎樣一個機構,能夠在建國後驚動周總理?陳敬齋作為該會的成員為何會出賣創始人,他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

鄧演達是廣東惠陽人,自保定軍校畢業以後就追隨孫中山革命,擔任粵軍第1師參謀兼步兵獨立營營長。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圍攻廣州總統府,孫中山被迫出走上海。鄧演達也立即赴上海請命,隨後他聯系第一師各部聯合滇、桂部隊東下討陳。鄧演達充當先鋒,重新占領廣州。此後,又在討伐沈鴻英等軍閥的戰鬥中立下戰功,深受孫中山信任。

重新占領廣州以後,孫中山看透軍閥本質,深感依靠他們無法完成革命。他決定在中共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同時決定創辦軍校,建立革命軍隊。

籌備黃埔軍校時,鄧演達是籌備委員會7名成員之一,此後又擔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兼學生總隊長。校長蔣介石為了控制軍校,讓自己的親信王柏齡擔任教育長,排擠鄧演達。

由於工作難以開展,鄧演達被迫出訪歐洲考察。直至孫中山去世後,他才回國出席國民黨二大,被選為候補中執委,並就任黃埔軍校教育長。

任職期間,他一方面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對違反紀律的學生絕不姑息;另一方面,又與學生朝夕相處、以平等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深受擁戴。

老蔣作為校長不經常在校,黨代表廖仲愷於1925年被刺身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後來被迫離開。對黃埔學生的號召力,只有鄧演達能與老蔣平分秋色。

北伐時,鄧演達出任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大量任用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同時開展對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研究,積極支持農民運動,忠實地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成為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了。

隨著鄧演達職務和威望的提升,他也成為老蔣在黨內的一大競爭對手,尤其是兩人政見相左,他被老蔣視為眼中釘。

正當北伐勢如破竹就要取得全國勝利之際,老蔣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鄧演達也被汙蔑成「煽動暴亂」,遭到通緝。

鑒於形勢逆轉,難以挽回,鄧演達發出【告別中國國民黨的同誌們】一信,譴責老蔣、汪精衛等反革命行徑。並辭職轉道蘇聯,赴歐亞各國考察,尋求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1930年5月,鄧演達秘密回到上海,組建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成員大多為國民黨左派人士,被外界稱為「第三黨」。其鬥爭目標是:

要徹底地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民族完全解放,要使平民群眾取得政權,要實作社會主義。

鄧演達積極聯絡中共試圖建立聯合反蔣陣線。他不僅在媒體上對老蔣口誅筆伐,揭露其對帝國主義的妥協和反革命行為。而且利用在黃埔學生中間的影響力,策動武裝反蔣。

第三黨勢力日漸擴大,吸收了許多黃埔學生參加,余灑度、徐會之、杜聿明、宋希濂、周誌柔等人都曾參加過該黨活動。余灑度在該會擔任黃埔革命同學會召集人,在各省市秘密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招募黃埔同學,集結反蔣力量。

此外,鄧演達還在陳銘樞的第十九路軍、陳誠的第十八軍、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中發展力量,這三人都對他的主張表示贊同。

黃埔學生是老蔣最為倚重的力量,大量被鄧演達挖走,使老蔣覺得芒刺在背。他派王柏齡到上海與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密謀,偵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活動,並懸賞30萬元重金緝捕鄧演達。

形勢已經非常危險,許多同誌都擔心鄧演達的安危,紛紛勸說他到日本或者香港暫避。鄧演達卻說:「指揮革命這件大事,不在國內怎麽行?我們進行革命不能總叫別人犧牲,而只顧自己安危!」

1931年8月17日,是該黨舉辦的一個幹部培訓班結業的日子,這個班只有10多個學院,地址在愚園路愚園坊20號。按照事先計劃,這一天鄧演達將出席講話。此事極為機密,按照事先約定,所有人中途不準離開。

當天下午3點多,鄧演達正在給學院講話,突然大批租界巡捕沖進來,將鄧演達及在場的10多名學員統統逮捕。當天晚上,又對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數處秘密機構進行搜查,抓捕了20多名負責人,該會中央機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在獄中與同誌們交談,鄧演達提到了兩件事:一是盡快把被捕的訊息傳出去;二是想辦法安慰被捕的同誌。提到被捕的事情,他很肯定地說:「是陳敬齋告密了。」因為他進愚園後,只聽了不到半個小時,就說肚子痛,要出去買藥。他離開後不到40分鐘,租界巡捕就到了。

事實上確實是陳敬齋告了密。此人是江西都昌人,家裏經營瓷窯,積蓄頗豐。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在學生時代生活就非常腐化,人稱「窯公子」,乃一語雙關之意。父親去世以後,他很快就花光了家中財產,走投無路,只能投機參加革命。

1928年在上海加入鄧演達組建的組織,擔任上海地方組織負責人。他認為加入第三黨既無政治風險,又有升官發財的機會。可是事實並非他所想的那樣,在白色恐怕下,第三黨的活動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陳敬齋極不適應嚴格的紀律約束,他過慣了公子哥的生活,總向組織反映生活窮困,要資金補貼,鄧演達數次批給他生活費。他卻並未用心工作,常常搬弄是非,搞得同誌之間矛盾重重。

他顯然不適合繼續留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鄧演達決定將他撤職調到福建。可他卻數次拒絕,不論怎麽勸說都不聽。就在幹部培訓班結業前幾天,他卻突然表示願意去福建,只是要求臨走前再聽一次鄧演達的教誨,因此獲知了鄧演達活動的時間和地點。

陳敬齋為何突然之間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在得知要被調去福建工作的訊息後,他內心非常苦悶,因為那意味著他不被鄧演達信任,繼續工作下去也是前途渺茫。而此時,生活在娘家的家眷又常常來信催要生活費,可他身無分文。

陳敬齋怎麽也想不明白,怎麽會混到今天這個地步?自己都養不活了,革命還有什麽意義?內外交困之下,他便想到了老蔣通緝鄧演達的事情,想到了自己校長蔣介石。

他拿起筆給老蔣寫了一封信,稱願意提供鄧演達活動的資訊,條件是資助其出洋留學。並表示可以用登報尋人的方式定下接頭地點。那幾天陳敬齋心急如焚,天天翻看報紙,害怕老蔣信不過他。

數天之後,上海【時事新報】上果然出現了約定的尋人啟事,其中寫道:「一切均可照辦,望即來西藏路一品香旅社7號一晤。」陳敬齋如約與老蔣派來的人接頭,並提出要5萬元出國留學。那人答應得很爽快:「只要事情辦成,錢和留學都沒問題。」

鄧演達被捕後,陳敬齋被送去南京。其實老蔣一貫不待見叛徒。接待陳敬齋的中統特務頭子葉秀峰閉口不談錢的事,而是說:「你是個好同誌,以後可以留在我這裏工作。」

陳敬齋連忙搖頭推辭:「我還要去美國留學,回來後再為黨國效勞吧。」

葉秀峰說:「現在護照不好辦,你要出國留學困難恐怕很大。」

陳敬齋一臉苦笑地說:「這是你們之前答應了的呀。」

葉秀峰語氣沈重地說:「既然你不願意在我這工作,那我向上峰申請1萬元,作為對你的獎勵吧。」

陳敬齋哭笑不得,不敢再說下去,害怕連這1萬元也沒有,只能答應。可惜的是,連這一萬元也被剝削,最後發到他手裏的只有8000元。他拿著這筆錢,灰溜溜地回到了江西景德鎮,重操家業,開了一個瓷窯。

話說鄧演達被捕後不久被引渡給淞滬警備司令部,最後又被押解到南京。老蔣曾數次派人勸說,提出只要鄧演達公開聲明,取消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就可以任命他為「剿匪」副總司令。

這被鄧演達義正詞嚴地拒絕,他說:「政治鬥爭是為了國民,而不是為了我個人利益,我的主張決不會改變,我個人更不求茍活。」

此後老蔣又親自去勸鄧演達:「你我是多年的朋友,有什麽講不清的?你應該與我合作。」鄧演達也回答得很幹脆:「只要你執行總理的遺誌,我們當然能合作。」兩人爭論一番,誰也說服不了誰,老蔣臉色鐵青地離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團結一致抗日,廣州與南京達成和議,老蔣被迫下野。在下野之前,他又派人勸說鄧演達,只要不再寫批評老蔣的文章就可獲釋。鄧演達卻說:「那些文章不是我要寫的,是中國人民要我寫的,我不寫可以,但要先經過中國人民同意。」

後來,戴季陶向老蔣進言:「今天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汪精衛、陳濟棠,而是鄧演達。」何應欽、何健等人也上書要求殺鄧演達。

事實上,鄧演達已經成了老蔣最大的威脅,汪精衛雖然有影響力,但沒有兵權。陳濟棠控制粵桂為主的南方聯盟,但畢竟是地方部隊,難以撼動中央。唯有鄧演達既有社會影響力,又能瓦解老蔣的統治核心——黃埔系。

老蔣擔心下野以後,權力被鄧演達掌控,最終下定決心,於1931年11月29晚,派人將鄧演達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殺害。鄧演達遇害時僅有36歲。

鄧演達遇害後,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派出兩名槍手到江西制裁陳敬齋,可惜功敗垂成。

此後,陳敬齋猶如驚弓之鳥,整天東躲西藏,難覓蹤跡。全面抗戰開始後,他才回到景德鎮,化名陳福林,開起了瓷窯。彼時正是全民族統一抗戰,沒人註意一個叛徒,他因此得以多活了十幾年。

1935年,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更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主張反蔣聯共抗日。1947年,又更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積極支持解放戰爭。從此時起,該黨在江西的組織就開始關註叛徒陳敬齋的動向。

1949年11月,全國大部份地區已經解放,農工黨全國幹部會議提出「逮捕叛徒陳敬齋歸案法辦」。據地方匯報,瓷窯生意平淡,陳敬齋既無錢又無社會地位。加上鄧演達案已經過去快20年,其必然心存僥幸,出逃的可能性不大。

1950年初,農工黨領導人先後兩次向公安部長羅瑞卿匯報該案,羅瑞卿指示江西當地公安迅速調查處理。透過大量調查,終於將陳敬齋抓捕歸案。但由於該案年代久遠,證據和證人難以尋找,情況非常復雜,對案件的處置,江西省公安廳與省農工民主黨意見一時難以統一。

3月底,農工黨和民革高層章伯鈞、彭澤民、黃琪翔、朱蘊山等人,以當事人身份聯名致函周總理,詳細匯報了陳敬齋出賣鄧演達的經過,並要求「依法處刑,以張人民法典。」總理看完匯報信後,拍著桌子說:「是該還債了,要好好和他算算賬。」隨後批示中央辦公廳督促辦理。

總理過問後,陳敬齋被押往北京由公安部直接審理,此時曾與鄧演達一同被捕,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羅任一寄來一份證明材料,為調查清楚案件提供了重要依據。公安部又透過大量調查,弄清了一些關鍵細節。在大量證據面前,陳敬齋不得不交代出賣鄧演達的事實。

1952年4月25日,解放軍誒見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經過審理,判處陳敬齋死刑,執行槍決。

縱觀歷史,叛徒大多不會有好下場。陳敬齋雖然多活了10多年,但最終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