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第七師:養活20個甲級師,每年上交20萬兩黃金

2024-04-09歷史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內部便開始構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堅持了14年的抗戰,最終成功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人們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犧牲,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

戰爭的爆發嚴重阻礙了國內經濟的正常增長和發展。特別是在抗戰相持階段,面對來自敵人、偽軍以及頑敵的嚴密經濟封鎖和軍事進攻,中共各根據地和各部隊都陷入了極度艱難的境地。

地盤的縮小、部隊人員的減少以及供給的困難成為了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問題。

為了盡可能解決當前的困境,為了堅持長期的抗戰,華中根據地逐步尋求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積極探索新的戰時經濟模式。

在此期間,以皖中地區為主、尤其是新四軍第七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到了後期,新四軍第七師甚至可以養活20個甲級師,每年上繳20萬兩黃金,因此獲得了「富七師,甲全軍」的美譽。

新四軍第七師是如何取得這樣的成績的呢?

提及曾希聖和蔡輝,或許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自從1941年5月以後,他們一個作為新成立的新四軍第七師政委兼皖中區委書記,另一個作為新四軍第七師財經工作的主管,共同合作創造了一個經濟上的奇跡,使得他們在中國抗戰史上赫赫有名。

在新四軍第七師成立之前,1941年初,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有意策劃,新四軍皖南部隊遭受了一場突然襲擊。

雙方激戰10晝夜,新四軍皖南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軍長葉挺被扣,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等被叛徒殺害,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及7000余名官兵突圍失敗,英勇犧牲。只有近千名指戰員奮勇突圍,成功轉移到江北和蘇南地區。

這一事件在國內,尤其是在黨內引發了強烈震動。隨後,曾希升迅速接到組織命令,前往無為沿江收容新四軍皖南部隊突圍的人員。這些人後來成為了新四軍第七師的骨幹成員之一。

「重建新四軍」的決定是在此次事件之後不久,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作出的,隨之新四軍也被整編為七個師。

孫仲德領導的無為遊擊縱隊、林維先領導的挺進團,以及分布在皖南的其他部隊和突破長江的皖南部隊總計超過1900人,都並入了新四軍第七師,由張鼎丞擔任師長,曾希聖擔任政治委員。但由於張鼎丞當時仍在延安學習,未能就任,因此實際上新四軍第七師主要由曾希聖領導。

新四軍第七師成立後,曾希聖參加了新四軍召開的軍政幹部會議。在會議上,有人認為巢無地區狹小,部隊力量薄弱,繼續在此地堅持鬥爭和開辟抗日根據地「前景堪憂」,但曾希聖則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皖江地區作為華中敵後我軍的一個戰略要地,位於日軍在華中的核心地帶,控制著長江下遊的要沖。在這裏堅持和發展抗日鬥爭既符合革命需要,也符合對敵鬥爭的需要。因此,即使巢無地區四面環繞著敵偽據點,密如蛛網,曾希聖仍然帶領新四軍第七師堅決鬥爭。

新四軍第七師初成立時規模較小,裝備欠缺,根據地狹小且相對孤立。與軍部及其他兄弟師相比,都夾著大片敵占區和反共軍統治區,可以說是力量薄弱且孤立無援。

曾希聖充分考慮到這些不利因素,決定采取隱蔽發展的策略,首先穩固立足,加強和發展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加緊積聚力量,普遍建立隱蔽據點。隨後,他積極建立軍隊和各部門的聯系,粉碎敵偽的夾擊和封鎖計劃,改變了新四軍第七師相對孤立的局面,爭取到了更有利的形勢。

新四軍第七師在1941年成立時,不足2000人,根據地面積不到4000平方公裏,人口不超過百萬。但僅僅4年後,在1945年國共和談時,新四軍第七師的兵力接近20萬,根據地面積超過22500平方公裏,人口達到300多萬。這樣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

當然,這其中除了曾希聖等軍政幹部的正確決策外,也離不開像蔡輝這樣負責財政和經濟工作的幹部和人員的努力。

新四軍第七師成立初期,主要依靠沒收漢奸財產和征稅等方式勉強維持運轉。但隨著時間推移,新四軍第七師成為了中共武裝力量中津貼最充裕、夥食標準最高、軍裝最齊、武器最新的主力部隊。這是新四軍第七師上下一心創造的奇跡。

新四軍第七師的士兵每月可獲得10元津貼,日常食物以大米為主,另外還發放零用錢、牙膏和香煙,裝備使用進口龍頭細布、全日式武器。這在當時是軍中人人艷羨的待遇。

其中,財經工作的領導者蔡輝功不可沒。新四軍第七師成立初期,面臨著與其他主力部隊一樣的經濟困境。頻繁的戰事使得新四軍第七師財政來源銳減,而部隊的迅速擴張更增加了後勤物資的壓力。

在最困難的時刻,戰士們連每天5分錢的菜錢都難以拿出,部隊面臨著嚴重的物資短缺,包括鹽、布匹、農產品和工業品。蔡輝感到肩上的壓力重重,他決定采取七項緊急措施來改變這種艱難的局面。

1、調集重兵沿江、沿湖、沿路實施糧食封鎖,以打斷日偽的糧食供應。

2、實行鹽業貿易的公營化,統一組織鹽的供應和銷售。

3、發行債券以籌集資金,以皖中金庫名義發行,迅速回籠法幣100余萬元。

4、鼓勵民間非貨物的自由貿易,對來自敵偽控制區域或者根據地的商人一視同仁。同時,抽調部隊人員保障商旅的安全,並在要道設立關卡以征收稅款。

5、促進公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公私合營合作社,推動民營商貿和手工業的增長。

6、建立湯家溝自由貿易區,以長江航運為主要手段,出口少量糧食至上海等地,再從那裏大批次進口軍需物資和工業品。

7、選拔一批具備文化、能力和品德的縣區級領導幹部加入財經隊伍,推動戰時經濟的快速發展計劃。

蔡輝將這些措施逐一上報給當時的皖中區委和行署,經批準後開始正式實施。

實施糧食貿易管制和壟斷經營後,蕪湖、南京、上海等地的糧價迅速上漲,我方原有的糧油儲備可以用於出口。僅僅在短短的2、3個月內,商人、商行和工業品的進口如潮湧來,各類手工業作坊也相繼興起。整個皖中地區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幾公裏長的集市上湧現出200多家商鋪,其中糧行就超過10家。當地經濟迅速蓬勃發展,常住人口從原先的200多人增至3000余人。類似的情況在其他街道、集市也同時出現。

蔡輝抓住了時機,作為新成立的皖江貿易管理總局的總經理,透過鹽、糧貿易和特種物資的進口,以及特種貿易的拓展,到年底徹底打破了敵偽的經濟封鎖。

在蔡輝等財經領導的積極努力下,到1944年秋天,皖中根據地的財政收入已經比1942年凈增長了超過兩倍,增長額至少達到6000萬元。

這些財政收入不僅滿足了新四軍第七師自身的需要,還在1944年1月至10月期間分三次交納軍部,實作了「以商養軍」的目標。

新四軍第七師上交軍部的款項總計達到了1400萬元,而軍部則扣留了一部份用於支援其他師部,同時將450萬元上繳中央。這些關於新四軍第七師在戰時經濟發展方面的「奇招」,很快就傳遍了全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新四軍第七師繼續持續開展活動,繼續支援其他兄弟師部。

從1943年到1945年,新四軍第七師支援軍部並透過軍部上繳中央的現款總額達到了5300萬元,按黃金計算相當於26.5萬兩。根據國民黨軍的供給標準,這些資金足以養活20個甲級師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國民政府在1937年至1940年間發給新四軍的軍餉不到220萬元,而新四軍第七師的貢獻遠超過這些軍餉的20倍以上。

此外,新四軍第七師每年還向軍部、中央上交大量軍需用品和通訊器材,並在資金上支持了二師和五師。

當地民眾也因新四軍第七師推行的戰時經濟措施而受益。在當時10元可以購買三擔大米的情況下,皖中根據地的年財政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5億元,並對當地商人和百姓采取了多項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