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杜魯門為啥對「台灣問題」態度大逆轉?並不只因抗美援朝

2023-12-28歷史

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拉攏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迫不及待地發表了一份電視聲明: 保證遵守【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關於將台灣歸還中國的規定。

杜魯門提到的這兩份檔,究竟有什麽內容呢?

【開羅宣言】中寫道: 「日本強占的中國領土,如東北地區、台灣、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國」。

而不久之後的【波茨坦公告】中再度明確表示: 「【開羅宣言】中的條款必須實施」。

杜魯門的這項聲明也意味著,以他為首的美國政府尊重並且承認新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或許是覺得這份簡短的聲明並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誠意,杜魯門隨後再次說道:

「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將不遵循足以卷入中國內政的方針」。

此言一出,有人歡喜有人憂。

喜的自然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

就在上海解放之後,毛主席就給粟裕發去電報,要他派遣三野第10兵團趕到福建,並且一連提出三個問題。

「台灣能否在短時間內解放?如可行,將以什麽方法解放?有沒有辦法分化敵人,爭取一部份與我們裏應外合?」

這足以說明,毛主席對於解放台灣這個問題十分重視。

而現在杜魯門發表的這份聲明,對於新中國態度十分友好,這無疑為接下來解放台灣減輕了阻力。

憂的則是龜縮在台灣島上的國民黨反動派,經過長達三年之久的解放戰爭,蔣介石手下的部隊已經所剩無幾,而島上的資源有不足以支撐一場持久的戰役,所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得到美國政府的援助。

而現如今杜魯門發表的這篇聲明,無疑是把蔣介石打入了「冷宮」,他已經開始隱隱感覺到,自己獨裁的美夢將要破裂了。

那麽,為什麽美國要放棄蔣介石呢?要知道,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美國一直是蔣介石堅強的後盾。

這背後,和美國元首易主、以及蔣介石本人能力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945年4月12日,首位打破美國憲法、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羅斯福總統因為突發腦溢血,在他的第四任期內去世。

作為副總統的杜魯門,機緣巧合之下得以轉正。

正是因為這次偶然,讓蔣介石失去了他那引以為傲的靠山。

從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蔣軍雖然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隨著華東、華中、晉西北、東北等地的數場戰役,蔣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從1947年7月開始,解放戰爭進入以我軍為主導的戰略反攻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杜魯門一眼看穿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層的無能。

當身為中國戰區美軍司令的魏德邁發來報告,稱蔣軍已經處於劣勢,希望美國政府盡快給國民黨提供更多援助的時候,這份報告卻被杜魯門束之高閣。

不僅如此,杜魯門還授意國務卿馬歇爾,終止了原本計劃給予蔣介石的武器援助。

雖然後來在宋美齡等人的不斷遊說之下,杜魯門於1948年4月還是簽署了【援華法】,特批4億美元的物資支援國民黨,但第一批物資直到1948年底才被送到。

從這個舉動就可以看出,杜魯門對於蔣介石失望至極,已經萌生了放棄他的打算。

畢竟蔣介石的能力實在堪憂,軍事上他無法抵抗如洪流一般的解放軍,內政上他也無法根治國民黨政府的貪汙腐敗。

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美國給予蔣介石的資金援助就達到了35億美元這個天文數碼,再加上物資援助的話,總價值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

然而,這些錢如同打了水漂一樣,絲毫見不到任何回報。

其中一大部份物資在戰場上被解放軍收繳之外,還有一部份進入了以「四大家族」為首的高層官員的口袋中。

蔣介石逃到台灣之後,還幻想著能夠繼續抱著美國的「大腿」負隅頑抗,可杜魯門已經吃了一次啞巴虧,怎會心甘情願再次上當呢?

所以,杜魯門直截了當地說道: 「我們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防禦線,就是阿留申群島——沖繩島——菲律賓群島」。

簡而言之,台灣島已經不在美國的西太平洋防線之中,蔣介石被拋棄了。

為什麽杜魯門發表聲明短短幾個月之後,態度就發生大逆轉,再次與蔣介石站到了一起呢?

導致杜魯門的態度發生變化,是因為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

新中國成立之前,也就是1949年3月初,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嚴肅提出: 「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竈」的兩個外交方針。

新中國成立之前,帝國主義仍然持有曾經靠戰爭手段在中國取得的特權。

舉個簡單的例子,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美國就靠著【辛醜條約】獲得了在北京東郊民巷22號的駐兵權,他們在這片約33畝的土地上修築了軍事基地。

然而,這些條約是清末與西方列強簽訂的,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民族大義上來說,新中國都不能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

這正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 「另起爐竈,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 。收回列強們的特權,是大勢所趨。

1950年1月6日,也就是杜魯門發表聲明後的第二天,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就包括美、英、法等國在北京的地產。

這個舉動,讓身在北京的美國領事柯樂普十分意外,他當即給周恩來寫信,希望能夠「通融通融」。

對於柯樂普的無理要求,周恩來總理嚴肅地回應道: 「那些都是你們透過不平等條約搶來的,現在新中國成立,沒有繼續放縱你們的道理」。

雖然這件事情讓杜魯門十分惱火,但為了維護在東亞的利益,他也沒有做出什麽過激的反應,只是威脅要撤回美國在華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官方機構。

這正和我們的心意,毛主席是這樣說的: 「希望客人遲一些來,這樣他們就沒有辦法在我們內部制造矛盾,等到他們來時已經處於無能為力的地位」。

如果說,新中國收回美國在北京的特權,導致杜魯門心生不滿,那麽接下來的這件事,是導致他態度發生極大轉變的導火索。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就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系,1949年12月,毛主席便親率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存取。

在這次存取過程中,毛主席、周恩來與史太林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有一項條款十分重要。

「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間接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要知道,日本戰敗之後,美國便對其進行了單獨占領,麥克阿瑟帶領著40多萬部隊入駐日本的大街小巷。

而條約中所說的「日本或與日本同盟國家」,實際上指的就是美國。

不久之後,氣急敗壞的杜魯門便開始采取遏制新中國的舉措,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新扶持蔣介石。

韓戰爆發,杜魯門唯恐蔣軍失守。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僅過了兩天之後,杜魯門就慌張地派遣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杜魯門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和蔣介石打了這麽多年交道,十分清楚對方的能力。

如果駐紮在福建沿海的解放軍部隊趁勢對台灣發起進攻,以蔣軍的現有兵力、再加上蔣介石集團拉跨的軍事能力,恐怕很難抵擋得住。

所以,雖然杜魯門打心底裏看不上蔣介石,但為了保住在東亞的利益,他只能選擇出手幫助蔣介石。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還緊急制定了名為「保衛台灣和把它作為對大陸軍事行動基地」的計劃,企圖把寶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久之後,在國務卿艾奇遜、國務卿顧問杜勒斯等人的勸說下,杜魯門終於重新啟動對蔣介石的援助計劃,每月向蔣軍提供1000萬美元的貸款、以及部份武器裝備。

美國派遣海軍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的這一舉動,足以說明他們並沒有放棄對中國內政的幹涉。

鑒於當時解放軍海上力量薄弱,再加上美軍在北韓半島一路北上、戰火已經蔓延至中國東北邊境。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毛主席決定暫時放棄解放台灣的戰略計劃,將兵力集中於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如果敵人威脅到我們的邊境安全,就直接派遣部隊抗美援朝。

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重振了新中國的軍威,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方先進部隊,誌願軍戰士們靠著頑強的毅力取勝,讓美國不敢再小瞧我們。

正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