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4年原子彈試爆成功,報紙刊登蘑菇雲照片,周恩來:把地面裁掉

2024-01-27歷史

在1964年10月16日的下午3點,中國的大西北響起了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蘑菇雲緩緩升起。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終於成功爆炸。

這聲巨響代表著中國將打破世界上有核國家的核壟斷,同時也預示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國際話語權將得到顯著提升。

1966年10月,中國決定公開展示核試驗的照片,這使得記者孟昭瑞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個震驚世界的訊息報道出來,這是他與生俱來的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使然。

孟昭瑞立即把幾張原子彈爆炸時的照片交給周總理親自稽核。周總理看著這些照片,眉頭緊鎖,若有所思。不久後,他下達了一道密令:這些照片不能隨意釋出。

孟昭瑞疑惑總理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子爆炸圖片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利劍已經鑄成,任何國家都不可對中國進行核威脅。

但總理卻選擇了被裁剪的不完整照片,讓人難以理解。然而,當總理解釋了他的意圖後,眾人都被他的高瞻遠矚和精明細心所折服。

那麽,總理為什麽要裁剪蘑菇雲圖下方的地面部份呢?這其中有什麽深意?

事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開始研究原子彈的時期。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遭受原子彈打擊的國家。

這震驚了世界其他國家,他們意識到美國的原子彈已經成為懸在世界各國頭上的利劍,沒有任何盾牌可以防禦。只有擁有同樣的武器才能抵禦這種威脅。

因此,世界各國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原子彈,中國也不例外。如果這件事讓中國認識到擁有核武器的重要性,那麽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更讓中國認識到擁有核武器的緊迫性。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麥克阿瑟曾建議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使用核武器,雖然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拒絕了這個建議,但他卻將核武器拆卸後放置在距離北韓戰場最近的航空母艦上。

在冷戰時期,中國時刻面臨著美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頭頂上懸著的利劍不知道何時會掉下來,這種感覺無奈又恥辱。

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演變成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兩極格局,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組成部份,與美國之間的關系敵對。

身為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的蘇聯已經擁有核武器,美國的首要核打擊目標可能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屈居第二的中國。

因此,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擁有核武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盡管原子彈這種大殺傷性武器不會輕易使用,但是沒有和有而不用完全是兩碼事,別人有與自己有更是兩碼事。

偉大領袖毛主席始終堅信,原子彈是紙老虎,也是鐵老虎。在戰略上要藐視它,但是在戰術上要重視它。

面對核威脅,中國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然而,首要的問題是如何獲取原材料——鈾礦。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封鎖,使得鈾礦成為一種戰略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曾指示地質部加快鈾礦的勘探工作。經過艱苦努力,地質部在廣西發現了鈾礦,雖然只是次生礦,但證明了中國確實存在鈾礦。

劉傑將這個好訊息報告給周總理,周總理激動地說:「這是我們實作原子能事業的重要一步!」這個發現鼓舞了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信心,他們開始了艱苦的原子彈研究之路。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與李四光、劉傑和錢三強等科學家會面。

在會上,李四光闡述了鈾礦資源與原子能事業之間的緊密關系以及中國鈾礦資源的分布情況。之後,錢三強簡述了原子能科學的歷史,並詳細介紹了中國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在會議進行中,錢三強拿出一塊鈾礦石,走進探測器。當探測器感應到鈾礦並行出滴滴的警報聲時,現場的所有人都笑了。

這標誌著我們成功解決了制造原子彈的第一道難題。毛澤東接過鈾礦石,說道:「正是在這個會議上,中央作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以及研制原子彈的重大戰略決策。」

"有國才有家,無國等於無家",中國擁有豐富的鈾礦資源,原子彈制造的原材料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原子彈制造需要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理論,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導致人才緊缺,尤其是高尖端科技人才。

黨中央意識到人才在新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周恩來總理透過各種渠道安排海外留學的精英返回中國,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據統計,從1949年8月到1955年11月,共1536人回國,其中從美國返回的有1041人。這些人後來在原子能事業上成為領軍人物,並獲得了"兩彈元勛"的殊榮,如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程開甲、彭桓武等。

彭桓武,一位曾在英國獲得10個博士學位的科學精英,他在一片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工業體系薄弱,甚至可以說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放棄在國外的優厚待遇,選擇了回到中國。

他說:「盡管中國當時的工業體系薄弱,但我堅信我可以為祖國做出貢獻。」他的選擇,體現了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和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

他們的回答如山一樣堅定。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籍的。這些深愛祖國的科學家們為了建設中國,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歷經艱辛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正是這些愛國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鬥,使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穩穩立足。他們回到了還是一窮二白的祖國,沒有完善的實驗器材,他們就自己想辦法制造;沒有原子能的教材,他們就自己編寫來培養人才;沒有關於原子能的資料,他們就將唯一的一本資料轉譯並手抄;沒有電腦,他們就用算盤進行復雜的數據計算。

這些科學家們從事著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最偉大的事業,卻忍受著最艱苦的生活和研究條件。他們隱姓埋名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忍饑挨餓在廣闊無垠的大西北。

然而,正是他們的堅持和默默無聞的奉獻,完成了被眾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事業。他們的確應了毛主席的話,創造了奇跡。

在1958年6月3日,商丘步校的20多名黨員接到一項神秘的任務:在喬廣林的帶領下,他們跨越河南、陜西和甘肅,最終抵達了酒泉,並在敦煌安營紮寨。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項任務的目的。後來他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就是中央選派到敦煌勘測原子彈試驗基地的先遣隊。

當時留在學校的教官和學員都猜測可能要打仗了。在大家還處於迷惑的時候,軍令再次傳到了商丘步校。副校長張誌善隨後帶領學校100多名教官和學員踏上了悶罐車。

在經歷了五天五夜的悶罐車轟隆聲後,商丘步校的教官和學員們終於抵達了敦煌,他們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是什麽。

然而,作為軍人,他們深知服從命令的重要性。當他們了解到自己的任務是為原子彈勘測試驗場地時,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振奮的神情,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一件足以載入史冊,改變中國命運的大事件。

如果他們能參與到這樣的事情中來,他們將充滿榮譽感和自豪感。雖然戈壁灘強烈的陽光讓他們身上留下了灼傷,手和腳上磨出了水泡和血泡,但他們從不感到疲憊。

為了保密,他們在敦煌不能與家人聯系,直到1960年才被允許給家人寫信。但信的內容必須是出差執行軍事任務,並且每封信都要經過監察人員的稽核才能寄出。

那時,所有基地工作者和家屬都沒有想到,這次出差竟然持續了四十年。

他們是戈壁灘上的耕耘者,雖然沒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卻在四十年的艱辛歲月裏,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原子彈的成功。

他們和那些海外歸來的知識分子一樣,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蘇聯專家援助中國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向訪華的赫魯曉夫提出,希望蘇聯能夠在中國的核武器制造上提供幫助。

然而,赫魯曉夫並沒有立即答應,直到波蘭和匈牙利兩國倒戈,他才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同意提供援助。在經過反復談判後,中蘇兩國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

在我們急需蘇聯的數據和資料時,我們等來的卻是令人失望的訊息。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宣布:「在未來的兩年內,我們不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

僅僅過了幾個月,1960年7月16日,蘇聯方面撕毀協定,決定撤走所有的專家,帶走重要圖紙,並停止供應器材材料。

這無疑給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基地工作人員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叫苦。

他們都在艱苦奮鬥,希望早日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彈,再也不用仰人鼻息。 盡管面臨困難,但無數工作人員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最終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10月16日15時實驗成功。

這一刻,中國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真正站起來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欺壓我們,威脅我們,輕視我們在國家上的地位。

1966年10月,中國政府決定向外公布原子彈爆炸的真實照片。這一決定不僅對外起到了威懾的作用,尤其是對日本、美國等西方國家,也讓我們自己感到自豪。

記者孟昭瑞在發表這些照片之前,將圖片交給了周總理稽核。

周總理仔細審視著照片,過了許久才提出將蘑菇雲圖的地面部份去除。那麽,周總理為何會有這樣的要求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爆炸當量的考慮,二是對位置暴露的擔憂。

因此,周總理堅持要求裁掉地面部份。

周總理的深思熟慮和遠見卓識,真非一般人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