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野百萬大軍來源地,東北三省並列第二,山東第三,河北排名第幾

2024-04-23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以其雄厚的兵力,出色的戰術水平,戰鬥力在四大野戰軍中首屈一指。

截止到1950年10月,第四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153萬人。這還不包括留在東北的34萬人。

四野的百萬大軍,來源幾乎囊括全國所有的省份,但是哪個省的戰士占比最高,一直眾說紛紜。其中以東北三省或者山東的說法最為盛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仔細研究四野的發展史,就會意外的發現,四野部隊中,河北藉的戰士才是最多的。雖然這個問題以前很少有人註意過。

日本是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的,七天前蘇軍對日宣戰,打破了日寇最後的幻想。

就在蘇軍出兵東北的第二天,八路軍冀東根據地司令員李運昌,就敏銳的察覺到及時進軍東北的重要性。李司令員在河北省豐潤縣大王莊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親率冀東八路軍主力部隊13,000多人,以及地方幹部2500多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遼寧、吉林進軍。

其中行動最快的第十六軍分區所部第12團、18團、北韓支隊、臨撫昌(臨榆、撫寧、昌黎)支隊,總兵力4700多人,在軍分區司令員曾古連,副政委唐凱的率領下,於8月16日夜間出發,直撲山海關。

中路進軍東北的先頭部隊,是第十五軍分區司令員趙文進,率第11,、第17兩個團,共3000余人,從喜峰口出關,一路殺向赤峰。

西路的先頭部隊由14軍分區司令員舒行率領,轄第13、第16兩個團,以及挺北支隊,總兵力3500多人,從將軍關出長城,向熱河方向挺進。

兩天後,李運昌親率冀東軍分區三個團,一個支隊共5000多人,離開經營多年的抗日根據地,踏上進軍東北的征程。

在八路軍的幾個抗日根據地中,冀東根據地條件是最艱苦的,沒有之一。

根據地一側是戰鬥力強悍的日本關東軍,另一側是日軍重兵防禦的唐山、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完全是夾縫中求生存,能夠在抗日戰爭中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冀東八路軍的條件有多苦,從劉光濤將軍的回憶錄中可見一斑。

其他抗日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團職幹部都配備有專用馬匹,有的主力團,還有自己的騎兵部隊。

可冀東八路軍的主力團,不要說騎兵,就是那些團職幹部,平時只能靠騎毛驢代步。

冀東八路軍出關作戰意義非凡,行動最快的曾古連部,於8月29日抵達沈陽,並進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

在這裏,曾古連又有了一個意外之喜。

著名的抗聯將領周保中,聞聽八路軍已經進駐沈陽,立即從長春出發,趕赴沈陽與曾古連會面。

東北抗聯自從1936年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後,這是周保中第1次見到自己的隊伍。

東北抗日聯軍兵力最多時達到3萬多人,但是在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軍的聯合絞殺下,抗日聯軍蒙受了沈重的損失。

1942年其殘部1000多人,陸續退入蘇聯境內,被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

1945年7月,蘇軍對日宣戰在即,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蘇軍從熟悉東北地形的第88旅抽調340人,分配到各蘇軍參戰部隊。幾天後,蘇軍又從第88旅抽調290人,空降到東北各戰略要地偵察敵情。

戰鬥開始後,這兩批可以稱作先遣隊員的抗聯老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第88旅剩余的400多名戰士,在抗聯將領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的率領下,跟隨蘇軍進入東北。

周保中與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是朋友,在他的幫助下,周保中命令手下的抗聯戰士,迅速接管了,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等57個重要城市。

400多人管理57個城市,無異於杯水車薪,周保中按照城市的大小,將這400多人平均分配,大城市有10多個人,一些較小的城市,只能分配到一個人。例如開國將領王明貴,只帶了11名戰士,負責接管齊齊哈爾

周保中做的第2件事,就是任命這57個城市的衛戍區司令。人員不足,就找蘇軍華帥借兵,讓蘇軍軍官擔任衛戍區司令,但是只聽命於周保中一個人。

解決了一個問題,周保中認為這不是長遠之計,要想管理好這些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軍隊。

當年的抗聯有多苦,周保中深有體會,印象最深的就是兵力嚴重不足,另外槍彈奇缺。

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周保中命令57個蘇軍衛戍區司令,積極的擴軍,並保證每個新兵都有武器。

這種時候招兵,頗有些快了蘿蔔不洗泥的意味,只要是願意參軍,就直接發給一支槍。

可是當地人參軍的意願開始並不高,東北地區將近百萬平方公裏的面積,卻只有將近四千萬人口,這裏土地肥沃,歌裏唱的「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並非憑空杜撰。

東北的工業當時尤其發達,煤產量占全國的50%,發電量高達80%,鋼鐵產量更是達到驚人的90%以上,當時東北擁有1.41萬公裏的鐵路和10.8萬公裏的公路,交通之便利冠絕全國。

在這樣的環境中,當地百姓當兵的願望並不高。尤其是讓蘇軍軍官擔任衛戍區司令,更是讓當地百姓憂心忡忡。當地人把蘇軍稱作「大鼻子」,把日軍稱作「小鼻子」。甭管是大鼻子還是小鼻子,都難以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

至於那些投靠日本人的偽滿軍,他們和抗聯仇深似海,就算是他們想投降,周保中也絕對不同意。

後來有人說東北野戰軍中招收了大量的偽滿軍,這純屬胡說八道。

首先偽滿軍的人數並不多,總兵力8萬多。日軍擔心偽滿軍壯大後不好控制,所以一直不允許他們擴編。

後來這些偽滿軍大都被蔣介石的心腹愛將杜聿明給收編了,什麽總司令、軍長、總指揮什麽的,杜聿明一口氣就任命了33個。

當時周保中能用的,只有偽滿警察和維護治安保安團,擔心丟飯碗,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給周保中當差,另外還有些遊手好閑的地痞無賴,也來到部隊,這些人不是什麽善類,打仗、行軍沒本事,可是論到禍害老百姓,個個都是行家裏手。

其實周保中也心急如焚,他手下的這些人,連烏合之眾都算不上,用他們來維持各大城市的治安,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八路軍主力進入東北,那些為非作歹的士兵,一定要清除出去,留著這些人在部隊裏,只能敗壞名聲,削弱戰鬥力。

周保中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望自己的部隊早點到來。現在他終於如願以償,見到了冀東八路軍的曾古連。

曾古連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不但戰鬥經驗豐富,而且在知人善任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可是東北地區的富庶程度,還是超出了曾古連的想象。再看到那些對周保中唯唯諾諾的蘇軍軍官,曾古連面對周保中時,竟有一種濃重的自卑感。

隨後在本溪茨溝煤礦發生的一件事,更增加了曾古連的誤判。

茨溝煤礦有2000多名礦工,這些礦工都是在關內戰場上被俘的士兵,其中有將近一半是八路軍,另外大半國民黨軍。

日本投降時,礦工們自發組織起來,從日本人手裏奪來不少武器,開始還能同仇敵愾的對付日本人。到後來就變得水火不容,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

曾古連的部隊接管煤礦後,曾經被俘的八路軍戰士們士氣大振,首先將對方幾個帶頭挑動對抗的家夥處決了,其余的其余的人見勢不妙,也都投誠過來。

這些煤礦工人都來自關內,無論身體素質,還是軍事才能都比較出色。

曾古連錯誤的認為,周保中招收的那些臨時維持秩序的士兵,素質都和茨溝煤礦工人一般,不僅大喜過望。然後按照同樣的策略,在沈陽附近的鐵礦,煤礦,解救出礦工近兩萬人。

由於周保中的原因,當時各個城市都有日軍遺留的軍火庫,開始時軍火居里的武器是可以隨便搬運的。

有人在回憶錄中說有八路軍首長憑喝酒,從蘇軍手中接收了不少武器,最離譜的說法,就是一瓶白酒一座軍火庫。

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那些看守軍火庫的蘇軍都聽命於周保中,他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曾古連顯然是知道這件事的,他當機立斷,乘坐一架小型飛機,飛赴延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的向中央首長作了匯報。

這一天是9月14日,距離日本投降整好一個月。

此時李運昌也抵達了沈陽,對武器這件事上,他比曾古連更有眼光,武器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算自己的,在軍火居里,如果蘇軍翻了臉,那就真麻煩了。

李運昌趁此機會,命人夜以繼日的轉移軍火。一個多月後,蘇軍將東北各大城市的管轄權交給國民黨軍,李運昌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蘇軍不再允許李運昌的部隊運送武器。

這期間李運昌運出了多少武器彈藥,一直沒有確切數碼,但至少可以武裝20個團。

隨著山東八路軍橫渡渤海,大規模的進軍東北,李運昌自作主張,在回程的船上,裝滿了送給新四軍陳司令的武器,這些武器至少可以武裝10個團。

由於運走的武器太多,等黃克誠的新四軍三師抵達東北時,李運昌的彈藥居里,只剩下2000多支打不響的破槍,另外還有3000發大口徑的炮彈。

黃師長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最後派人把炮彈都運走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日本投降後,最初進入東北的八路軍部隊中,河北籍戰士占到90%以上。

在最初的那段日子裏,他們忙著接收城市,肅清不肯交槍的日偽軍,還要負責剿匪戰鬥,也蒙受了沈重的損失,僅1945年9月份,進軍東北的八路軍就損失了兩位團職幹部,趙琛和趙天龍,一個犧牲在遼寧省建昌縣,另一個犧牲在黑龍江富裕縣。這兩個人也是東北野戰軍犧牲最早的團職以上幹部。

曾古連從延安歸來以後,我軍開始大規模的進軍東北。

9月6日,山東八路軍所轄膠東、蓬萊獨立營共608人,在鄒大鵬、呂其恩的率領下,走海路在遼寧莊河登陸,開創了一條從山東通往東北的海上捷徑。

一個月後,八路軍高級將領肖華,率領山東軍區機關單位1000多人,乘船抵達安東(丹東)。

與此同時,八路軍冀中軍區參謀長沙克,率領31團,共1500多人到達錦州地區。

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分區副司令員萬毅,親率東北挺進縱隊2支隊共1200人,登陸後到達吉林磐石縣。

八路軍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率領600人的幹部隊伍,於10月中旬到達沈陽。

10月下旬,山東八路軍第6師和第5師兩個團,總兵力共8000人,在膠東軍區副司令吳克華和政委彭嘉慶的率領下,於10月24日抵達營口地區。

楊國夫率領的八路軍七師6000多人,抵達山海關。

八路軍渤海軍區副政委劉其人,率領6個團共6000余人,抵達古北口,由八路軍冀東軍分區補充5000余人後,於次年2月,正式進入東北,被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

八路軍渤海軍區雖然隸屬山東軍區,但所轄的滄南軍區,位於河北境內,劉其人的六個團,包括在古北口補充的兵力,絕大多數都是河北籍戰士。

隨後,由劉轉連、晏福生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共3000多人,到達本溪、撫順一線。

八路軍359旅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平山團,所以這個旅的戰士,大多數也是河北藉的。

9月25日,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曹裏懷,率領第11軍分區第21團1400人,從河南濮陽出發,護送林彪、肖勁光等首長,於10月11日抵達河北河間。鄧克明率領冀中八路軍第20團1000多人,一同出發,於29日到達沈陽以西。

兩天後,文年生率領陜甘警備一旅共3000多人,到達錦州錦州地區。這個旅的前身是八路軍第718團,也是清一色的河北子弟組成的。

緊隨其後到達安東的是羅榮桓率領的山東軍區直屬機關和警衛部隊,以及三個獨立營,總兵力4000多人。

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八路軍115師指揮機關,有大量的南方籍戰士,山東籍戰士並不多。

10月30日,八路軍山東二師7500多人,從莊河登陸以後,在師長羅華生的率領下,於11月6日,到達沈陽以西地區。

山東1師7500人,由師長梁興初率領,從陸路向東北進軍,於11月中旬到達錦州以西地區。

山東八路軍田松支隊近千人,在支隊長田松的率領下,經海路到達東北,駐紮在牡丹江一帶。

12月初,兵力最雄厚的新四軍三師,從蘇北出發,在師長黃克誠的率領下,經過兩個多月的跋涉,終於抵達錦州以西地區。

新四軍三師出發時3.5萬人,其中包括「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獨立旅」和師部的特務團,另外還包括鹽阜軍分區的阜寧獨立團和淮安獨立團。

11月下旬,黃永勝率領的延安教導二旅3000多人,到達熱河,二旅是冀中八路軍,於1942年抽調幾個主力團組成的,河北藉戰士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

12月初,山東八路軍三師以及魯中警備旅,在師長羅舜初的率領下,到達鞍山、海城一帶。

八路軍抗日軍政大學1000名學員,以及延安炮兵學校1200人,是最後一批抵達東北的八路軍隊伍,駐紮在吉林通化。

至此,我軍大規模進軍東北的行動圓滿結束,在前後100天時間裏,共有10.7萬大軍進入東北或者與東北相鄰的熱河地區。另外還有2萬多名軍政幹部,也順利抵達東北。

實事求是的說,這10.7萬大軍,很可能只是虛數,真正到達東北的兵力可能不足10萬。

以新四軍三師為例,11月15日,師長黃克誠在給101首長的電報中說:三師從蘇北出發時,新補充的2500名新兵沒有到位,沿途又出現了大量的逃亡、掉隊現象,造成部隊大規模非戰鬥減員,到達冀東熱河的,全師只剩下不足28,000人。

另外由山東去往東北的各主力部隊中,也出現了嚴重的逃亡現象。

山東人把東北稱作關東,只有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才會去闖關東。一個闖字,就足以說明許多人的心態,傳說中的九死一生啊。

這些山東藉戰士,在抗日戰爭中,無疑是非常勇敢的,他們也不怕犧牲,可現在鬼子投降了,以後可以過上安生日子了,沒想到還要去闖關東,這讓很多人想不通。

山東八路軍經常唱的一首歌【打敗日本好回家】,其中有一句就是「誓死守土我們不離開」。

山東八路軍一師三團二營是從諸城出發的,到了龍口港登船時才發現,有個連跑得只剩下兩個人。營長氣的直掉眼淚,發誓要把人全追回來,結果也是一去不回。

9月7日,萬毅在給延安的電報中,說一夜之間跑了17個。

12月7日楊國夫在給101首長的電報中,也訴苦說一夜之間就跑了28個,其中有9個人是帶槍跑的。

逃亡現象最嚴重的是從濮陽出發的部隊,出發時是兩個團,其中包括一個新兵團,總兵力4000多人。進入河北境內就只剩下不到2000人了,這個地方的新兵,都是按村為單位招收的,一村幾十個兵,說跑全跑,攔也攔不住。到東北時,只剩下1000來人。

其實我們也不必要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去譴責這些逃兵,他們回鄉後大都重新參加了留守部隊,這些人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只是有些故土難離罷了。

首批進軍東北的10.7萬大軍中,人數最多的是山東籍戰士,有43,000多人。其次是河北籍戰士,有36,000多人。

有個現象值得註意,在闖關東的10萬大軍中,只有冀東部隊沒有出現逃兵。

其實按照事先的計劃,進軍東北的部隊遠不止上述這些。山東的許世友,新四軍的葉飛,陳賡的386旅,還有隸屬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楊得誌縱隊,都接到了奔赴東北的命令,並已經出發。

這些部隊沒能去東北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去往東北的路線,無論是海陸還是陸路,都已經被蔣軍切斷。

另外就是東北我軍擴軍速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

1946年1月14日,我軍在東北已經擁有27萬人的兵力,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東北民主聯軍的兵力,雖然和山東和華中兩大解放區的52萬人;晉冀魯豫解放區的32萬野戰部隊,還有些差距。但是再也用不到這些地方,繼續為東北地區輸血派兵了。

到了4月份,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這半年中招收的新兵,戰鬥力不強,紀律性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投機分子。

當時東北地區的百姓,更願意投靠蔣軍。

先期進入東北的都是蔣軍的王牌部隊,不但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大多數部隊都參加過遠征軍。

在當地百姓眼中,蔣軍顯得更加精悍。

四平保衛戰失利後,東北民主聯軍蒙受了沈重的損失,先期進入東北的老部隊遭受了很大的傷亡,在東北新組建的20萬大軍,叛變反水的比比皆是。

更要命的,隨著赤峰和承德被蔣軍攻陷,冀熱遼軍區和東北民主聯軍的交通被切斷,處於各自為戰的不利狀態。

痛定思痛,101首長等戰局穩定下來之後,開始在東北民主聯軍實施精兵簡政,對那些混入部隊中的慣匪、流氓、投機分子,以及有抽大煙、嫖娼、偷盜等惡習的士兵,堅決予以清退。

經過整編後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下降到22萬人,但是戰鬥力得到大振幅提高。

這些被留下的戰士當中,其中有很大一部份,類似於茨溝煤礦的礦工,他們大都是日軍從關內擄到關外做苦力的八路軍戰俘,這些人都是抗戰老兵,戰鬥力不容小覷。

另外東北民主聯軍在根據地內嚴格執行土改政策,還抽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來剿匪。東北民主聯軍的努力,終於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擁護,他們踴躍報名參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東北民主聯軍。

在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鬥結束以後,東北民主聯軍野戰部隊的兵力,又恢復到29萬人。被編為5個主力縱隊,10個獨立師,10個炮兵團,另外還有一個高炮大隊和一個坦克大隊。

4月20日,對東北民主聯軍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原來隸屬冀察軍區的冀熱遼軍區,被劃撥給東北民主聯軍建制,原屬冀熱遼軍區8萬多野戰部隊,組建了第八、第九兩個主力縱隊,以及兩個獨立師,這些剛組建的部隊中,河北籍戰士占到85%以上。

此時的東北民主聯軍擁有9個主力縱隊,以及12個獨立師,總兵力達到46萬人,絕對稱得上是兵強馬壯。

冀熱遼軍區被並入東北民主聯軍意義非凡,不但壯大了野戰軍的數量,冀熱遼一帶豐富的人口,也可以為部隊提供更加優質和穩定的兵源。

得到加強的東北民主聯軍開始戰略反攻,在整個東北地區相繼展開了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勢,共殲滅敵軍31萬。其中有16萬俘虜,經過教育改造後,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

冬季攻勢結束以後,東北野戰軍用9個獨立師,新組建了第五、第十一、第十二,三個主力縱隊。

其中第11縱的三個獨立師,分別是冀熱遼軍區第一、第二、第三獨立師,所部戰士也大都是河北人。

此時的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已經達到104萬人,其中包括12個主力縱隊,炮兵縱隊,鐵道兵縱隊,另外還有12個獨立師,以及一個騎兵師。

遼沈戰役結束後,起義、投誠以及俘虜共11萬蔣軍士兵,參加了東北野戰軍。

其中發動長春起義的蔣軍第六十軍,被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五十軍。這個軍的雲南籍戰士占絕大多數,這也導致雲南籍戰士的數量,在東北野戰軍中,僅次於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在全國範圍內排名第六。

1948年年底,四野83萬大軍入關,另外還有34萬人留在東北地區。

平津戰役後,第四野戰軍一共接納了15萬在戰鬥中起義的部隊。

1949年7月,第四野戰軍正式組建第五十一軍,總兵力2萬人,這支部隊是由賀勝橋、金口起義的蔣軍第十九兵團改編的,部隊中以湖北籍戰士為多。

1949年8月,蔣軍第一兵團。在程潛和陳明仁的率領下,在長沙宣布起義。起義部隊共7萬人,被改編為第52和第53軍。

隨後起義部隊發生大規模叛逃現象,最後第52軍全軍兵力1.5萬人,第53軍的兵力更是只有1.2萬人。

四野南下以後新組建的三個軍,總兵力只有4.7萬人。尚不及四野入關時,兵力最弱的第五縱隊。戰鬥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截止到1950年10月第四野戰軍的兵力已經達到153萬,這還不包括留在東北的34萬人。

四野187萬大軍中,包括蔣軍起義部隊120452人,投誠部隊110,100人,改編部隊270560人,俘虜敵軍1065454人,其中43%經教育後參加了四野部隊。這個比例在四野入關前能達到80%,入關後就很低了。

四野共消滅蔣軍正規軍188萬人。另外還剿滅武裝土匪135萬人。

四野在東北三省共招收了50多萬新兵,平均到每個省17萬人。

入關前,四野中河北籍士兵的人數已經超過了這個平均數,平津戰役主要是在河北大地上進行的,四野在這裏補充了新兵,至少不低於5萬人。

因此可以肯定得說,四野百萬大軍中,比例最高的是河北籍戰士,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