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因為古代帝王的目光短淺,中國損失了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太可惜

2024-01-01歷史

讀歷史的時候,人們總會欽佩亞歷山大大帝、拿破侖這些威名遠播的歐洲大帝,總會忘記在古老的東方國度,很多偉大的帝王一點也不遜於他們。

昔日,蒙古國取代金和南宋建立元朝,成吉思汗和鐵木真就曾率領鐵騎踏進歐洲土地,最遠甚至到達北冰洋一代,中國北方一千多萬的國土都被打上了一個兩眼的標簽:

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還有一大片曠野,是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那也曾是我們老祖先占領的疆土。

一、 遊牧民族的渴望

在蒙古帝國時期,西伯利亞面積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裏,橫亙亞歐大陸,國土面積遼闊。

然而蒙古國是靠騎射發家的,他們之所以離開北方的荒野來到中原地區建國,就是因為北方氣候不適宜,糧食和經濟發展都很滯後。

不像中原能夠種植糧食作物,並借此發展經濟、文化、科技,當最基本的糧食需求得到滿足,衣食住行都不是問題。

畢竟,穿衣所用的麻和絲都要依賴植物,出行使用的馬車要靠植物,飼養的雞鴨豬牛都要靠溫帶植物和糧食作物來滿足,住的地方也要靠木材搭建。

換句話說,植物是最基本的生產者,人類消費的最基本的能源絕對離不開植物本身。

但由於北方氣候幹旱,土壤貧瘠,很難依靠當時的農業技術實作發展,居無定所的日子裏,衣食住行都是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離開,尋找更適合居住的土地。

因此,中國古代總有很多北方遊牧民族侵犯中原,很多時候他們為的就是中原富足的自然資源,如果中原和遊牧民族以物置物,經常開通貿易往來,有可能還能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然而自古以來,中原人都不懈同所謂的「 南蠻北狄 」打交道,而北方遊牧民族往往迫於生計不得不強迫中原與其進行交易,也就自然而然產生對立沖突。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遊牧民族占領中原之後,可以想象他們完全得到了夢想的沃土,怎麽可能輕而易舉放棄唾手可得的舒適圈,再去占領什麽荒蕪貧瘠之地?

很顯然 成吉思汗雖然帶人橫掃亞歐大陸,但還是沒把這塊廣袤的土地當回事,就算鐵騎涉足,或者插上屬於蒙古人的大旗,他們也沒有像護衛中原一樣,派大批兵馬保衛這片領土。

二、中原大帝誌向

蒙古之後,明清時期自然就更不把西伯利亞當回事了。

元朝末期,明太祖朱元璋和亂世梟雄陳友諒、張士誠,一個有謀略,一個有膽識,一個有物資,誰都把中原這塊寶地當做必爭之處,誰也沒想去和蒙古人搶家徒四壁的老巢。

於是,元末勢力被迫北遷,蒙古騎兵像打不死的小強,在明朝建立之後還四處流竄,也就有了後來聞名的朱祁鎮和王振帶軍深入蒙古腹地,最終被俘的故事,一個明朝的皇帝,被困在蒙古人手裏屈辱存活了一年。

北方遊牧民族是極其擅長在復雜的地形中打仗的,元末的失利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中原的環境讓這些鐵騎上的民族變得失去了血性,安於享樂,因此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誨,輸掉了老祖宗的風采。

但是蒙古人的根基還在,換句話說,他們的老地盤沒人來搶,他們想回家隨時能回。

北方貧瘠之地,除了遊牧民族四散,也少有外人占據。

蒙古人憑借血脈裏對北方草原和荒漠的熟悉,同明朝抗衡了許久,縱使朱棣也曾多此親率軍前往蒙古腹地,也沒能真正實作對這些野性部落的征服。

朱祁鎮時期,更是有蒙古大將也先率領蒙古精銳直搗北京城,若不是北京城當時還有一個於謙,明朝能存活多久尚未可知。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統治者本本分分收好中原已經實屬不易,若還妄想收回除了中原之外的北方大平原,實在是異想天開。

更何況,北方土地不見得收人待見,傾盡全力收復沒有任何用處的西伯利亞平原,性價比太低。

直到明末清初,滿族人南下,占領中原地區。

同樣是馬背上的民族,滿族人和蒙古人一樣看重的是中原,即便在當時他們擁有重新占據西伯利亞的能力,也沒有任何一個君王將西伯利亞當回事。

元朝大帝鐵騎踏過的西伯利亞平原,就是這樣不被後人在意,到後來被沙俄統治成為沙俄的一部份。

三、 西伯利亞寶地

早年間不被重視的西伯利亞,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民族放牧居無定所的範圍。

直到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行程不斷更叠,從工業革命後,生產力解放人力伊始,蒸汽機、內燃機成為生產的載體,這些冰冷機械運作的基礎就是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資源,正是人類社會廣泛發展所必須的。

而西伯利亞的貧瘠之地,恰恰擁有豐富的礦物資源。

現代西伯利亞作為俄羅斯的疆土,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在能源供應方面甚至占據世界割據地位,不僅轉置了重要的商貿資本,而且還能在政治、軍事等領域作為實力象征。

比如,在近年不穩定的世界格局下,俄羅斯掌控著歐洲天然氣供應,當美俄關系陷入僵局,歐洲國家紛紛站隊,輸送天然氣的管道被有心之人損壞。

俄羅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稱管道損壞,中斷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讓歐洲一系列已開發國家陷入能源危機。

掌握了西伯利亞的能源,就等同於掌握了世界上很多個國家的能源命脈。

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今天,能源搶奪分外重要。

西伯利亞,正是這樣一個能源寶地。

此外,除了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資源,西伯利亞還有黃金和鉆石等名貴礦產,金屬的重要地位除了作為貨幣進行交易之外,還能廣泛用於制造和生產上。不僅能夠制造大型電腦械,還能用於軍事器材。

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很大一部份原因都是因為豐富的礦產資源,讓這個戰鬥民族研發軍備毫無經濟壓力。

而中國礦物資源很有限,很多資源都需要從國外采買,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需要以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為重要前提。

試想一下,如果西伯利亞還在中國人手中,廣袤的國土面積就是960萬再加一千三百萬,橫亙亞歐大陸,占據交通上的樞紐地位,還能在能源方面取之不盡,發展毫無阻力。

可惜的是,西伯利亞不在今天的中國人手中,龐大的礦產資源也是只能看著,默默緬懷。

四、 發展的局限性

雖然說在元朝時期,西伯利亞曾被插上中國人的旗幟,但明清從未將西伯利亞當回事,因此導致了今天中國人看來,仿佛是痛失一大片國土。

然而事實上,總是明清將西伯利亞收為己用,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份,西伯利亞也只能用來放牧,不能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

由於不具備檢測礦產利用礦產資源的條件,總是西伯利亞放在中國人手中,恐怕也只能到今天才能發現這一大片平原的用途。

可是,如果西伯利亞在中國人手中放著,能否完整地保留到今天還未可知。

民國時期,莫說被強迫開啟的通商口岸被西方列強占據,就連自古以來從未分裂的港澳台都被劃分為列強的行政區。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橫亙歐亞大陸的廣袤平原,歐洲人可以直接透過這片平原到達中原,交通便利之下,西方列強大概很難不對這塊土地下手。

因此,擁有領土是一方面,擁有護衛領土主權的能力則是另一方面。

因此,今天角度來看,西伯利亞沒能保留到中國人手中實在是太可惜,因為我們看到了今天被挖掘出來的豐富的礦產資源,站在今天的立場上才看到西伯利亞占據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因此對老祖宗沒能守住西伯利亞感到可惜。

可是,放在一定的發展環境中,時代不允許西伯利亞保存在中國人手裏。

明清時期,大一統格局並未真正實作,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常有矛盾和沖突,跨過北方遊牧民族關註更遠的西伯利亞,很具有挑戰性。

明清之後,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環境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守舊和革新之間沖突不斷,內憂外患尚未解決,有哪來的精力去守護遙遠的西伯利亞?

在此假設之中,西伯利亞被沙俄,進而被俄羅斯掌管,也不過是形勢便利。

因此,西伯利亞的遺失也許具備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縱使令今人惋惜,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不確定的發展機遇下,只能順勢而為,哪怕竭盡全力也不能扭轉局面,也許應該選擇放手,從別的方面尋找更好的更合適的安排。